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宗教祭祀是古代老百姓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開展祭祀活動不能沒有相關組織,本文通過對大量碑刻的考察,希望揭示山西澤州地區(qū)宗教祭祀由邑義組織為中心演變?yōu)橐陨鐬橹行牡膬?nèi)在線索,并且探討社如何由祭祀組織演變?yōu)榈胤交鶎咏M織。
【關鍵詞】 邑義;社;層組織;祭祀
【中圖分類號】B244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0)14-0047-03
一、引語
中國古代的縣下基層組織和祭祀組織有不少方家研究,并取得了卓著的成績,基本上解釋清楚了各時代聚落的結構、特點,揭示了基層組織的演變進程,蔚為大觀。杜正貞先生以澤州地區(qū)為社區(qū)考察研究對象,梳理了澤州地區(qū)的祭祀組織的發(fā)展脈絡,展示了作為原先祭祀組織與非官府性質(zhì)的“社”如何成為地方組織的內(nèi)在機理、士紳社會與村社傳統(tǒng)的有機聯(lián)系。
二、宋代基層組織的多樣化
宋代縣下的基層組織比較復雜,各地并沒有劃一的名稱與層級,開寶七年,朝廷下達“廢鄉(xiāng)令”,《宋會要輯稿》引《兩朝國史志》 ①云:
開寶七年,廢鄉(xiāng),分為管,置戶長,主納賦;耆長,主盜賊詞訟。
宋朝建立初期,一方面致力于收回藩鎮(zhèn)節(jié)度使的軍權,在細微的一面則是從節(jié)度使手中奪回屬縣管轄權,建隆三年(962)要求重新設置縣尉,又派遣文官擔任節(jié)度使轄區(qū)的屬縣知縣。就“廢鄉(xiāng)令”的實施效果看,這一法令并沒有強制推行,在相州地區(qū),確實以“管”取代了“鄉(xiāng)”,但在更廣大的范圍來說,基層組織依舊是多樣化的態(tài)勢。碑刻中所見有如下幾種情形:
1.縣——鄉(xiāng)——保
“大宋國解州聞喜縣羙陽鄉(xiāng)南五保 ②”
2.縣——鄉(xiāng)——社
“大宋國南贍部洲解州聞喜縣羙陽鄉(xiāng)傅□□社 ③”
3.縣——鄉(xiāng)——村
“潞州上黨縣龍泉村東程村 ④”
4.縣——鄉(xiāng)——里
“盂縣祁邑鄉(xiāng)廟飛里 ⑤”
更為復雜的有:
5.縣——鄉(xiāng)——里——管——村
“大宋國潞州都督府涉縣業(yè)令鄉(xiāng)仙鶴里□犢管看侯(后)村 ⑥”
從上面多種情形可以看出,宋代縣下的層級規(guī)制不一,是對既往存在狀況加以確認,而不是創(chuàng)新性的制度建設,官方的政令不能完全左右民間的既定事實,反之,鄉(xiāng)村變遷的惰性和歷史慣性層累地造就了新舊區(qū)劃含混層疊的縣下基層組織,宋代的基層組織實際上是雜匯了前代的組織形式。
究其原因,經(jīng)過長時間戰(zhàn)亂和經(jīng)濟條件的變化,時至宋代,地方上跨州連郡的豪族勢力消失,科舉制不斷完善,社會上下的管道暢通,國家對基層的滲透力明顯加強,征稅觸角可以直接下探到戶,北宋設置主客戶制和鄉(xiāng)村主戶五等戶籍制,以有無常產(chǎn)劃分為主戶和客戶,在一些碑刻中,民眾會突出表明自己在國家稅收體系中的戶等,作為自己的身份特征,開寶八年青蓮寺《記稅碑》:
“毛家溪稅戶無嗣,于本寺出家為僧……所有本戶下四至稅數(shù)具疆界者如后者:……其四至內(nèi)山坡不等租稅,十二畝為額傳后,以此為定照會者?!?/p>
再者,宋代的賦稅征收任務是由縣級的長官、胥吏、各色鄉(xiāng)役共同完成的,原先基層中的鄉(xiāng)吏被徹底排除出官員體系,成了供官府役使的職役鄉(xiāng)村領袖。在這種實用主義統(tǒng)治所營造的底層政治環(huán)境下,原先作為祭祀組織的社得以向基層地方組織演變。
三、祭祀組織及其演變
(一)邑義組織
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大盛,各地建立了大量的佛寺,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便是一個寫照,圍繞佛教信仰,民間組成眾多的邑義組織。南北朝以來的佛教信徒會組織特定的團體,常常帶有結義性質(zhì),有邑、邑義等名稱。在眾多造像記中,邑義組織的成員被稱為“邑人”“邑子”等。
