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洵 焦文斯 徐明慶
【摘 要】兒童閱讀空間的設計規(guī)劃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系統(tǒng)性工程。本文從兒童閱讀空間的服務理念的創(chuàng)設、閱讀行動的開展以及可能忽視的服務對象等三個方面,對兒童閱讀空間的設計思路進行梳理。本文認為,兒童閱讀空間的設計的主要矛盾不在于設計風格、空間形態(tài),而是對于早期設計規(guī)劃的研判。
【關鍵詞】兒童閱讀空間、設計策劃、交互空間
兒童閱讀空間設計是一項富有層序性的設計工程。張麗娟在其碩士論文中通過大量調(diào)研指出,交互模式存在于人與物、人與人之間,需要結合心理學、環(huán)境行為學、育學等相關的理論知識,探索交互模式與空間設計的關聯(lián)性,塑造一個積極交互的兒童閱讀空間。特別是從交互的角度探討了空間設計的手法與效果。但是缺少對“交互”成因的系統(tǒng)分析:為什么兒童閱讀空間需要交互式設計?
一、兒童閱讀空間的服務理念
劉欣認為英國兒童圖書館空間設計的參考價值,并非在于空間形態(tài)塑造的多樣性而是其服務理念的先進性:作者較為詳細的列舉了從允許兒童進入公共圖書館再到設置創(chuàng)客空間的轉變過程,指出這種轉變一方面社會、經(jīng)濟、文化以及科學的發(fā)展的進步,另一方面是設計認識的不斷提升,兩者共同作用,開辟了行之有效的兒童閱讀空間;此外,作者指出各階段的兒童亦有不同服務策略,通過細分服務對象,可以滿足各個階段的兒童需求;第三就是從兒童角度出發(fā),傾聽兒童訴求,換位思考空間的營造策略。作者指出,閱讀空間的落腳并非僅僅是閱讀這一單一的功能形態(tài),通過探索兒童的認知策略,充分挖掘兒童閱讀的多重含義,并以此布局一系列擴展空間,促使其使用目的變單一的閱讀功能為多樣的互動操作與交流合作平臺。
作者通過梳理國外的場館建設與運營經(jīng)驗,提供了一套現(xiàn)代兒童閱讀空間設計背景的參考提示:首先,社會的進步不是單純的經(jīng)濟富足,是一個系統(tǒng)性的進步。從這個角度看,不僅當前國內(nèi)兒童閱讀空間的設計理念落后,而且整個閱讀空間的規(guī)劃還停留在如何劃分“自習區(qū)”。而設計的評判標準還停留在物理空間設計、陳設裝飾設計之上,是理性的、邏輯性的自然生成,缺乏設計的深度。成年人的思考邏輯是,我們對閱讀的理解可以替代兒童對閱讀的理解。出于這一根本性的設計前提,閱讀空間就是閱覽的空間,從功能區(qū)分這一步開始,就走向了與成年人需求相一致的空間設計,不過替換成了低幼式的裝飾形態(tài)。其次,從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角度看,不同階段的兒童心理特征是不一樣的,如果不仔細區(qū)分各階段兒童的需求,單純的套用一種空間形態(tài)甚至是共用一個空間,顯然并不是合適的做法。但是我們也應當承認,客觀條件的局限,特別是場館空間容量束縛了設計方案的可操作性。那么如何處理客觀條件的限制問題就成為了又一個亟待解決的設計難點。
二、兒童閱讀的生成機制
鐘啟泉從反思“兒童閱讀的課程化”的角度梳理了兒童閱讀實踐的方式。認為兒童閱讀實踐是一種自主的行為過程,要能夠使得兒童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還需要依賴于培養(yǎng)其“閱讀信念”與“閱讀興趣”。其中,“閱讀興趣”是與非文本的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作者指出,一個完整的兒童閱讀設計需要囊括三大要素:閱讀活動、閱讀空間與閱讀共同體。首先閱讀活動的設計不是指導,不是對兒童閱讀的命令,而是需要從兒童讀者的角度出發(fā),設計出既有趣又包含認知沖突的活動。為了滿足這一活動的設計,就必須選擇恰當?shù)拈喿x空間。相較于靜態(tài)、被動式、單一形態(tài)的閱讀空間,著力體現(xiàn)人與人、人與文本、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又彼此獨立和諧共存的閱讀空間可以使得兒童接觸到更為多樣化的情境與觀點。而擁有相似興趣與愛好的閱讀群體集合在一起就組成了共同擁有經(jīng)驗閱讀共同體。
雖然作者是從文本解讀的認知活動的角度對兒童閱讀進行分析,但其對兒童閱讀的外部支持的分析同樣適用于我們對圖書館兒童閱讀空間設計的思考:兒童閱讀空間設計不是單純的形態(tài)的組織,更不是對自修室、教室的照搬。對其設計需要綜合性的思索,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涉及兒童心理學、環(huán)境心理學、認知能力等等。兒童閱讀的過程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過程,其基本要素不是個體的封閉環(huán),而是開放、傳遞的過程,所以作者提出“閱讀活動、閱讀空間和閱讀共同體”三個要素。從這個角度看,單純的兒童個體閱讀行為是不存在的,其閱讀行為是三要素交織作用的延展。如果僅僅只看見了個體閱讀的實踐特征,忽略了三要素的作用,那么就失去了對兒童閱讀過程的完整把握。
