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定興
數(shù)千年來,中國大量知識分子和官員常懷憂國憂民之心,擁有擔當情懷。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些風流人物或立功、或立德、或立言,但細心觀察,他們身上從不乏敢于擔當?shù)撵陟诠廨x,正是在他們的引領下,歷史才滾滾向前。在長期的發(fā)展進程中,擔當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品格,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也讓中華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傳。
北宋學者,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張載曾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边@四句話高度概括了一個人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擔當和使命,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之為“橫渠四句”。
很多人總結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做人,期冀成為君子、圣賢,敢于擔當無疑是其中應有之義。翻開汗牛充棟的歷史典籍,敢于擔當?shù)墓适屡e不勝舉。這種擔當是“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敢為人先,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患意識,是“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的為民情懷,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忠貞不渝……
勇于變法以圖強
敢于擔當,很多時候需要敢為人先,做時代的弄潮兒。在中國歷史上,多次出現(xiàn)為國家強盛勇于變法的人,他們無疑具有擔當精神。戰(zhàn)國時代,七雄爭霸,其中的秦國在黃河與南山以西,文明程度較河東和山東六國要低。公元前362年,21歲的秦孝公即位,而秦自開國,到孝公時已逾五百年。如此古國面臨著內憂外患的窘境。于是,秦孝公開始四處招賢,以求國家強盛。這時,商鞅出現(xiàn)了。
逐漸取得秦孝公的信任后,商鞅開始了在秦國的二十年變法。在頒布的第一道新法令中,商鞅試圖將秦國變成一個軍事化的社會。底層的民,都按五口或十口一組重新編制,同一什伍的人口必須互相監(jiān)視和防范,依照軍紀賞功罰罪。為了保證國家的財源和兵員,強制民間家族拆分為單丁家庭,誰不分家就按男丁數(shù)目倍征軍賦;凡從軍殺敵有功的,按照立功大小給予相應的最高爵級,但禁止民間私自械斗,否則依照違反軍紀的程度判刑。新法令特別重視農工對國家的貢獻,誰納糧交帛超過國家標準,便可免除個人徭役,但誰靠投機取利或懶惰致貧,一旦被檢舉,就要將其妻子兒女沒收充當官奴婢。秦國原有的貴族照樣得從軍,即使是公族,沒有軍功,便撤銷其作為國君親屬身份,降為平民。商鞅變法成效斐然,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鄉(xiāng)邑大治?!?/p>
然而,后來變法遇到了很大阻力,秦國的貴族勢力屢次出來阻撓。但商鞅不為所動,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商鞅變法雖然從今天來看弊端很多,但在當時促進了秦國的強盛,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做了準備,他的事業(yè)直到秦始皇還在延續(xù)。
古代另一次大規(guī)模變法是北宋王安石主導的。變法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改革,是利益的調整,所以往往阻力重重。如果主導者沒有擔當精神,變法是萬難推動的。在這種背景下,王安石指出“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開始了以“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的改革。王安石改革雖以失敗告終,但擔當?shù)囊蜃釉谒砩象w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到了晚清,一大批仁人志士以敢于擔當?shù)闹臼烤駮鴮懥丝筛杩善募言?。戊戌變法失敗后,友人勸譚嗣同逃跑,但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流血而犧牲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君子有終身之憂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儒家經典中,有諸多關于擔當有為的經典描述。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對于古代的士或者知識分子,心憂天下方能體現(xiàn)其擔當??鬃诱f“憂道不憂貧”,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陸游也說“位卑未敢忘憂國”。他們身上的這種憂患意識某種程度上說是擔當?shù)捏w現(xiàn)。
