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吉同
吳宓自1970年起,工資就被學(xué)??郯l(fā),每月只給30元生活費。1974年處境稍有改變,補發(fā)了他10000余元的工資,以后工資也正常發(fā)放。吳宓沒有家室孤身一人,他的工資是怎樣花的呢?
“濟困”。此時他已八十多歲,且眼瞎腿斷生活不能自理,遠在陜西的胞妹吳須曼來到重慶看望,方知他補發(fā)的10000多元已快花光了,這在當時可是一筆巨款。怎么花這么快?妹妹問他都花哪了,他說“有些親友和學(xué)生目前生活很不寬裕,我須不時地接濟他們一些”。其中講了一個姓凌的女生,說要去上??床?,急需兩千元,吳宓便如數(shù)給她了。妹妹問那個女生的病后來治得怎樣了,哥哥說拿走錢后再也沒有見過她了。他的錢就這樣被人一次次騙走了。
“買書”。吳宓愛書如命,但經(jīng)過多次抄家,他的藏書已經(jīng)很少了,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出版的《吳宓詩集》還有26本,以及部分手搞和日記。奇怪的是,發(fā)工資前他的書很快會“丟失”,發(fā)工資后便有人拿這些書讓他贖回,一本詩集竟索價幾十元。下月發(fā)工資后,這種戲碼又出現(xiàn)了。如此循環(huán)往復(fù),他每月“買書” 就要花去一半工資。
后來,這些人就不再拿書作道具了,而是直接上門逼捐。先編個理由,說某某學(xué)生因住院需動手術(shù),急需一筆錢,請吳老師幫助,若不幫助后果如何如何。到了1976年年底,除下花去很多工資,補發(fā)的一萬余元存款只剩下枕頭下的七分硬幣。
這些人何以敢這樣哄騙老人,且又屢屢得手呢?我以為他們抓住了吳宓四個“弱點”。一是善良。吳宓憨厚純正,一生樂善好施,視接濟別人為天職,一輩子救濟了很多人。二是老實。吳宓清華時代的學(xué)生、后來的錢鐘書夫人楊絳,于清華讀書時這樣評價吳宓:“我聽到同學(xué)說他‘傻得可愛’,我只覺得他老實得可憐?!眳清禌]有心計,更無防人之心,一生都是這樣。三是老殘。年已八十多歲,且只有半條命,又舉目無親,故欺負他沒有任何風(fēng)險。四是害怕。吳宓長期生活在恐懼中,早已成了一只“驚弓之鳥”,別人稍一恐嚇,他便屈服了。
問題又來了,這些人何以能把吳宓的“弱點”變成自己的“強項”呢?答:賴于他們有以下品質(zhì):欺壓天良,借別人的善良和老實以售其奸;鄙視學(xué)問,吳宓乃國學(xué)大師,著名教授,那算什么?照樣像踩螞蟻一樣踩他;無同情心,對老弱病殘不但沒有憐憫之心,相反,有的卻是冷漠和敲詐??傊麄兊摹懊孛芪淦鳌本褪侨钡潞蜎]人性。
這些天因為疫情厲害,在家已關(guān)了十多天,菜蔬告急,一天早上出門到指定超市買菜,選好后大家隔著距離去結(jié)賬,我前面的一位年輕女性把幾小塑料袋菜放到了結(jié)賬臺,其中有1斤多大肉。她前面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已結(jié)完賬了,臨走時眼明手快順手把那一塊肉也掂走了。女老板發(fā)現(xiàn)時已走遠了,老板嘆著氣說,開這兩小時的門也賺不了這塊肉錢。我想,類似的事絕不是個例。
當今的這些事與上文那些人做的事無疑都是“同類項”,那么,它們之間有沒有聯(lián)系呢?是不是遺傳關(guān)系?——不再具體問了,自有高人高見。我想還應(yīng)抓住最本原的東西,即每一個人都先從寫好 “人”字開始,把“一撇一捺”寫得周周正正,讓軀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充滿人性和正義,那么,世界真的“將變成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