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紅
千百年來,很多科學家前仆后繼,探索光的奧秘。光速的測定在科學史上具有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義,它打破了光速無限的傳統(tǒng)觀念,促進了物理學的發(fā)展。
伽利略的兩個燈籠
早在17世紀初,愛挑戰(zhàn)權威的伽利略就進行了史上第一個測定光速的實驗。他找來兩個人和兩盞燈籠,讓他們分別站在兩座相距1英里(約等于1.6千米)的山頂上。第一個人舉起燈籠時便開始計時,第二個人看到第一個人的燈籠便也立即舉起自己的燈籠,當?shù)谝粋€人看到第二個人的燈籠時便停止計時。這樣一來二去就可以得到光行進兩英里(約等于3.2千米)所需要的時間,從而求出光的速度。燈籠實驗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稍微一想便知道,這個實驗的誤差太大,不可能成功。伽利略也承認,自己的實驗沒辦法給出確切的光速,他只知道,光的速度一定非???。如今我們已經可以計算出,光行走兩英里所需要的時間大約是11微秒,這是不可能被人察覺到的。雖然這個燈籠實驗質樸得有點好笑,但是這個嘗試卻為光速的測定開了先河。
奧勒·羅默的太陽系沙盤
丹麥天文學家奧勒·羅默是世界上第一個通過實驗測量給出光速具體數(shù)值的人。他進行推算的沙盤,大到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羅默是靠木星及其衛(wèi)星的移動,及它們與太陽及地球的位置關系估算出光速的。木星有四個衛(wèi)星,其中距離木星最靠近的衛(wèi)星一號(木衛(wèi)一)在圍繞木星旋轉的某些時刻,會藏到木星的背后,這個現(xiàn)象被稱為木衛(wèi)一蝕。當時的人們已經計算出了木衛(wèi)一每隔42.5小時就繞木星一周,每次都會出現(xiàn)一次木衛(wèi)一蝕。
羅默繪制的示意圖如圖2所示,其中A為太陽,B為木星,小圓是木衛(wèi)一的軌道。當木衛(wèi)一位于陰影CD之間時,發(fā)生木衛(wèi)一蝕。大圓是地球的公轉軌道。羅默認為,雖然木衛(wèi)一蝕的周期恒定,但當?shù)厍蛱幱诓煌恢茫ㄈ鏛、K點)時,觀測到木衛(wèi)一蝕的時間也會有所改變。簡單地說,當?shù)厍蛟诠D軌道上靠近木星的位置上時,會更早地看見木衛(wèi)一出現(xiàn),而當?shù)厍蛞苿拥诫x木星較遠的位置上時,光行進到地球所需的時間就會變長,那么木衛(wèi)一出現(xiàn)的時間就會推遲。這個時間差足夠大,比起伽利略的燈籠實驗,可觀測性要大多了。
羅默花了十幾年時間來觀測木衛(wèi)一蝕,他只憑借著望遠鏡、手表,記錄一年之中不同日子里木衛(wèi)一蝕的時間差,再計算這些時刻地球位置的改變,推算出光速大約為220000千米/秒。這個數(shù)值和今天我們知道的光速相差甚遠,但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結果。而且,羅默光速的誤差,更多的要歸咎于當時計算水平的不足,他的方法是非常準確的。現(xiàn)代科學家按照羅默的方法進行計算校正后,可以得到非常接近現(xiàn)代光速的數(shù)值298000千米/秒。
8千米外的反光鏡
羅默過后的科學界一片沉寂,過了差不多兩百年,1849年,法國物理學家阿曼達·斐索首次在地球上測量出了光的速度。他使用了光源、旋轉的遮板和一個固定在大約8千米開外的反光鏡,方法原理與伽利略的大致相同(如圖3所示),并不難理解。當光源發(fā)出的光線由轉動遮板的齒輪空隙射至遠方的反光鏡被折返回來時,只有在適當?shù)凝X輪轉速下才能再次穿過遮板的齒輪空隙從而被觀測到。
通過這種方法,斐索算得光速是315000千米/秒,之所以和目前的光速有著一定差距,是因為遮板齒輪擁有一定的寬度,因此限制了測算的精確度。1862年,法國物理學家萊昂·傅科在斐索的實驗基礎上進行改良,將旋轉的遮板換成了旋轉的平面鏡,光在遠方折返回來后打在旋轉鏡上,只要知道平面鏡的旋轉速度、光束最后被平面鏡反射出去的角度,就可以計算出光的速度。經過多次測算,傅科算得的光速刷新了歷史,精確到了298000千米/秒,離如今的約299792千米/秒已經非常接近。
用光重新定義米
我們剛剛介紹的測量方法,都是基于“距離-時間-速度”的公式計算的。想要提高精確度,唯一的方法就是拉長測算的距離。1926年,一個叫麥爾克遜的美國人將反射鏡間的距離提高到了35千米,測得光速為299796千米/秒。這是當時最精確的數(shù)值,但很快人們就發(fā)現(xiàn),想要算得更精確的數(shù)值,靠原始的光學法是行不通的。
從20世紀初開始,科學家們開始試著用電子學的方法測量光速。這也標志著,光速的測定從遙遠的天上、田野里轉移回了實驗室中,科學家們埋頭在微小的電路板間、精巧的光電器械中苦修。1972年,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利用激光干涉法測量光速,得到了(299792456±1.1)米/秒的數(shù)值。
這個數(shù)值有多精確呢?事實上,它唯一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單位米定義的不確定性。也就是說,錯的不是光速,而是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83年,在第17屆國際度量衡大會上,人們重新定義了單位米,從那以后,1米就是光在真空環(huán)境下1/299792458秒內通過的長度。這個決定徹底解決了光速測量的問題,給這段長達300 年的物理學史畫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