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南絲綢之路與巴蜀音樂文化

        2020-09-10 20:57:26李德隆
        音樂世界 2020年4期
        關鍵詞:音樂文化

        李德隆

        引言

        近年來對南絲綢之路(亦稱西南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進行了研究,縱觀已有資料,側重于西北絲綢之路(陸路絲綢之路)的文獻眾多,而對早于“西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兩個世紀的“西南絲綢之路”卻因文獻缺少和其他復雜原因導致鮮為人知,直到改革開放以來逐漸有人涉獵。本文略抒管見,意在與其他學者一道,揭開西南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研究過程中,多次請教段渝先生[1],從四川歷史到巴蜀文化,從南絲綢之路到西南地區(qū)的音樂、舞蹈與緬甸、印度、伊朗一帶的交流,經過段先生博學多識的講解,加之對已有文獻的梳理研究,認為南絲綢之路正是中國絲綢經由南方西傳的交通線。在這條通道上,多國、多地域、多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和、排斥和吸收,是混合體而不是單一民族的特產。它對外來文化沒有照搬、移植或簡單的改頭換面,而是形成本土文化與多種外來文化碰撞融合,和諧共生,和而不同的復合文化。轉運于不同時空中的絲綢、茶馬,一路適應、融合,最后移植生根,在不斷的適應中變遷,在不斷的創(chuàng)造中再生,將圈內圈外的文化勾連融合,渾然一體。古代巴蜀絲綢在世界各地的傳播,豐富了南亞、中亞、西亞、北亞和歐洲文明的內容,而這條因絲綢傳播而形成的線路,不僅對中國早期西南地區(qū)的經貿繁榮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對南亞、東南亞、中亞等地的經貿繁榮也有較大的影響。

        古絲綢之路與今天的“一帶一路”一脈相承。

        一、南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最初是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是我國古代通往西方的道路?!敖z綢之路”共有四條:一是“綠洲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fā),經河西走廊至新疆,然后翻越帕米爾高原,通往中亞、西亞和歐洲;二是“海上絲綢之路”,從東南沿海的寧波、泉州、漳州、廣州等港口出發(fā),駛向南海,然后向西過馬六甲海峽,到阿拉伯半島,最后去歐洲和非洲;三是“草原絲綢之路”,從西安向北,經過鄂爾多斯高原和今天的內蒙古西部,再經過今蒙古和俄羅斯去歐洲;四是“南絲綢之路”,從西安出發(fā),經過蜀道南下四川,通過云貴高原或青藏高原通往緬甸、印度,然后去往阿拉伯半島。

        “南絲綢之路”起點在今成都,這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的學術研究,為區(qū)分北方絲綢之路而命名。但據《史記·大宛列傳》所載張騫給漢武帝的報告“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千里,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東南數(shù)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這是從四川到印度的一條“宜徑”古道,官方雖不清楚,但商人早就通過這條古道將竹杖、絲布、茶等物運至中亞,并在以后的歲月,日益體現(xiàn)出交通干線的作用,以溝通中國西南地區(qū)及東南亞、西亞和地中海地區(qū),又稱西南絲綢之路。費孝通先生將其定義為“藏彝走廊”地帶。

        段渝先生給了我研究的理論依據:

        “南絲綢之路有三條路線,分別為:西路、中路、東路。其中,西路最為重要,是由四川成都出發(fā)途經緬甸到中西亞各國,在古代較發(fā)達(先秦兩漢宋以前),它被張騫稱為‘蜀身毒道’,唐朝之后,改為陸路與水路相結合,主要是陸路交通,在四川、云南采用陸路,到緬甸、印度又有海上交通。中路主要傳播方向為東南亞,由四川出發(fā)途經云南到東南亞的越南、泰國等。它仍然是水陸相結合的交通方式,四川與云南境內主要為陸路,水路由云南紅河至越南再到東南亞各國。東南亞有很多文化源于中國,近年越南也出土了大量中式墓葬、云南和廣西樣式的銅鼓等。遠在戰(zhàn)國時期秦國滅蜀后,蜀王子帶領三萬人馬至越南,稱‘安陽王’,建立蜀朝,城池方圓十幾公里,現(xiàn)遺址仍在,越南還由此設立當?shù)匾粋€重要的節(jié)日并修建安陽王廟。可見蜀文化對越南影響很大。在越南還流傳著一個故事,漢朝時,趙佗帶兵攻打安陽,相傳安陽王有一神弩,抵御住了趙佗幾次進攻。于是,趙佗派間諜潛入蜀朝與安陽王的美麗女兒相戀,后得神弩并損毀,因此攻下城池,安陽王在出逃的路上得知是女兒出賣了他,一怒之下殺了美麗的公主。東路則由四川經貴州,再到廣西、廣東至香港、南海等。目前出土大量中式的祭祀物品、玉器等?!盵2]由此得知,西、中、東三條路線的起點都是四川(成都)。

