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
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節(jié)氣。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踏青
中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踏青習俗由來已久。清明期間正是春風得意、春意盎然的時節(jié),萬物萌動之時,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為風俗。據《晉書》記載:每年春天,人們都要結伴到郊外游春賞景。踏青風俗至唐宋尤盛。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笨梢姡で啻河蔚牧曀自缫蚜餍?。
清明開運
中國民間因受佛教理念的影響,認為觀世音菩薩既然能手持柳枝蘸水普度眾生,柳條就自然有驅鬼辟邪的作用,所以把柳枝稱為“鬼怖木”,并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這一典故。蘇州人清明節(jié)要插柳枝、戴柳枝,而且新婚夫婦要一起上墳,蘇州人過清明節(jié)就更具有它獨特的內涵和活動形式。
三候
我國古人根據對大自然的觀察,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清明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桐花,二候麥花,三候柳花。”三花一開,春滿枝頭,春意盎然,綠意萌動。
神燈
放風箏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wěn)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寒食節(jié)
清明時節(jié),屬于春季多雨期,氣候潮濕,容易使人產生疲倦嗜睡的感覺。同時也是多種慢性疾病易復發(fā)之時,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發(fā)的食物,如海鮮、筍、公雞等,可適當吃些涼性食物,如鵝肉、蚌肉、雞蛋、螺螄、韭菜、萵筍、淮山、梨等,因此“寒食節(jié)”也有一定的養(yǎng)生道理。
節(jié)氣時令
青團子色如碧玉滿口香,是蘇州人清明節(jié)必備的食品。青團子最初的來源,如今已很難考證,民間傳說與大禹治水有關。蘇州的先人為了紀念大禹,人們用小麥葉汁加入糯米粉中做成了青團子,供奉在大禹墓前或供位處,表示冬小麥長得很好,同時表示蘇州人民不忘大禹的治水恩德。
山塘看會“留會飯”
蘇州城內一府三縣約三十多個土谷神像,清明那一天都要被抬著排了儀仗,經閶門山塘街,到虎丘郡厲壇受祀。到出會那天,城鄉(xiāng)居民蜂擁而出,這就是山塘看會習俗。蘇州人歷來熱情好客,這一天,住在附近的居民,往往特意殺雞宰鴨,燒魚煮肉,要留前來這兒看會的親友吃飯,俗稱為“留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