(二)社組織
社的由來很久,通常認為,社最早是指土地神,后來把祭祀土地神的場所也稱為社,周禮記載,周代, 每二十五家共祭一個社神, 二十五家就是一社。漢代又有里社之稱:《禮記·祭法》“社”鄭玄注: “百家以上則共立一社, 今時里社是也 ⑦?!彼未鷿芍荽迓鋬?nèi)部已有區(qū)劃性質(zhì)的社:社的首領名稱不一,比較特殊的有“社尚書”。
元代社成為法定基層組織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尚書省對社制作了規(guī)范:
“諸縣所屬村疃,凡五十家立為一社,不以是何諸色人等,并行立社。令社眾推舉年高通曉農(nóng)事、有兼丁者,立為社長……官司并不得將社長差占別管余事,專一教勸本社之人務勤農(nóng)業(yè),不致惰廢?!?/p>
元代“立社令”正式肯定民間早已流傳的社這一非官方組織,從詔令來看,社是民間勸農(nóng)教化組織,以家為組成單位。社作為基層組織,要為官府提供徭役,元延祐四年,陽城縣達魯花赤燕木八剌倡議修復析城山湯王廟,當時“岳莊社人承命而樂以就其役,人皆義而響應焉 ”,“義而響應焉 ⑧”當然是官員的套話,以社組織為承役單位,也表明社已經(jīng)是名副其實的基層組織了。至此“社”由祭祀組織到祭祀組織兼具地方組織性格的轉(zhuǎn)換,有管理、教化、解決糾紛等功能。
(三)邑義與社組織的混一與差異
邑義是佛教性質(zhì)的組織,社是中國由來已久的本土組織,兩者在唐宋時期出現(xiàn)從邑、社有別到邑融于社的現(xiàn)象:澤州《庾能社闔社建立佛堂碑》:“庾能社闔社建立佛堂一座”,題名有“邑首維那”。可以看出所建佛堂在庾能社成立之后,佛堂并非庾能社的社廟,成首領為邑首維那應單指佛堂祭祀首領,這里的邑更像是明清時代社下的祭祀支系信仰之神的“會”。
佛教廣為流傳,不少統(tǒng)治階級也樂此不疲地加入了佛教,皇權政治影響的不可避免附著了教化工具的色彩。造像題記中有大量為皇帝王公、后妃大臣祈愿的文字。沁水縣柳木崖的酒悳介等人造像:
“延昌四年,歲在乙未八月辛未朔十四日,境內(nèi)小口村人酒悳介,酒平女,酒文宗,酒角□等,發(fā)心造石像一區(qū),上為皇帝陛下、太皇太后、諸公群臣、宰守令長率土人民普同□?!?/p>
這一方面是佛教教化工具顯效的反應,另一方面,民眾借此表示對國家權力的畏服,在紛亂擾攘的環(huán)境中求得國家力量庇護,同時也表明自身開展崇佛行為的合法性。
在社廟碑記中,卻鮮有對皇帝的祝辭,人們更關心是社廟是否足以使神祇安棲,春祈秋報的費心貢獻能否得到神靈的滿意而風調(diào)雨順。邑義組織以邑眾共同信仰作為神緣紐帶,加強了人們已有的血緣和地緣聯(lián)系。
在不少造像碑的題記中,可以看出有清一色由女性組成的邑義組織:
盂縣上文村摩崖石刻:“大唐上元初年……合邑廿一人……郭通母莞、張小奴母龐……”題名全部為女性,北朝少數(shù)民族帶來的樸素性別觀以及均田制下,男女同為國家授田對象和納租調(diào)主體,使得女性可以有經(jīng)濟條件并且不受觀念束縛地參與邑義組織乃至成為指導者。而社組織下的女性失去參加祭祀事務的權利。
(四)社取代邑成為祭祀中心的原因
1.佛教在地方信仰體系中地位下降
佛教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滅佛運動,特別是唐武宗會昌滅佛對佛家打擊最大,歷史影響最深,重創(chuàng)了寺院經(jīng)濟。澤州著名寺院青蓮寺咸通年間的《青蓮寺碑碣之所記》“至會昌三年,大例沙汰,所通田地一頃八十余畝有剩者,百姓收佃,共納兩稅,計錢一千,至咸通八年,敕下卻令收管?!痹凇按罄程钡臅r代背景下,青蓮寺不得不通過孟員外上奏朝廷以求豁免,刻碑石重申自己擁有敕額,記錄下了自己的合法田產(chǎn)。在一百余年后,周世宗汲取前代教訓,采取“限佛”政策,有敕額的寺院可以繼續(xù)存在,無敕額的則停廢,民眾需要被允許后方才能出家。宋代佛、道、儒出現(xiàn)三教合流歸于儒的趨勢,佛教世俗化特征更加明顯,政府為限制享受免稅特權的僧眾人數(shù),實行了度牒政策。
2.以諸雨神信仰為代表的民間信仰發(fā)展
伴隨佛教影響的減退,澤州地區(qū)以二仙信仰、玉皇信仰、湯王信仰等區(qū)域性民間信仰漸漸崛起,這些信仰大都是與雨神信仰相關的,在此之前,官方民間求雨的中心場所是天然的潭淵,龍神在唐代頻頻顯靈,“唐刺史溫璠因歲旱,詢于耆艾云:此處寔龍泉也,遂命開鑿至禱而雨澍,由是建祠于側(cè) ⑨。”進入宋代,以諸種雨神為代表的民間信仰顯現(xiàn)出多樣化的發(fā)展。