        “南絲綢之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一路進行商品貿易和文化交流,也有用人力背夫運輸。西南地區(qū)水資源豐富、草木茂盛,以絲綢、鹽、布匹、鐵器為貿易物品(在緬甸出土了蜀郡生產的鐵器)。通過西線向印度運送麻布類,受官方管控的西北絲綢之路一般主要運送絲綢。南絲綢之路早是由古蜀人掌握,原為地方王朝管控的官道,到漢朝后由中央王朝管控。

        試想,在漫長的絲路往來中,商賈們排憂解難、消除寂寞的最好方式當然是奏樂唱歌,因此,我國西南地區(qū)和中原音樂被帶入東南亞(如古箏到東南亞后稍做改制命名為伽倻琴),再將東南亞及印度的樂器及音樂帶回國內。

        “南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在于內接中原,外聯(lián)南亞、東南亞,是佛教南傳、藏傳以及本土宗教的交匯地。獨特的地理位置,雜居交錯的民族聚落,構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當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與當?shù)孛褡逦幕诤?、碰撞、排斥、吸收時,已不是單一民族的特產,而是不同的復合文化,在不同時空中移植生根、不斷適應中變遷,又不斷創(chuàng)造再生終于渾然一體。當然,南方絲綢之路文化在漫長的發(fā)展史上,因馬幫的消失而轉型為象征精神,但這并不意味著文化的徹底消逝,“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在沿線旅游、博物館、茶葉交易新市場等方面,必將以茶馬文化為內核繼續(xù)傳承和發(fā)展。

        二、古蜀文明使中華文化燦爛輝煌

        巴蜀是四川的古稱,居于長江上游樞紐,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自古被稱為“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大多數(shù)歷史時期中,四川政治清明、經濟穩(wěn)定、文化繁榮,歷來被視為戰(zhàn)略大后方。先秦時期的巴國和蜀國是西南地區(qū)的泱泱大國,擁有較為廣闊的疆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關系發(fā)生重大變化,大規(guī)模的民族遷徙又帶來了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大交流,導致民族大融合,形成民族文化大交流和民族大融合的高潮。隋唐時期,巴蜀地區(qū)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同吐蕃、南詔等少數(shù)民族政權發(fā)生了復雜的關系,構成巴蜀地區(qū)民族關系史的主要發(fā)展線索,并對唐代巴蜀政治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后來的歷朝歷代,僚人[3]、羌族、藏族、彝族、瀘州部、敘州三路蠻[4]的融合與明清時期土司制度的改革,使巴蜀文化以其卓越的成就,為中華文明發(fā)展做出杰出貢獻,并產生了世界級影響。

        “技術文明、藝術文明、中外古文明交流互鑒,是古蜀文明的三面旗幟”[5]:

        三星堆文化獨特的青銅雕像藝術,從歷史、科學、藝術的角度,堪稱曠世珍品,是中外古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成果,三星堆古蜀文明是中國最早的世界文明窗口之一;

        漢代,文翁在蜀興辦學校,開全國地方官辦學校的風氣之先,朝廷在全國推行文翁的做法,下令各郡國建立官辦學校;

        后蜀時期的“蜀石經”[6]是我國古代規(guī)模最大、唯一有注文的儒家經典石經,對經學的保存、傳播和弘揚,起到重要的作用;

        鶴山書院成為宋代書院之首,巴蜀學者張栻、魏了翁對開創(chuàng)湖湘學派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冰治蜀時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技術是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跡;

        中國最早的“穿廣都鹽井”首創(chuàng)開鑿鹽井取鹵制鹽的工業(yè);

        四川作為中國絲綢之路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早在公元前2000年度中晚期已發(fā)展至成熟水平;

        馳名中外的“蜀錦”在戰(zhàn)國、秦漢時期,就以色彩鮮艷、品質優(yōu)良、工藝極佳名列四大名錦之首;

        四川素有“天數(shù)在蜀”之稱,是盛贊巴蜀天文學的豐富成果,閬中人落下閎在西漢時期完成的《太初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較完整、成系統(tǒng)的歷法,對中國天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漢代文學的辭賦、詩歌、散文等形式中,辭賦最為杰出,而巴蜀文學最大的成就就是辭賦,在“文冠滿天下”的西漢辭賦四大家中,四川人司馬相如、王褒、楊雄占了三位;唐宋八大家中“眉山三蘇”有崇高的地位;外省文豪入川,李白、杜甫是最典型的代表;近代的郭沫若、巴金等站在中國文化主流的前沿;

