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大連市水務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大連 116001)
工程措施是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魚鱗坑是常用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之一,在坡度較陡或者地形狹窄難以修建水平截水溝的地方使用魚鱗坑整地,可以取得較好的蓄水、保土、保肥作用。但是,目前對魚鱗坑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黃土高原地區(qū)[1-3],而不同地區(qū)坡面具有不同的產匯流特性,因此需要了解魚鱗坑在其他地區(qū)的適用情況。本研究以東北黑土區(qū)水土流失綜合防治第一期工程項目復州河流域遼寧省瓦房店市東風項目區(qū)為研究區(qū),開展魚鱗坑整地后不同坡度坡面侵蝕過程對比試驗,希望能為東北黑土區(qū)魚鱗坑工程的設計和應用提供參考。
遼寧省瓦房店市東風項目區(qū)地處低山丘陵地帶,總面積247.3 km2;年均氣溫8.3~10.3 ℃,年均水面蒸發(fā)量1 839 mm,年均降水量670 mm;坡耕地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
根據項目區(qū)相關防治措施設計原則,在坡度較陡(20°~35°)的山地大量采用魚鱗坑整地措施。具體來說,在造林前一年的雨季人工挖坑設置魚鱗坑;第二年春季人工植苗造林,苗木直立于穴中,保持根系舒展,不窩根,先置表土,后踏實;造林前三年每年松土除草2次,以后每年1次;禁牧。魚鱗坑結構設計見圖1。
項目區(qū)溝壑密布,坡面坡度變化較大(多集中于20°~35°),坡度會對魚鱗坑措施的實施效果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選擇項目區(qū)內某荒山邊坡(海拔約550 m)進行魚鱗坑整地后不同坡度坡面侵蝕過程對比試驗。建立了3個試驗小區(qū),坡度分別為22°、28°、34°,均為20 m×5 m。按照上節(jié)設計尺寸進行魚鱗坑開挖,之后進行野外放水沖刷試驗。放水流量按照項目區(qū)暴雨發(fā)生頻率在試驗小區(qū)產生的單寬流量設計(40 L/min),水流經穩(wěn)流、消能,通過防滲布流出后均勻分散在坡面頂端,記錄產流時間,產流開始后對流速、徑流寬、徑流泥沙樣品等進行記錄和取樣。前6 min內每隔2 min取一次徑流泥沙樣,之后擴大取樣時間間隔,4 min做一次取樣記錄,總試驗時長為30 min。試驗重復3次,取平均值,試驗結束后對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野外放水沖刷試驗裝置示意見圖2。
圖1 魚鱗坑結構設計(單位:m)
圖2 野外放水沖刷試驗裝置示意
試驗前用環(huán)刀法測定小區(qū)附近土壤容重和含水量。試驗開始后,坡面流速測量采用高錳酸鉀染色示蹤法,流速起始線與流速結束線之間的測量間距為1.5 m,將測得的流速乘以0.75作為斷面平均流速;徑流寬采用自制測量標繩進行量測,每個小區(qū)共設置5個觀測斷面,將測得的5個斷面徑流寬取平均值得到平均徑流寬;用徑流桶收集徑流泥沙樣品,用烘干法計算含沙量,乘以徑流量得到產沙量。
根據徑流桶收集得到的實測徑流量計算產流強度,計算公式為
(1)
式中:H為產流強度,mm/min;qT為某時段內實測徑流量,L;b為某時段內的平均流寬,m;L為坡長,m;T為取樣時段,min。
根據不同時段的產沙情況計算土壤剝蝕率,計算公式為
(2)
式中:Dr為土壤剝蝕率,g/(m2·s);Ms為某時段內的產沙量,g;T為取樣時段,s;其余符號意義同上。