兒童閱讀不是由于習慣所塑造的,同成年人的閱讀需求完全不一樣,所以從空間設計的角度看,了解兒童閱讀的起因與發(fā)展是非常重要的設計研判與策劃環(huán)節(jié)。作者指出,閱讀活動的目的是設計一個有趣與富有認知沖突的活動。從環(huán)境設計的角度看,活動的空間載體需要有代入感,所以小到簡單的陳設大到空間的整體布局都需要服務于活動。對于兒童而言,關鍵是趣味十足并包含認知沖突。首先,趣味不能簡單地通過低幼視覺形象來概括,視覺形象只是表現(xiàn)的形式之一,其根本還是在于內(nèi)容的選擇。兒童的趣味與成人的趣味,看似內(nèi)容與呈現(xiàn)的方式是不同的,但是其共同點在于非偏非窄,都具有廣闊性。具體表現(xiàn)為,趣味的多樣性與一致性:兒童的生活環(huán)境,包括其家庭、教育、生活等情況的多樣性,決定了兒童趣味的多元化。但這并不等于兒童的趣味很難尋覓,受制于兒童的信息處理機制,兒童趣味也趨向于具有直觀性。另外,伴隨著視覺傳播機制的變革,兒童趣味也具有了某種潮流趨勢與流行元素。在潮流的引領下,挖掘兒童趣味就有了可循之法。其次,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兒童的好奇心,就必須依靠建立恰當?shù)恼J知沖突。從環(huán)境心理學看,兒童通過陌生化的環(huán)境,獲取外部輸入信息的這一刻開始就在組織構建新的信息框架,并通過不斷的調(diào)整適應,以表現(xiàn)出恰當?shù)男袨?。按照作者的觀點,這個行為的表現(xiàn)就是參與閱讀活動,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個體進行思考,實現(xiàn)與環(huán)境達到平衡的目的。為了成功塑造這個可以建立認知沖突的環(huán)境,就必須增加兒童感知的難度與時間的長度,所以作者給出的解決方案是要體現(xiàn)出“人與人、人與文本、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多層次的互動。
環(huán)境設計是以視覺為主要載體的空間構建,其功能性也是有賴于視覺的塑造。但這種視覺的表現(xiàn)不是單純的依靠某一單一主題的支撐,而是為了達到有層次、有內(nèi)涵,同時方便對既有空間的多重使用,甚至是可以容納多種主題,表現(xiàn)出一種持久的陌生化。這就必須關注兒童與自然、社會、文本、人的多重共生關系,并以此進行思考設計。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環(huán)“閱讀共同體”,把握了兒童閱讀活動的重要對象。正是由于有閱讀共同體的出現(xiàn),兒童的閱讀活動才能從認知沖突中獲得最終的調(diào)和。因為文本、社會、自然是不具備能動性的客體,兒童在參與閱讀活動的過程中,受制于諸如家庭背景、常識了解等等因素,極有可能產(chǎn)生無法理解和掌握的情況。于是在交互的空間中,“閱讀共同體”成為了最為重要的調(diào)和因素。使之兒童閱讀空間的創(chuàng)設具有了合目的性。
三、被忽視的兒童閱讀空間的服務對象
陳媛媛從特殊兒童的角度切入,探討了圖書館的無障礙閱讀需求。從法律指導性、無障礙設施設計利用率、相關館藏資源、閱讀空間設計、閱讀活動設計等5個角度梳理了對特殊兒童的服務的不足之處,并以此從完善無障礙設施、明確服務制度、加強服務培訓、設置專屬資源、尋求支援合作和豐富活動以及政府統(tǒng)籌等7個角度提出了應對方案。
作者敏銳地看見了特殊群體的需求。事實上,無障礙設計對于兒童閱讀空間而言是一個非常小體量的需求。雖然巴巴納克在《為人類的設計》中就早已指出,為殘疾人而設計。但是,迫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從量變到質(zhì)變的轉換還在進行中,所以兒童閱讀空間的設計長期以來都是呈現(xiàn)一種忽略特殊群體的狀態(tài)。我們不得不承認,由于交互空間設計的多功能性是基于完整人而設計的,所以從特殊兒童的角度看閱讀空間的交互性設計,其實是并不成熟的。
兒童閱讀空間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空間設計,無論是從何種角度而言,都不具備一個統(tǒng)一有效的設計模式。作為交互設計的前沿,從現(xiàn)有的資料來看,僅僅就是技術的堆積,遠遠達不到對閱讀活動的有效支撐,還有巨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 張麗娟. 基于交互模式的公共圖書館兒童閱讀空間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18.
[2] 劉欣,董瑞敏.英國兒童圖書館空間設計:歷史與啟示[J].濟寧學院學報,2019,40(05):99-103.
[3] 鐘啟泉.兒童閱讀的本質(zhì)及其環(huán)境設計[J].中國教育學刊,2019(05):41-46.
[4] 陳媛媛.公共圖書館特殊兒童閱讀權利保障問題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9(09):1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