        巴蜀的繪畫、雕刻、音樂、舞蹈、戲劇、書法,都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成都前蜀王建墓棺床上雕刻的24幅樂伎圖,再現(xiàn)了前蜀宮廷宴樂的生動情景,器樂演奏者演奏的樂器有正鼓、齊鼓、和鼓、笛、大篳篥、拍板、羯鼓、鞉鼓、篪、排簫、箏、吹葉、笙等20種23件,使用中國話的龜茲樂系統(tǒng)摻雜有清樂系統(tǒng)的樂器。

        三、南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交流

        (一)巴蜀音樂、舞蹈的特征

        蜀人的藝術大體包括口頭藝術、樂舞藝術、繪畫和雕刻藝術等形式。就樂舞藝術而言,從考古發(fā)現(xiàn)的陶塤、石磬、青銅編鐘、鉦、鐸、鈴等樂器實物和圖像,證明蜀人對音樂十分愛好。古蜀開明王還親自作歌,曲目有《臾邪歌》《龍歸歌》《幽魂之曲》等。

        秦漢統(tǒng)治巴蜀時期,向蜀地輸入了大量中原音樂元素,音樂配合巴蜀原有的巴渝舞,形成該時期獨特的巴蜀音樂舞蹈文化。如禮樂配置是酒樽配合銅編鐘(出土于茂縣牟托一號墓),也見于巴蜀印章;重慶涪陵小田溪一號墓出土了14件一組的青銅編鐘,其中8件有錯金的紋飾;綿陽西漢雙包山一號、二號墓出土了陶編鐘、編磬,二者一起演奏,組成金石之聲;成都天回鎮(zhèn)出土了漢代的陶俑,就有吹笛和吹竽的形象;新都、雅安、新津、綿陽、樂山等地出土的吹簫陶俑與西北“胡人”吹奏羌笛的形象相同,反映了四川與西北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成都至今有琴臺路,是紀念漢代司馬相如善彈琴而得到卓文君欣賞的一段佳話;金堂出土的說唱俑,表現(xiàn)了結合音樂、說唱、舞蹈、滑稽等各種娛樂在內的表演形式;出土于大邑的舞樂畫像磚,其中有彈琴、執(zhí)節(jié)歌、巾舞、排簫諸多表演者,顯示秦漢時期四川舞蹈藝術的發(fā)達。

        巴蜀地區(qū)的音樂舞蹈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呈現(xiàn)多民族藝術結合的特點。音樂的曲調多以漢代的“三調”為主,即平調、清調、瑟調[7]。

        隋唐時期巴蜀地區(qū)的娛樂之風非常盛行,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樂舞十分豐富且各具特色,成為巴蜀文化藝術的重要部分,并通過南絲綢之路與東南亞國家進行廣泛交流。唐貞元十六年至十七年間(801—802年),驃國(緬甸驃人于七~九世紀所建立的國家)國王還派遣王子舒難陀率領友好使團到中國訪問,這個驃國使團一共有35名樂工,它的主要使命就是向唐朝皇帝獻上驃國樂,樂團到長安的宮廷演出數(shù)次,以與唐朝進行文化交流。著名詩人白居易、元稹都有與驃國樂相關的作品,唐代宮廷音樂中也體現(xiàn)出驃國樂的影響。

        宋元明清時期,戲曲、曲藝音樂高度成熟,漢族及各少數(shù)民族民歌極其豐富,市民音樂蓬勃發(fā)展,成都的街頭巷尾,歌樂之聲不絕于耳,王族、官員、市民普遍喜歡音樂,娛樂成了四川的風俗。茶樓、酒肆、寺廟(如大慈寺)、歌樓等成為市民音樂活動的場所;“川戲”(川?。┰诿髂┟妊浚勺畛醯膯我宦暻唬ǜ咔唬┲鸩綕B入昆曲、胡琴、彈戲、燈戲,形成“一劇五腔”的劇種,使川劇從院壩戲進入室內走向戲臺,雅俗共賞,興盛不衰。

        近現(xiàn)代,川劇發(fā)展成我國六大劇種之一,曲藝音樂中的四川清音、金錢板、盤子、車燈深受市民的青睞,四川民歌成為中國民歌海洋中艷麗的花朵,為各類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豐厚的營養(yǎng)。藏、羌、彝歌舞以其獨特的旋律和節(jié)奏獨樹一幟。紅軍時期的新民歌、活報劇、新川劇等藝術形式,不僅在當時起到很好的社會宣傳作用,而且一些優(yōu)秀之作久唱不衰,成為聽眾不可磨滅的記憶。