在古代農(nóng)業(yè)社會,糧食的收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雨水的豐沛與否,宋代政府經(jīng)常遣人赴各靈山寶地求雨,以陽城縣湯帝廟為例,宋熙寧九年,河東路通判王伾親詣析城山祈禱,獲得成功。在下一年即熙寧十年,尚書省牒封析城山神為誠應侯。政和六年,又特賜額“廣淵之廟”,并加封山神為嘉潤公。宋金交際,析城山的雷火燒毀了析城山湯王本廟,民眾于是在縣城內(nèi)東西社祭祀湯王。到至元十七年,山西、河南地方湯廟已有84處。一種信仰的興盛與否要靠頻繁的“神跡”“靈應”,神祇能做到“有求必應”才能不斷地把香火延續(xù)下去。
宋代前后,澤州地區(qū)有不少“顯靈”的記載。民眾、官方求雨活動數(shù)次獲得成功,但可以想見的是,民眾的祈雨是長年累月的經(jīng)常性活動,記載中的“顯靈”對于祈雨次數(shù)畢竟寥寥,叫天不應的情況被選擇性地遺忘,而靈驗的情形被刻諸碑石,在口耳相傳中借助集體記憶得到加強??梢哉f,澤州地區(qū)的二仙信仰、玉皇信仰、湯帝信仰得以傳播,是中央政府、地方官府、民眾共同建構的結果。
再者,與佛教復雜的儀規(guī)不同,社廟的活動是在歡樂祥和的氛圍中開展的,宋金時的山西有著“戲曲之鄉(xiāng)”的美稱,定期的廟會演藝為終年劬勞的民眾提供了難得的狂歡機會。在各雨神信仰中,分支廟到本廟取水及祈賽活動都需要跨聚落的合作,各社的交流活動需要相互之間有對應的機構,社因此可以從祭祀組織轉(zhuǎn)變?yōu)榧漓虢M織兼地方組織。
四、結語
邑、社的起源比較早,佛教在中國興盛后,民間佛教團體借用原先聚落名稱——邑來命名自己的宗教組織,在東晉北朝時期,邑義組織遍布。但隨著國家?guī)状螠绶?、限佛運動,佛教被發(fā)展受到挫折。從宋代開始,澤州地區(qū)以雨神為代表的民間信仰崛起,社逐漸成為澤州祭祀組織的主流,社廟大量流布,跨聚落的取水祭祀活動加強了鄉(xiāng)村的交流,元代以后社成為祭祀和地方基層組織,與澤州地區(qū)民眾公共生活密不可分。
注釋:
①徐松輯《宋會要輯稿》職官四八之二五,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7冊,第4321頁。
②《重建湯廟碑》收錄于胡聘之輯《山右石刻叢編》卷十一,清光緒二十七年刊本。
③《東岳廟碑》收錄于《山右石刻叢編》卷十二。
④《大宋古李府君墓志銘并序》收錄于賈圪堆《三晉石刻大全·長治縣卷》,第43頁,三晉出版社,2012年版。
⑤《深公和尚石塔》收錄于李晶明《三晉石刻大全·盂縣卷》第16頁,三晉出版社,2010年版。
⑥《建造閣古佛堂碑》收錄于王蘇陵《三晉石刻大全·黎城卷》第29頁,三晉出版社,2012年版。
⑦轉(zhuǎn)引自車文明《中國古代民間祭祀組織“社”與“會”初探》《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4期。
⑧《重修成湯廟記》收錄于《陽城商湯文化》第159頁,三晉出版社,2010年版。
⑨《澤州龍?zhí)糜洝肥珍浻凇渡接沂虖木帯肪硎?/p>
參考文獻:
[1]徐松整理.宋會要輯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陳振.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4]杜正貞.村社傳統(tǒng)與明清士紳[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5]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M].光緒二十七年刊本.
[6]王麗.三晉石刻大全·澤州縣卷[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閆繼偉,男,山西晉城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中國史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