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杜甫被稱為“詩圣”,一生創(chuàng)作了上千首詩歌,我們可以通過杜甫的詩歌窺探他的內(nèi)心世界和思想感情。他的詩歌和思想也對后世的詩人、畫家、文學家等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本文從繪畫的角度,以杜甫的題畫詩歌為研究對象,感受杜甫詩歌中所描繪出唐代繪畫的精神面貌,概括總結(jié)他在繪畫理論方面的見解,進而分析杜甫通過詩歌所傳遞出的審美觀。
【關(guān)鍵詞】 杜甫題畫詩唐代繪畫美學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5-0033-02
杜甫作為古代中國詩歌的集大成者,在各種詩歌題材上都有所涉獵,其中他所創(chuàng)作的題畫詩尤為突出,杜甫雖不曾是畫家,但他愛看畫和評畫,他品評畫作不僅僅是表達他對繪畫作品的審美觀,也通過品評畫作闡明對朝政時事的意見,可以從他的題畫詩中感受到他對于唐代繪畫的鑒賞能力以及他的美學思想。
一、杜甫生平與繪畫的聯(lián)系及其歷史背景
唐朝經(jīng)濟文化強盛,各民族關(guān)系融洽,對關(guān)交流活躍,社會思想比較開放。因此唐代的藝術(shù)氛圍濃厚,誕生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人和畫家。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時期,早期的作品多以表現(xiàn)他的理想抱負,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安史之亂以后,杜甫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棄官入川后也依舊心系蒼生,關(guān)心國事,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詩歌。其中他的題畫詩自成一體,將他的美學理念與政治態(tài)度、人生理想融合在他的題畫詩中,杜甫的題畫詩流傳至今的有大約22首,例如《丹青引贈曹霸將軍》 《畫鷹》《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天育驃圖歌》《畫鶻行》等皆是名篇,從他的題畫詩中我們能夠窺探當時唐代繪畫的盛況。
魏晉以來人們開始逐漸關(guān)注起自身,“人的覺醒”促使哲學、藝術(shù)、文學開始把目光放到人身上,詩人畫家們除了直抒胸臆,也逐漸借自然山水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這一時期涌現(xiàn)了一批文人畫家,他們詩書畫都十分擅長。例如,被北宋蘇軾、明朝董其昌稱贊的王維,他早已確立了文人畫“先祖”的地位,“詩中有畫,詩中有畫”便是指他。他的學識和才華自然可以看作是唐代文人畫家的典范。他以畫入詩,使山水詩歌具有了詩情畫意的基本特征。而王維作為杜甫的朋友,自然對杜甫的影響很深。再例如鄭虔,他被稱為“詩書畫”三絕,他雖比杜甫大上許多,杜甫和他卻是和他關(guān)系密切,對于杜甫來說,鄭虔可謂亦師亦友。特別是在安史之亂以后,杜甫對鄭虔這位摯友的懷念多次反應在詩中。除了王維、鄭虔,在這一時期杜甫與許多畫家朋友交往密切,如曹霸、王宰、韓干等。晚年的杜甫,想念他的老友,在他的詩《存歿口號》其二提及鄭虔與曹霸二位:“ 鄭公粉繪隨長夜,曹霸丹青已白頭。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間不解重驊騮”,當時杜甫的忘年之交鄭虔已經(jīng)去世,他惋惜到鄭公的畫,漸漸都要被人遺忘;而曹霸雖然還尚在人間,卻也是憔悴的老者,所剩時間不會太多。他感嘆鄭公去世以后沒有真正的山水畫,惋惜世人不會看重曹霸所畫的馬,由此看出這些畫家都與杜甫私交甚好,在與畫家的交往過程中也會影響著杜甫的繪畫審美觀,不少他們的畫作也在杜甫的題畫詩中有所提及。
