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舟
摘要: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中國面在畫面的空白地方,題上的一首詩,即題商詩。詩的內容既是詠嘆畫的意境,也是構成畫面的一部分。詩在畫面中所占的位置,與有畫的部分共同構成一件完整的藝術作品,這就是形式上的統(tǒng)一,詩與畫融合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不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是相輔相成互為因果的。古代很早就有題畫詩或是以詩入畫,將詩意、詩境轉化為畫意、畫境的作品,以詩寫畫,以詩文之長補繪畫之短,使繪畫作品的意境得以提升。
關鍵詞:古詩;意境;中國畫;藝術特點
一、中國古詩的藝術特點
詩的特征是豐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發(fā)。詩詞必須營造境界。就是說詩人在接觸外界境物的氛圍時,必然有會于心。正如王國維所言:“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見于外物者,皆須臾之物,惟詩人能以此須臾之物,鐫諸不朽之文字,使讀者自得之。遂覺詩人之言,字字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詩人之秘妙也?!边@種秘妙,我認為就是大詩人所營造得境界。這種境界,“內足以撼己,而外足以感人”?!坝芯辰鐒t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語言形象的精煉,音調的和諧和節(jié)奏的鮮明,它也以抒情為正。“詩以言志”,“言志”便是抒情,正是抒情這一個共同點,使中國的繪畫與詩歌結合起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樣極高的境界是外國詩歌及繪畫所無法具備的。
二、中國古詩對中國畫章法布局的影響
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章法即是構圖,就是把形象藝術規(guī)律及畫家作畫的立意加以安排布局,也可稱作布局。南齊謝赫論畫《六法》曰為“經(jīng)營位置”,東晉顧愷之稱章法為“置陳布勢”。唐代張彥遠以為這是“畫之總要”,但“六法”中第一是氣韻生動,第五才是經(jīng)營位置。對此,清代鄒一桂做了很好的解釋:“以六法而言,亦當以經(jīng)營位置為第一,用筆次之,傅彩又次之,傳模不在畫內。而氣韻生動則畫成后得之。以氣韻生動為第一者,乃賞鑒家言,非作家法也。”這幾句話講得很白。實際作畫,經(jīng)營位置是第一要緊的。一幅畫的題詩,一是表現(xiàn)為書法與繪畫的關系,題得好,就有畫龍點睛之妙,題得不好,免不了有畫蛇添足的缺點。中國字體的結構是由點、劃、撒、捺等搭配組合的,再加上運筆的變化,使書法既具有形式美,又體現(xiàn)出豐富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更添中國繪畫的活潑性,既可以抒發(fā)情感,又可以增加中國畫的形式美感。印章也和題跋一樣是書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好的印章能為畫面添色不少。另一方面則是題詩本身就是構圖的一部分。如宋徽宗趙佶的繪畫尤其是花鳥畫作品,經(jīng)常有御制詩題、款識、簽押、印章。詩詞一般題在屬于精工富麗-路的畫作上,如《芙蓉錦雞圖》軸,左下角秋菊一叢,稍上斜偃芙蓉一株,花鳥錦雞依枝,回首仰望右上角翩翩戲飛的雙蝶,順著錦雞的目光,導向右邊空白處的詩題:“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翳?!比珗D開合有序,詩彌補了畫未盡之意,畫因詩更顯圓滿。這首詩題,實際上已巧妙地成了畫面構圖的一部分,從中可以見出趙估對詩畫合一的大膽嘗試和顯著成就。畫上的題字和簽名一般都是用他特有的“瘦金體”,秀勁的字體和工麗的畫面,相映成趣。另外,中國傳統(tǒng)繪畫特別重視題款、鈐印。一幅畫在章法上,適當?shù)陌才蓬}跋、朱印,可以起穩(wěn)定和諧構圖的作用。所以,中國畫與題款、鈐印、書法、詩詞的相互補充、相互增益,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以上種種章法規(guī)律及特點,與傳統(tǒng)繪畫的立意、用筆、用墨、設色相融合,構成了中國畫獨具的形式美和藝術特色。中國面的題款,不僅能起到點題的作用,而且起到豐富畫面的意趣,加深畫的意境,啟發(fā)觀眾的想象,更增加了畫中的文學和歷史的趣味等作用。中國的詩文、書法、印章都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中國畫融詩、書、畫、印于一爐,極大的增加了中國畫在藝術性上的廣度和深度,與中國傳統(tǒng)戲劇一樣,成為綜合藝術,這是西方繪畫所不具備的。
三、中國古詩對中國畫內容的影響
當代著名書畫家李苦禪先生說:“要以詩詞歌賦的胸襟去作畫,不是僅僅會在畫上題詩就算有文學修養(yǎng)了,文人畫高就高在以詩作畫,以文采領畫?!痹诎资先?0歲的時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據(jù)“蛙聲十里出山泉 ”的詩意畫一幅畫。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要在紙上畫出 “十里蛙聲 ”的確是難題。但是老人不出幾天就交卷了,畫面上是一泓溪水從山澗亂石中奔瀉而出,水里游動著幾只蝌蚪,高處聳立著幾筆遠山。亂石、山澗、遠山構成了深遠的意境,看起來何止是“ 十里 ”。這個構思把各種藝術形象完美地組合起來,含蓄地表現(xiàn)了詩句的意境,含蓄地表現(xiàn)了詩句的意境,方法新穎,耐人尋味,足見老人藝術修養(yǎng)的精深、才華的卓越。由此可以看出注重意境是中國畫家用來撥動觀者心弦的重要手段。
宋代畫院常以詩命題作畫,如傳說“野渡天人舟自橫”,“ 踏花歸來馬蹄香 ”等創(chuàng)作政事,幾乎是人人皆知的了。中國畫不但重意境,而且強調畫有盡而意無窮。意到筆不到,畫外有意。有如品茶,吃橄欖,余味無窮。在畫上題詩加跋,為中國畫特有的民族形式,含意深厚,字句 精練的題跋(包括印章的運用),是畫面的補充和闡發(fā),打破了繪畫的局限。文字表達了繪畫 所不能表達或不必要表達的東西,更襯托出畫面的詩情,增加畫面內容的深度,有助于畫家思想感情的傾露,更能使觀者感受其境。
四、中國古詩與中國畫的結合
中國詩歌與中國畫雖然是藝術的兩個分支,但兩種藝術之間又不可避免的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存在著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時二者又存在著一些不能忽視的差異性,不能完全看做是一種藝術形式?!爱嫛北憩F(xiàn)事物比較直觀、具體,真實,便于領略,但它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只能選取瞬間靜止狀態(tài)。而“詩”則不同它可以寫事物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的發(fā)展變化,容量比較大。二者的結合,使靜止的畫面動起來,空間拉長,容量立刻膨脹開來。這些題畫詩往往是對畫境意蘊的暗示和挖掘,是將西境轉換為詩境的藝術再創(chuàng)造。詩要讀,畫也要讀,而且還應將繪畫藝術品及其題詩對照起來一一研讀,將畫幅的繪畫美和筆情、畫境與題畫詩里的詩藝美逐一比照,尋繹它們相互融通、滲透的妙處,整體地把握藝術品的美學特質,才能完整體會詩與畫完美結合所散發(fā)的無窮藝術魅力。
參考交獻:
[1]黃宋賢.中國美術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
[2]鄭朝,藍鐵.中國畫的藝術與技巧[M].中國青年出版性,1989.
中山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