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男
摘要:依托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虹暉小學秉承“小道法,大思政”的思路,在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同時,構建思政教育校本課程——德育“善”課程體系。文章探究了“善”課程體系構建的邏輯起點、頂層設計以及具體的推進實施。
關鍵詞:思政校本課程 德育體系 善課程
“小道法,大思政”一直是學校開展思政教育的主線思路。在不斷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水平的同時,學校不斷地加強對思政校本課程的研發(fā)與實施,兩者結合,共同提升學校育人水平。近年來,學校從頂層設計入手,探索構建了思政教育校本課程——“善課程”體系。
一、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善課程”體系的邏輯起點
無論是原三板小學的校訓 “從善、樂學、求真、創(chuàng)新”,還是新成立的虹暉小學的校訓“培正至善”,“善”都是學校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的核心。
“善”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綿延千年而從未斷絕的道德經(jīng)脈。經(jīng)史子集、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武術戲曲,幾乎所有的文化類型對“善”都有諸多形式的詮釋與延展?,F(xiàn)代教育的核心素養(yǎng)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對于個人層面的表述亦從浩如煙海的詞語中提煉出“友善”二字。
這一個“善”字,包括了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善良”的“善”,包括“百善孝為先”的孝親之心、善對他人的慈悲之心、善對萬物的大愛之心等;二是擅長的“擅”,引導學生擅長將內(nèi)心的善心善念化作善言善行,最終成就自身的“正品正德”。一句話,就是以“善”體系為途徑,培養(yǎng)以“善”為根基的、全面發(fā)展、學有所長的虹暉學子。
二、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善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
要建立一整套德育課程體系,就要有明確的課程目標,有翔實的落實方案,有具體的工作措施,有相對完善的綜合評價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靈活多樣的配套教材。為此,學校在起步之始,就進行了整體設計。
首先,對“善”進行了理念上的深化與分化,為今后的分解與落實打好基礎——與他人為善(真誠、情誼、安寧)、與自我為善(健康、喜悅、成長)、與自然為善(共生、和諧、發(fā)展)、與社會為善(愛黨、愛國、愛人民)、與世界為善(合作、互助、共贏)。
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善”課程體系的建設。課程共分三類:習慣養(yǎng)成類、實踐活動類、家校合作類。這些課程長短結合、全校性課程及年級性課程相結合、校內(nèi)課程與校外課程相結合,形式豐富、緊貼生活,個性突出?!拔迤臁闭n程——突出“紅”,聽黨的話,緊跟黨走;養(yǎng)正課程——突出“律”,雅言端行,善心美形;英雄課程——突出“志”,榜樣力量,引領前行;傳統(tǒng)節(jié)日課程——突出“源”,厚植情懷,自尊自信;校園景觀課程——突出“愛”,了解校史,愛我校園;孝親感恩課程——突出“恩”,感恩行孝,涵養(yǎng)根本;儀典課程——突出“禮”,知禮守禮,優(yōu)雅德行;家務課程——突出“立”,自理自強,從小做起;家長課程——突出“法”,貴在得法,提升自我;“小志愿者”課程——突出“行”, 活動踐行,德行漸長。
三、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善課程”體系的推進實施
朱熹有言:“小立課程,大作功夫?!钡掠n程的實施,核心在建構設計,關鍵在實施落地,精細化管理是要中之要。
1.“五旗”課程
“五旗”即國旗、軍旗、黨旗、團旗、隊旗。以五種旗幟開展系列活動:十一“崇國旗”、七一“愛黨旗”、八一“知軍旗”、五四“親團旗”、六一“揚隊旗”。
2.養(yǎng)正課程
這是對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進行培養(yǎng)的基礎性課程,幫助學生從“正規(guī)、正行”入手,進一步“正心、正氣”。