唐朝寬松自由的社會氛圍也對詩歌繁榮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這一時期的繪畫也有了新的發(fā)展,據(jù)唐代畫論家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記載,唐代的山水畫和花鳥畫也日益興盛起來,并成為獨立的畫科并逐漸走向成熟,在這期間對于繪畫理論有了更深層次的探討,例如唐代畫家張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說明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來源于對大自然的師法,雖然唐朝的傳世畫作非常少,但能夠透過繪畫史或文學作品一探風貌,在這其中杜甫的題畫詩便記述了唐代不少畫家的作品,這對我們領(lǐng)略唐代繪畫有著重要的參考作用。
二、從杜甫題畫詩中分析其審美態(tài)度
杜甫的題畫詩在描繪和點評畫作的同時, 也在繪畫相關(guān)理論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藝術(shù)主張, 這些藝術(shù)主張代表著他的審美態(tài)度。對于作畫,杜甫雖不擅長,但品評畫作卻有著自己的審美態(tài)度并不隨波逐流。他以詩表達畫意,品評繪畫優(yōu)劣,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把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情感通過畫作又折射到詩歌中,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
“丹青不知老將至, 富貴于我如浮云。” 這是杜甫寫給畫家曹霸的《丹青引》,這首詩主要借曹霸的生平際遇寫出安史之亂前后大唐由盛轉(zhuǎn)衰的運道,其中夾雜著他對曹霸作品的獨特解讀鑒賞,曹霸畫作未流傳后世,唯有透過杜甫詩作,才能領(lǐng)略其風采。杜甫欣賞曹霸,同情這位好友的經(jīng)歷,在寫給曹霸的詩中也表達出自己的政治抱負和人生態(tài)度,通過品評畫作闡明對朝政時事的意見。
構(gòu)圖在中國畫論“六法”中的被稱為“經(jīng)營位置”,出自謝赫的著作《畫品》,作畫的過程是逐步通過用構(gòu)圖、筆墨來組織塑造具體的形象,從而表達畫者的思想理念?!霸t謂將軍拂絹素, 意匠慘澹經(jīng)營中。”在杜甫眼中曹霸繪畫時像工匠那樣運用心思去布局,他深刻的了解繪畫的布局構(gòu)圖是對于畫作的成功與否是非常重要的。
“斯須九重真龍出, 一洗萬古凡馬空。”詩中以對比的手法來突出曹霸所畫的馬與他人的不一般,片刻間九天龍馬就在絹上顯現(xiàn),一下比得萬代凡馬皆成了平庸,“干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杜甫這句談到韓干畫馬只畫外表畫不出內(nèi)在精神,而曹霸是“將軍畫善蓋有神,必逢佳士亦寫真”,他的畫美在畫中有神韻。從唐代流行的形象以圓潤、肥碩為美,韓干的“肉馬”,大概是為適應宮廷的需要而作的吧。但在杜甫看來,這樣卻喪失了馬的精氣神。所以他一方面贊揚韓干,一方面又批評他畫“肉馬”的俗氣。杜甫這種審美觀,不趨時,不附會,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杜甫以對比的手法,以韓干和曹霸的繪畫品評展現(xiàn)了他自己的藝術(shù)主張,其理念與東晉顧愷之的“以形寫神”相似,繪畫不應只追求外形的逼真相似,還應該追求其內(nèi)在精神。南齊謝赫在《畫品》里提出品評繪畫優(yōu)劣的“六法”,其中位居首位的便是“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次之。“氣韻生動”便是講究作品中刻畫的形象要富有生命力和精氣神。
杜甫是卓越的鑒賞家,他不但能感受畫中樂趣,知曉繪畫理論,而且還懂得許多繪畫技法?!斗钕葎⑸俑庐嬌剿细琛非鞍司涔闯隽巳琳系拇髣?,從“野亭春還雜花遠”開始便描繪了畫中的細節(jié),先概括畫面大輪廓,再描繪細節(jié),這樣的順序,也是和一幅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是一致的,隨著杜甫的視點轉(zhuǎn)移,這幅山水畫仿佛就在眼前呈現(xiàn)。
三、杜甫的審美觀對后世的影響