孔子處在“禮崩樂壞”的時代,所以他一心想要恢復周禮,為此周游列國,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負。從孔子的一些自白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他那種強烈的使命感??鬃与x開衛(wèi)國到陳國的途中,經過匡地,匡人因曾受陽虎的暴虐而對其恨之入骨??鬃佑捎陂L得像陽虎而遭到拘留,但他仍以周文化的傳承與振興為使命。他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是說,周文王死后,文明禮樂不是保存在我這里嗎?上天如果要消滅這種文明禮樂,那我這個后死之人也就不會掌握這種文明禮樂了;上天如果不想滅除這種文明禮樂,匡地的人能把我怎么樣呢?因此學者韋政通說,孔子在生命遭到威脅時爆發(fā)出一種神秘感和高峰經驗,并超然地感到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涌現(xiàn)。
孟子的擔當則體現(xiàn)在他的兼濟天下上,他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所以他不斷向執(zhí)政者闡述他的民本思想。他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薄胺蛱欤从街翁煜乱?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知識分子除了具有憂患意識,往往也承擔著某些方面的職能。在古代宮廷,有一種官職叫“史官”,其職責是專門記錄和編撰歷史的。崔杼是春秋時齊國大夫,他殺了齊國的國君齊莊公。史官太史伯在史書中寫道:“崔杼弒其君?!睆s君可是大罪,這樣寫有損自己以后的形象,崔杼知道后非常憤怒,想讓太史伯改為齊莊公自己病逝。但太史伯不肯,于是他便殺了太史伯泄憤。太史伯死后,他的弟弟太史仲、太史叔相繼擔任史官。崔杼同樣逼迫他們篡改史書,但他們也不肯就范,于是這兩人又被殺了。太史家族還有最后一個人太史季。盡管他受到崔杼的威脅,但依然寫下“崔杼弒其君”。崔杼想不到世間竟有為了正義如此不屈的人,于是屈服了,沒有殺掉太史季。作為史官,太史家族可以說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敢于擔當。
數(shù)千年來,中國大量知識分子和官員常懷憂國憂民之心,擁有擔當情懷。宋仁宗天圣二年,范仲淹為興華縣令,發(fā)現(xiàn)當?shù)氐牡虊问軗p嚴重。災情嚴重的時候,百姓痛苦不堪。范仲淹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之后,當即上奏上司,并且得到了朝廷的準奏,開始著手修建堤壩。他征調各州數(shù)萬農夫前去修壩,哪知道剛好遇到大風暴,光是征調的農夫就有一百多個被卷入水里喪命。當?shù)匕傩蘸苁腔炭郑J為是老天不允許重修堤壩。在這樣的情況下,范仲淹身先士卒,堤壩修建完成之后,保障了眾人的利益。為了紀念范仲淹,眾人將這個新修的堤壩命名為“范公堤”。
近代以來,面對“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大批知識分子以自己強烈的社會關懷和使命擔當,為國家貢獻力量。容閎1828年出生在廣東香山,后赴美求學,他親眼目睹西方的富強,于是在大學未畢業(yè)就立志讓中國富強。他說:“予意以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學術,灌輸于中國,使中國日趨于文明富強之境。予后來之事業(yè),蓋皆以此為標準,專心致志以為之?!焙髞?,正是容閎艱難開辟了中國人留學之路,讓更多人沐浴了“歐風美雨”。容閎因此成為教育救國的先導。
危難之際挺身而出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越是國家民族處于危難之際,越能體現(xiàn)出一個人的擔當?!熬柢|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詩句都是這方面的集中體現(xiàn)。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說:“愛國主義是鼓舞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奮斗旗幟,是推動中華民族歷史前進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華文化的基本價值?!?/p>
愛國主義突出表現(xiàn)為報效國家、忠于民族,展現(xiàn)大義凜然的氣節(jié)和勇于擔當?shù)木瘛?161年秋,金國皇帝完顏亮集結六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南下侵宋,其中,完顏亮親率精銳,以“閃電戰(zhàn)”般的速度攻克廬州等地,宋軍被斬首數(shù)萬,將領紛紛南逃。
身在臨安的南宋君臣久不聞金戈之聲,只把杭州作汴州。直到金兵渡過淮河,南宋朝廷才如夢初醒,很多大臣打算逃命,宋高宗也想再次“浮海避虜”。后來朝廷雖然派軍迎擊,但節(jié)節(jié)敗退,防守長江成了最后防線,核心是長江東岸的采石,可守衛(wèi)采石的宋軍只有一萬八千人。這時候,一個小人物走上了歷史前臺,他就是虞允文,時任都督府參謀軍事,已經52歲。
虞允文其實只是奉命帶著一批銀兩、酒肉、棉衣來犒勞部隊的。他到達軍營之后,看到士兵“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好像刀俎上的魚肉,而“敵騎充斥”,金人的偵部隊已經在作渡江的準備。隨從勸他放下這些物資,快快撤走,沒必要留在采石送死。但虞允文留了下來。據(jù)《宋史》記載,有人勸他:“公受命犒師,不受命督戰(zhàn),他人壞之,公任其咎乎?”允文叱之曰:“危及社稷,吾將安避?”