        無論是古代的巴蜀音樂,還是近現(xiàn)代的四川各樂種,是中國音樂史上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僅是音樂學習者的重要內容,也是研究者的重要課題。

        (二)“巴渝舞”通過南絲綢之路傳入緬甸、印度等國

        巴人和蜀人能歌善舞,樂舞中最有名的是“巴渝舞”。“‘巴渝舞’來源于武王伐紂時巴人板楯蠻的前歌后舞,楚漢之爭時,板盾蠻又載歌載舞充當漢軍前鋒,劉邦為之動容,將其移入宮廷,令樂人學習?!盵8]巴渝舞引入宮廷后則屬于武舞,用于打仗,具有震懾的作用。據《晉書·樂志上》記載,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臺本歌曲》《行辭本歌曲》共四篇,“這4個本子用巴渝語言,很多人聽不懂,雖經漢人改造,還是聽不懂。后王粲改寫并記錄下來,舞蹈上用各種兵器和銅鼓,在宮廷有36個人演奏巴渝舞,用于歡迎外賓,也同時起了震懾的作用?!盵9]巴渝舞是當時西南地區(qū)流行的舞蹈,通過南絲綢之路傳至緬甸、印度等國,伴奏樂器有鐘、鼓、磬等。

        (三)巴蜀樂舞通過南絲綢之路走向世界

        絲綢之路開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進程。在很長的歷史時期,絲綢之路對沿線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相互交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東方與西方之間認知的開始,是文明互通互鑒的橋梁。絲綢之路上的音樂與舞蹈獲得了高度的發(fā)展,“綠洲絲綢之路”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西域音樂?!肮芟壹繕?,特善諸國” 經久不衰并風靡于各地。中原的樂器有笙、簧、缶傳入西域,西亞的樂器有“箜篌”“琵琶”“揚琴”等傳入中原。絲路文化中,西域音樂的傳播是東西方進行交流的開始。但目前的史料記載和研究較多的是陸路絲綢之路上的音樂文化交流,如蘇袛婆的“五旦七調”理論傳入中原、諸多樂器的引入等。

        在西南地區(qū)和廣西地區(qū)出土了眾多銅鼓,且在秦漢時期盛行銅鼓舞,在當時的南越國疆域中即包括今天的越南國。南越國的人民能歌善舞,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的樂器,其中打擊樂器有鐘、磬、勾、鐃、銅鼓等,弓弦樂器有琴、瑟等,吹奏樂器有笛等。在這些樂器中,銅鼓是最有特色的土著樂器之一,它除了作為樂器使用之外,還是古越人地方首領們權力和財富的象征。這些樂器中既有越族樂器,也有漢式樂器。在南越國墓葬的出土文物中還發(fā)現(xiàn)了不少描繪南越舞蹈的圖繪,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些舞蹈主要分為越式舞和楚式舞,越式舞種類繁多,有翔鷺舞、羽舞、武舞、蘆竹舞等,楚式舞只有一種,即長袖舞。

        銅鼓舞是流行于西南地區(qū)的苗、彝、壯等少數(shù)民族的以擊打銅鼓為舞的特征性舞蹈。銅鼓作為禮器象征富有和權力,聲音洪亮,又能傳遞信息。它還是鑄縟美麗紋飾的藝術品,形象生動地反映了西南地區(qū)古代少數(shù)民族的社會生活、民情風俗、文化歷史和宗教信仰。舞人多以羽毛為飾,或徒手或持蘆笙或擊打銅鼓,形成南越樂舞多姿多彩的風貌。

        在南絲綢之路上影響最大的應該是茶馬古道上的馬幫音樂。茶馬古道涉及四川、云南、西藏等七個省區(qū),途經越南、緬甸直至印度。它是以馬幫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跨國的商業(yè)貿易通道,也是我國西南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走廊。當然,因該區(qū)域大部分山高谷深、道路崎嶇,甚至有些地方空氣稀薄,荒無人煙,茶馬古道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的變遷。這就要求馬幫要有團隊意識、集體觀念、嫻熟的趕馬技術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音樂往往在這些因素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茶馬古道上的音樂種類繁多,表現(xiàn)形式多樣,形成以民間曲調為主,民間歌舞、器樂演奏為輔的音樂形態(tài),加上少數(shù)民族的能歌善舞,促進了馬幫音樂的發(fā)展壯大,馬幫音樂成了他們抒發(fā)情感、寄托精神、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重要工具。如盛行在川、滇、藏的各類《趕馬調》,不僅體現(xiàn)了歌曲本身的功能性,也傳播到西南絲綢之路沿線的多個國家。《趕馬調》成了馬幫與其他民族溝通、交流的一種途徑。