不同坡度坡面在魚鱗坑整地后的產流參數試驗結果見圖3。由圖3知,相同流量條件下,產流時間隨坡面坡度的增大而縮短。分析其原因,在一定條件下,坡度越陡徑流的入滲損失越小,坡面越容易匯聚成徑流,魚鱗坑起到的攔蓄徑流的效益越低。分析不同坡度坡面魚鱗坑整地后的產流強度:在產流前期(0~6 min),產流強度迅速增大,基本隨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坡面侵蝕形式由面蝕向細溝侵蝕轉變;產流后期(6~30 min),28°坡面的產流強度仍在快速增長,而22°和34°坡面的徑流強度則呈波動狀態(tài),這是因為28°坡面的部分魚鱗坑在試驗過程中被沖毀,導致攔蓄作用減弱,產流強度增大。不考慮28°坡面,僅對比22°和34°坡面的產流強度,可發(fā)現34°坡面的產流強度大于22°坡面,即在產流后期產流強度仍隨坡度的增大而增大,此時坡面侵蝕形式由細溝侵蝕向深溝侵蝕轉變,加劇了坡面狀況的復雜性,導致產流強度波動情況更加復雜。
(b)產流強度與時間的關系
不同坡度坡面在魚鱗坑整地后的徑流含沙量隨時間增加呈兩階段變化特征:在產沙過程前期,含沙量迅速升高,之后隨著徑流沖刷時間的增加,含沙量呈波動狀態(tài)。由于在徑流沖刷過程中伴隨著坡面的侵蝕崩塌,原已沉積的泥沙被再次搬運,因此試驗過程中含沙量變化呈波動狀態(tài);由于28°坡面試驗過程中出現了部分魚鱗坑被沖毀的現象,原本沉積下來的泥沙隨坡面徑流一起流入徑流桶,造成含沙量顯著增大,因此其含沙量試驗結果明顯高于其他兩坡面,但是當被沖毀的魚鱗坑泥沙完全流入徑流桶后,其含沙量逐漸降低,并趨于穩(wěn)定,穩(wěn)定時的含沙量介于坡度22°和34°坡面的徑流含沙量之間,即穩(wěn)定后的含沙量呈隨坡度的增大而增大的變化趨勢,這也說明坡度越陡越容易發(fā)生水土流失。
不同坡度坡面在魚鱗坑整地后的產沙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快速上升階段(0~10 min),隨著徑流切應力的逐漸增大,坡面表層松散物質被徑流侵蝕帶走,使得產沙量陡增;第二階段為波動階段(10~20 min),此時細溝逐漸產生并發(fā)育完成,坡面大部分物質已被水流搬運出去,坡面對泥沙的補給能力顯著降低,整個過程實質上為“一次侵蝕,多次搬運”,坡面在經過反復的沉積搬運作用后形成了產沙量的動態(tài)變化特征;第三階段為穩(wěn)定階段(20~30 min),此時細溝侵蝕發(fā)育已基本成熟,徑流對坡面的侵蝕能力逐步達到穩(wěn)定,使得坡面輸沙能力逐漸達到平穩(wěn)狀態(tài)。正是坡度的差異,造就了陡坡復雜多變的土壤侵蝕產沙過程。
不同坡度坡面在魚鱗坑整地后的土壤剝蝕率變化過程見圖4。從圖4中可以看到:各坡面土壤剝蝕率整體上處于較高水平,其變化趨勢與產沙過程基本保持一致;根據“最小耗能”和“熱力學”原理,坡面徑流的發(fā)育總是往“最小阻力途徑”發(fā)展,在魚鱗坑對徑流的攔蓄和再分配作用下,不同坡度坡面土壤侵蝕形態(tài)呈現出較大差異??傮w而言,魚鱗坑對一般坡度的坡面能夠產生較好的減流減沙作用,但是會隨著坡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因此在坡度較陡地區(qū)魚鱗坑的水土流失治理效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圖4 不同坡度坡面在魚鱗坑整地后的土壤剝蝕率變化過程曲線
開展魚鱗坑工程措施下不同坡度坡面土壤侵蝕過程野外放水沖刷試驗,分析了坡面的產流、產沙和土壤剝蝕等特征,得出如下結論:隨著坡度的逐漸增大,產流時間逐漸縮短,產流強度隨時間增加呈較為復雜的動態(tài)變化特征;受魚鱗坑沖毀情況差異的影響,在陡坡出現復雜多變的土壤侵蝕產沙過程,但徑流含沙量和產沙量總體上遵循隨坡度增大而增大的規(guī)律;通常情況下,魚鱗坑對東北黑土區(qū)一般坡度的坡面能夠產生較好的減流減沙作用,但是會隨著坡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因此對魚鱗坑在東北黑土區(qū)坡度較陡地區(qū)的水土流失治理效益還需做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