3.英雄課程
這項課程以“我要成為自己的英雄”為主題。通過系統(tǒng)介紹具有代表性的古今英雄人物、“‘誰是英雄’大討論”“尋找家族中的英雄”等實踐活動,樹立學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構建學生內(nèi)心的動力系統(tǒng),以英雄形象引領精神成長。
4.傳統(tǒng)節(jié)日課程
學校逢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必過,不論這時是考試,還是有重大事件,都會提前安排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活動:元宵節(jié)的鬧花燈、端午節(jié)的包粽子、中秋節(jié)的吃月餅、重陽節(jié)的賞菊敬老等,都深受學生的喜愛。
5.校園景觀課程
選取了校園里的十六處景觀,賦予其一定的內(nèi)涵,組織教師與學生自行編創(chuàng),使之成為一組教育素材,其內(nèi)容包括愛國、愛校、樂讀書、懂禮儀、知感恩等。
6.孝親感恩課程
“百善孝為先”,以“孝親”為起點,以“感恩”為目標,結合父親節(jié)、母親節(jié)、感恩節(jié)、教師節(jié)、護師節(jié)、醫(yī)師節(jié)、記者節(jié)等節(jié)日開展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加強對社會各行各業(yè)的了解,樹立感恩意識,體會感恩行動。
7.儀典課程
這項課程以莊重、熱烈、隆重的慶典活動為依托,對學生進行行為規(guī)范的訓練、情感的激發(fā)、價值觀的建立。在此基礎上,師生以課程目標為遵循,以活動為載體,有序展開課程。本項課程包含了九個不同時段的活動,分別為入學禮、開學禮、畢業(yè)禮、散學禮、成長禮、孝親禮、入隊禮、升旗禮、敬師禮。
8.家務課程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加強勞動實踐。在學校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教育引導學生參與洗衣服、倒垃圾、做飯、洗碗、拖地、整理房間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鄙钚枨笠矐墙逃枨?,因此,學校設立“家務課程”。
為使這項課程落到實處,進行精細化管理。首先是內(nèi)容的精準設定。一項技能一分,共計50個訓練項目。從入校到畢業(yè)的六年中,家務課程伴隨始終,年級由低到高,內(nèi)容由簡入難,學生自身的體驗由淺入深,漸成素養(yǎng)。
其次是評價的真實落地。每月的項目學習計入學生的日常考核表,與語文、數(shù)學等成績一起向家長進行專項反饋。每年度的勞動技能大賽,全員參加,成績按優(yōu)、良、合格三檔,計入日常考核。
9.家長課程
“家長課程”包括兩部分內(nèi)容。
一是家庭教育輔助課程。開設的目的就是為了大力提高家長對于家庭教育的認識,改善家庭教育方法,共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學校多次舉辦線上的家長會、學生心理調(diào)適會等各種分年段、分主題的培訓。尤其是近期開展的線上培訓,時間更靈活、參與人員更廣泛,避免了家長在路上的往返奔波,受到家長廣泛好評。
二是“家長上講臺”活動。家長的職業(yè)領域廣泛,是極好的教育資源。上講臺,上的不僅是真實的講臺,還有“云上”的講臺。家長開設的線上課程豐富多彩、生動活潑,非常受歡迎。
10.小志愿者課程
這是一項特殊的實踐課程,旨在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奉獻與公益之心。由少先隊具體指導,由家長志愿者提供專業(yè)的志愿者指導課程。學生在家長志愿者的帶領下,到附近糖廠去探查歷史與沿革,然后編繪宣傳畫冊和旅游地圖,為建設當?shù)亍八l(xiāng)新農(nóng)村”做力所能及的貢獻。這些實踐活動給學生和當?shù)厝罕娏粝铝松羁逃∠蟆?/p>
陶行知先生告訴我們:“生活即教育??梢哉f,有什么樣的生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而學生過什么樣的生活,在校園里則是由學校課程的面貌決定的。今后,學校更需要“不使一日虛度”,且思且行,且破且立,不斷完善架構,豐滿內(nèi)容,多彩形式,嚴謹過程,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董寶良.陶行知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吳先正,劉文,姚力.中小學德育工作手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