        《趕馬調》是馬幫音樂中數(shù)量最多的曲調,既具有本民族的曲調,又吸收了其他民族(國家)的形態(tài)。曲調一般自由奔放、短小精悍、情緒高亢。演唱技法上較為突出喉顫音的運用?!榜R幫音樂文化承載的親和力與感染力,在東南亞各國人民中產生了很好的影響。深受沿線各族人民的喜愛”。[10]

        作為茶馬古道上最具典型意義的馬幫音樂《趕馬調》,其歌詞極其豐富,不僅體現(xiàn)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個性特征,也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趕馬人的人生觀、價值觀、愛情觀和宗教信仰。因此,《趕馬調》音樂是不同民族的文化結晶,語境是趕馬人的精神食糧和情感寄托,其音樂事象是流動的線性音樂,在南絲綢之路上隨線路流動,承載著不同人群思想的碰撞和包容,傳播了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精髓和差異。

        此外,在南絲綢之路上,器樂獨奏也非常盛行。一般選用體型較小、便于攜帶、實用性強、可隨心所欲單獨演奏的樂器,如小三弦、藏族弦子、小象腳鼓、銅鑼等。

        結語

        西南絲綢之路是我國西南地區(qū)與西歐、非洲距離最短的陸路交通線,一路涉險歷危、攀崖越澗,經歷了悠悠歲月和漫漫長途,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關于南絲綢之路的著作和文章越來越多,但從該通道起點的成都所代表的巴蜀音樂文化與南絲綢之路的研究仍方興未艾。本文試圖在南絲綢之路上絲綢、茶、農業(yè)科技、文化交流的歷史基礎上,側重于巴蜀音樂文化的交流研究,雖然這一側重點沒有相關資料和研究成果,但透過其他交流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印襯音樂、舞蹈交流的方方面面,因為在這條漫長的通道上,唱歌、演奏樂器、聞歌起舞是馬幫們的精神食糧和情感寄托,這一流動的線性音樂有著帶出去、引進來的交流過程,過程中又存在傳承、碰撞、融合。每個過程都是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哲學思考,為研究者留足了挖掘的空間。

        注釋:

        [1]段渝,四川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專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副會長、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副會長

        [2]采訪段渝先生的錄音整理

        [3]古代西南夷中濮人的后裔

        [4]馬湖蠻、南廣蠻、石門部

        [5]段渝《四川簡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年8月第一版第13頁。

        [6]石刻經書有15部:《孝經》《論語》《爾雅》《毛詩》《禮記》《儀禮》《周易》《尚書》《周禮》《左傳》《公羊傳》《榖梁傳》《古文尚書》《孟子》《石經考異》

        [7]同[5]第50頁

        [8]同[2]

        [9]同[5]第158頁:平調以宮調式為主,每曲有歌弦六部,清調以商調式為主,每曲有歌弦四部,瑟調以角調式為主,每曲有歌弦六部;三調的每部都由前奏、相和歌、尾聲三部分組成;前奏為管弦樂,相和歌為一人唱眾人和的應答形式,尾聲是一段送歌弦;伴奏為笙、笛、瑟、琴、箏、琵琶等樂器的齊奏

        [10]張璐《重訪南方絲綢之路》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年4月第一版第27頁

        猜你喜歡
        音樂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奇妙的“自然音樂”
        誰遠誰近?
        音樂從哪里來?
        藝術啟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6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音樂
        音樂
        精品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 无码爽视频| 五十路丰满中年熟女中出| 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一区二区| 成人影院免费观看在线播放视频| 久草福利国产精品资源|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伊甸园| 中文字幕福利视频| 国产亚洲青春草在线视频| 亚洲av乱码二区三区涩涩屋|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最新国产乱视频伦在线| 国产精品三级1区2区3区| 玖玖色玖玖草玖玖爱在线精品视频| 中国女人做爰视频|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在线观看| 蜜桃在线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国产精品 | 人妻少妇被猛烈进入中文字幕| 精品人妻丰满久久久a| av天堂手机在线看片资源|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最近中文av字幕在线中文|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专区| 日本中文字幕婷婷在线| 丰满人妻被黑人猛烈进入|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 就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中文字幕亚洲五月综合婷久狠狠| 人妻熟女翘屁股中文字幕|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人妻| 无码片久久久天堂中文字幕 | 女人的天堂av免费看|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插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老熟妇又粗又大| 中文字幕日本五十路熟女|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