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涵
一、小案例中的大啟示
1. 意氣用事,終身后悔
15歲的初三學生劉洋,在初一時就加入了共青團,并被選為班長,工作認真負責,學習成績優(yōu)秀,先后被評為“優(yōu)秀共青團員”“三好學生”。有一天,他與父母告別后即將進入校門時,看到一個初二學生在父母背后做鬼臉,這本來也沒什么,但劉洋非常生氣,認為這是對自己父母的侮辱,就約幾個同學去教訓了那個初二學生一頓。原以為事情就這樣結(jié)束了,沒想到這個初二學生又找到一幫人來報復他。由于不甘示弱,劉洋進行反擊,在打斗過程中,劉洋拿出身上的刀捅向?qū)Ψ?,造成一死一傷的后果。法院判處劉洋故意傷害罪?/p>
(1)案例解讀
案例中,劉洋因為自己心里的小小不舒服,導致后面悲劇的發(fā)生,不說法律對他的制裁,只從情理上來說,他的行為也傷害了自己和他人的家庭,所以同學們千萬不要因為沖動導致無法挽回的錯誤。
(2)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
2. 同學惡作劇,終釀悲劇
某中學初二學生王林,平時喜歡開玩笑,愛對同學搞惡作劇。一年夏天,臨近期末考試時,老師讓同學們在教室里自己復習功課。王林身旁有一個比較胖的同學,大家都習慣叫他“胖胖”。胖胖晚上在家常常看電視看到很晚,由于睡眠不足,第二天就趴在桌上打瞌睡。這一天,胖胖又迷迷糊糊地打起瞌睡來。王林先是摸摸他的頭,見他沒有反應,又叫了幾聲,胖胖還是沒醒。于是,王林就用紙卷成一根細條,捅他的耳朵。胖胖感覺癢,用手摸了一下耳朵,又睡著了。王林見紙條捅耳朵沒有用,就隨手從地上拾起一根斷鐵絲,往胖胖耳朵里捅。胖胖覺得又癢又痛,一驚,把頭抬了起來,王林來不及縮手,鐵絲捅進耳朵深處,刺破了耳膜,胖胖的左耳從此失去了聽覺。
(1)案例解讀
案例中,雖然王林不是故意對胖胖造成傷害,但是由于胖胖所受的傷害達到重傷,造成終身殘疾,即使王林同學沒有達到14周歲也將受到法律的處罰。
(2)法條鏈接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
未滿十四周歲的孩子雖然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但是其監(jiān)護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3. 案例帶來的啟示
(1)青少年要從小樹立法律意識,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律來約束自己、保護自己,遇到不法侵害時,可以行使正當防衛(wèi)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quán)益。
(2)青少年要努力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遵紀守法,不與社會上不三不四的人來往,減少自己違法犯罪的可能性。
(3)鑒于青少年涉世不深的特點,家長一定要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喜歡和什么樣的人在一起,這些人的品行怎么樣、家教如何、有無不良嗜好等。對于孩子在社會上交友,更要保持高度警惕,一旦發(fā)現(xiàn)不良苗頭,就要及時制止。
(4)一些孩子因貪小便宜觸犯法律的案件很多,他們走到這一步,與其父母的影響和教導有關。在偷拿他人財物、犯盜竊罪的少年中,多數(shù)是受家長平時為人處世的影響,因家長忽視言傳身教所致。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不貪小便宜的良好習慣。
二、課堂測試
1. 一個行人在路口迎面遇到紅燈,看到附近沒有車便徑直通過。他這樣做( )。
A. 是對的,可以節(jié)省時間
B. 是對的,因為路上沒有車
C. 是錯的,沒有遵守交通規(guī)則
2.某老師未經(jīng)學生允許私自將學生的作文編入自己的優(yōu)秀作文集。這一做法( )。
A. 是錯的,該老師侵犯了學生的財產(chǎn)權(quán)
B. 是對的,因為這是自己學生的作文,所以老師可以使用
C. 是錯的,該老師侵犯了學生的著作權(quán)
答案:1. C 2. C
結(jié)束語
法律是我們生活中的“小衛(wèi)兵”,它的存在保護著我們的安全,我們每天進行各種活動都少不了法律的保護,所以同學們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規(guī),爭做守法小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