后來,虞允文沖到最前線激勵將士,挫傷了金兵的銳氣。完顏亮因采石戰(zhàn)敗,憤恨不已,下令三日渡江,否則殺掉隨軍大臣,出現(xiàn)人人自危的局面。此時北方又生內亂,于是軍心搖動。完顏亮被身邊將士刺殺,金軍隨即撤回北方。南宋終于化險為夷。后世史官在編纂《宋史》的時候寫道:“允文采石之功,宋事轉危為安,實系乎此?!焙髞?,虞允文輔佐宋孝宗,成為一代名相。
清朝后期,整個國家萬馬齊喑,社會矛盾尖銳。道光帝自己說:“無如世風日下,人心益澆,官不肯虛心察吏,吏不肯實意恤民,遇事則念及身家,行法不計及久遠?!痹谶@樣的窘境中,湖南人陶澍挺身而出,成為“救火隊長”。他呼應社會要求,倡導改革,推崇經世致用。
漕運是清朝維護國家機器正常運轉的重要一環(huán)。道光四年十月,南河暴漲,各省漕幫空船返回時受阻。返船停滯長達數(shù)月之久,嚴重影響了次年春季的漕運。同年,洪澤湖蓄水過多,又逢暴雨,造成高堰一帶堤壩崩塌。清廷緊急撥銀二百萬兩堵住大堤。當堰圩堵合后,洪澤湖已經泄水過度,存水無幾,無法漕運。若排空河道,筑壩,修纖道等,工程費則高達三百萬兩,而且臨時性的施工會使得夏季的大規(guī)模的運糧難以保證。
此時主管三省事務的總督魏元煜對此無可奈何,昏招迭出。在這緊要關頭,陶澍出面建議道光帝采用以海運代漕運的主張。他指出海運的優(yōu)勢有:以商運代官運,不必造新船修舊船,不用招募兵丁,也不必謀劃調度運輸。在權衡利弊后,道光帝同意了他的主張。
在得到授權后,陶澍到上海招募商船,設立海運局,并推出免稅、優(yōu)惠運價及獎勵等政策。一系列優(yōu)惠政策的出臺,使海運得到上海商幫的熱烈響應,大家蜂擁而至,爭相承運。陶澍的漕糧海運改革,開創(chuàng)了清代大規(guī)模海運漕糧之先河,利國、利民、利商,可謂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經濟改革。
陶澍經世致用的作風推動了中國近代人才群體的涌現(xiàn)。陶澍逝世40年后,張佩綸與張之洞在談論道光末年人才時,仍高度贊揚了陶澍對近代人才發(fā)展的影響:“論道光末人才,當以他為第一?!贝送猓芴珍绊懙馁R長齡、魏源、曾國藩、左宗棠、林則徐等人也都在晚清歷史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成為敢于擔當?shù)拇匀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