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冰
摘 要:本文以漢語國際傳播中的語言命運共同體建設為著眼點,提出共同體的構建要秉承平等互惠、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基本準則。當前,中華民族語言命運體、中國與周邊地區(qū)、非洲及阿拉伯地區(qū)語言命運共同體建設均取得了歷史性的新成就,漢語國際傳播治理體系也隨之產(chǎn)生了可喜的新變化。
關鍵詞:習近平;語言命運共同體;漢語國際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866(2020)08-0027-02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宏偉戰(zhàn)略構想,引發(fā)了全世界的普遍關注。近年來,伴隨著“一帶一路”藍圖的實施與新時代中國外交政策的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了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的普遍認同,成為構建構建國際新秩序的主要指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建設一個遠離封閉、堅持文明交流互鑒與開放包容的新世界[1],而語言作為文化與文明的重要載體,是實現(xiàn)不同文明順暢交流的先決條件。因此,構建人類語言命運共同體也就成為擺在漢語國際傳播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務。
一、語言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原則
構建人類語言命運共同體,首先要堅持的一個原則就是語言平等。語言只有使用人數(shù)多少的差別,絕沒有高低優(yōu)劣之分。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權選擇適合本國歷史特點與發(fā)展需要的語言形態(tài),任何外部勢力無權干涉。語言主權是國家主權的組成部分,要堅決反對任何外來的非法語言干涉,堅定不移地維護本國語言的獨立性。長期以來,以美國為代表的少數(shù)西方國家不顧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的普遍反對,悍然推動所謂的“西方語言中心論”。一些西方語言學家在缺乏事實支撐與數(shù)據(jù)論證的前提下,虛構出一套所謂能涵蓋世界上所有語言運作機制的“普世語法”,其本質(zhì)還是西方文明論和西方霸權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這些西方學術權威對非西方國家的語言文化一知半解,甚至是全然不知,其所創(chuàng)制的西方理論在非西方語言文化面前自然是蒼白無力、貽笑大方的。然而,他們偏偏認為西方語言是語言發(fā)展的最高級形態(tài),極力貶低、打壓其他語言的生存空間,把冷戰(zhàn)時零和博弈的思維運用得淋漓盡致。
與之相反,中國漢語國際傳播事業(yè)所堅持的首要原則就是語言平等。我們認為,漢語、英語與世界上其他語種一樣,都是各自國家民族獨特文明的物質(zhì)載體。各種語言都是世界語言大家庭的有機組成部分,缺了誰都是不行的。語言只有形式和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并不存在高低優(yōu)劣的區(qū)分。漢語與世界上的其它語言絕對不是相互排斥的對立關系,相反,每一種個體語言都是人類語言命運共同體的組成元素,共生共存,榮辱與共。
構建語言命運共同體,要始終把握合作共贏的原則。只有國與國攜起手來,語言傳播才能真正成為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漢語國際傳播事業(yè),受到了相關國家和人民的一致好評。中國的語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奉行互惠共贏的外交準則,讓其他國家的人民實實在在的進行語言交流,增進與中國文化的互學互信,達到文明交流互鑒的最終目的。反觀以美國為首的少數(shù)西方國家,在語言推廣過程中摻雜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赤裸裸地干涉他國內(nèi)政,這種霸權主義的語言推廣之路已經(jīng)受到了世界人民的普遍抵制,注定是行不通的。
構建語言命運共同體,要把開放包容擺在突出位置。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不同語言背后都蘊含了樣式各異的文化系統(tǒng)。世界上有70多億人口,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2 500多個民族,超過6 000種語言,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人民共同構建了人類語言文化命運共同體。語言沒有高低貴賤優(yōu)劣之分,只是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自己國家、自己民族獨特的文明特色。如果在語言傳播的過程中遇到某些文化沖突,我們一定要站在人類語言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審視這種差異,充分尊重語言文明的多樣性與復雜性,力爭在語言交流中求同存異、攜手并進。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國際交往中奉行“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新時代外交策略,為漢語國際傳播指明了新的方向,我們一定要堅持和而不同的漢語國際推廣戰(zhàn)略,在教學相長中實現(xiàn)漢語與其他語言的交匯貫通。
二、構建語言命運共同體的主要路徑
構建全人類語言命運共同體,必須以牢固的中華民族語言命運共同體作為基礎。在中華民族內(nèi)部,必須毫不動搖地推廣普通話,全面消除語言交流上的障礙。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方言與少數(shù)民族語言在傳承地區(qū)與民族獨特文化上的價值,繼續(xù)做好方言和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保護和扶持工作,實現(xiàn)普通話與方言及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字的和諧共生、協(xié)同進步。近年來,隨著中國內(nèi)地經(jīng)濟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內(nèi)地對港澳臺地區(qū)的影響力、輻射力進一步增強,兩岸四地在語言文化上的交流逐步推進,普通話與簡化字在港澳臺地區(qū)得到了民眾的普遍認同,中華民族語言命運共同體正在變得愈發(fā)牢固。
中國周邊地緣環(huán)境極其復雜,各個國家在意識形態(tài)、政治制度、文化傳統(tǒng)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征,與周邊國家共建語言命運共同體就成為構建全人類語言命運共同體的重要一步。中國與越南、老撾等國意識形態(tài)相同、政治制度相近,近年來雙邊語言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孔子學院與孔子課堂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伴隨著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xù)的亞洲安全觀理念的普遍認同,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語言合作也步入了新時代,中國與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國的語言文化交流穩(wěn)步推進,來華留學生數(shù)量和質(zhì)量均得到大幅度提高。在“親、誠、惠、容”外交理念的引導下,中國與東盟國家的語言文化互認互信也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以泰國為例,漢語已成為泰國國民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外語考試科目之一,各個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的熱度持續(xù)高漲,學漢語已成為泰國中小學生的時尚之一。
構建人類語言命運共同體,必須注重構筑中國與發(fā)展中國家語言命運共同體。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成功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國同非洲的關系步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中國決定設立中國非洲研究院,同非方深化文明互鑒……繼續(xù)推動中非互設文化中心,支持非洲符合條件的教育機構申辦孔子學院[2],中非語言文化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深度和廣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廣大非洲人民都對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在文明交流互鑒過程中給予非洲真誠無私、不附加其他政治條件的幫助表示出由衷的謝意。中國與阿拉伯國家雖然文化淵源不同、政治制度相異、意識形態(tài)相左,但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指導下,兩者之間的語言文化交流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漢語國際傳播經(jīng)驗表明,只要我們秉承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理念,語言文化方面的交流互鑒就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三、語言治理格局的重塑與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
原有的以西方為核心的語言治理格局顯然已經(jīng)不能適合新時代語言治理體系的需要,必須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礎上建構新的語言治理格局。我們必須要建立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體現(xiàn)世界上絕大多數(shù)國家民族利益的語言治理體系,打破西方在語言治理方面的絕對話語權,充分發(fā)揮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等語言傳播機構在國際語言治理方面的積極作用,徹底改變原有的不合理的語言評價體制,實現(xiàn)國際語言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開幕式主旨講話.2017-12-01.
[2]習近平.攜手共命運·同心共發(fā)展.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主旨講話,2018-09-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