杜甫“題畫詩”中的名句如:“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薄板氤邞氄撊f里”“元氣淋漓障猶濕”等,這些詩句不僅是對畫家技藝水平的贊譽肯定,也已經(jīng)成為后來中國畫壇一致推崇的最高創(chuàng)作境界。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詩中首句便是談論王宰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十日五日才畫一水一石。只有在經(jīng)過長時間的練習,才能從容不迫地畫出心中的感受。例如鄭板橋他一生大部分時光都在為畫好竹子而努力著,正是因為他孜孜不倦地練習畫竹,將竹子的神韻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后世提到畫竹圖必最先想到鄭板橋。文學和繪畫一樣都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充分的時間去沉淀,好的作品并非一日就能完成,杜甫深諳此道理,即便他不曾繪畫,但也知道擁有絕妙的畫藝除了天賦還在于反復的練習。
《山水訣》云:“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碧拼蹙S在《山水訣》中提出“水墨最為上”這一觀念,水墨成為中國山水畫最重要的元素,而山水畫也最能體現(xiàn)水墨的審美特性。杜甫在詩中以“元氣淋漓障猶濕,真宰上訴天應泣”來描述畫上水墨的渲淡變幻,讓人聯(lián)想到了神話傳說,詩中這兩句將筆墨形容得酣暢淋漓,他知其筆墨的重要性在山水畫中不言而喻。
山水畫除了筆墨至關(guān)重要,在構(gòu)圖上講究“高遠、深遠、平遠”,這是郭熙在《林泉高致》所提出的“三遠法”:“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敝袊剿嫷娜【笆且陨Ⅻc透視展開,畫面山水景觀通常都顯得十分遼遠開闊,這是中國山水畫區(qū)別于西洋繪畫的一大特點。杜甫在描述王宰的山水畫時用“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談到他在構(gòu)圖、布局等方面堪稱天下第一,能在咫尺大小的畫面上繪出萬里江山的景象。杜甫非常生動形象地詮釋了中國山水畫散點透視的特點,他也深知山水畫的美就在于它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用以造境,在小小的畫幅里便可欣賞到萬里景色。
雖然杜甫并非是第一個創(chuàng)作題畫詩的人,但他在題畫詩上的成就毋庸置疑,并且對后代題畫詩的發(fā)展有著重大的意義,也影響著許多詩人和畫家,例如蘇軾。蘇軾曾云“少陵翰墨無形畫,韓斡丹青不語詩”(《韓干馬》),在這里稱杜甫的詩歌是無形畫,詩人們以飽含詩意的眼光欣賞繪畫,又用優(yōu)美的詩句再現(xiàn)畫作。后來宋代逐漸成為中國歷史上“詩畫結(jié)合”的重要發(fā)展時期,“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是唐代詩人和畫家們?nèi)诤狭嗽姰嬎囆g(shù)的創(chuàng)造性成果,也形成了中國詩歌與繪畫藝術(shù)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杜甫以詩評畫、書寫畫意,運用繪畫的表現(xiàn)手法寫出了一首首優(yōu)美的題畫詩,他主張繪畫形象要傳神,能夠感受到其內(nèi)在精神品格,就像能從杜甫的詩歌里感受到他的錚錚鐵骨。此外,在他的詩歌中所表露出的審美態(tài)度和創(chuàng)作觀念也展現(xiàn)了唐代繪畫的風貌,對于研究唐代繪畫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也為后世的題畫詩歌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藝術(shù)經(jīng)驗。
參考文獻:
[1]袁成福.郭熙“三遠法”研究[J].新疆大學學報,2014,I206.2:36-38.
[2]陳楊.杜甫題畫詩中的繪畫藝術(shù)思想[D].北京語言大學人文學院,2018.
作者簡介:
馮姝瑤,女,漢族,四川達州人,四川師范大學美術(shù)學院,2019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美術(shù)學,研究方向:西南美術(shù)遺產(chǎn)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