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犖
盡管沒有明星紅毯,但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的啟動式,卻在樸素中更見情懷,讓人能夠靜靜地聆聽電影的心跳。
在啟動儀式上,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飛進表示:“在這樣一個特殊背景下舉辦電影節(jié),不僅是半年多來我國疫情防控取得巨大成功的有力證明,是我們對廣大影迷熱切期盼的鄭重回應,更傳遞了我們對光影藝術始終不變的執(zhí)著追求?!?/p>
電影導演張藝謀,本屆電影節(jié)形象大使吳京,博納影業(yè)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于冬,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華夏電影發(fā)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傅若清,電影頻道節(jié)目中心主任曹寅,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黃會林,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著名演員陳道明依次發(fā)表感言,寄語中國電影。電影人們紛紛表示,2020年是對中國電影產業(yè)的一次考驗,但中國電影從業(yè)者勢必迎難而上,履險如夷。中國電影有豪情壯志,中國電影人更將不負期待、登高望遠。中國電影人正站在前所未有的發(fā)展節(jié)點,將更加積極地與全球電影人交流合作,傳播中國電影文化,引領新時代潮流。
電影人要發(fā)一份光散一份熱,不忘我們電影的初心,這個初心不簡單是電影人的初心,更是作為中國人的初心。
——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著名演員 陳道明
如今電影重啟,中國在內的世界電影產業(yè)都需要復工復產,電影產業(yè)格局、生產方式、經營理念都必然會發(fā)生深刻調整,越是在這種時刻,越要堅持中國電影人的追求。
——博納影業(yè)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 于冬
疫情還沒有結束,生活不易,創(chuàng)作更加不易。雖然電影不是生活的全部,但電影是一面反映生活的鏡子。有更多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繼續(xù)講述,有更多的中國故事需要我們講述給世界。我們需要繼續(xù)努力,通過我們的工作,給每一個人帶去一些新的故事,帶去一些感動和力量。
到今天全國已有超過8500家影院復工,多部重量級的新片、大片于近期陸續(xù)上映,電影市場正在逐步回暖。在中國電影人的共同努力下,電影產業(yè)穩(wěn)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改變。
——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華夏電影發(fā)行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傅若清
和電影短暫的別離,造就了更文明、更渴望、更挑剔的觀眾,來自他們的壓力很大,但攀登者就是喜歡壓力,因為這其實是對電影的巨大熱情和殷切希望,能推動電影向著遠方加速、再加速,擺脫“洛希極限”式的毀滅威脅,成為藝術銀河里永恒的星球。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形象大使吳京
8月25日,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舉辦李安導演大師班,這是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十年以來首次設立大師班。本次李安導演大師班的主題是“東方表達與數(shù)字技術”,主辦方邀請到導演楊子和顧曉剛作為特邀嘉賓,而李安導演則以遠程視頻連線的方式,和大家進行云交流。
近幾年中,李安先后推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和《雙子殺手》兩部高幀率的電影,在國際影壇上先后掀起過一波技術浪潮。有人稱贊這是“未來電影”,有人則并不看好。對此,李安表示自己并非技術控,手機只會打電話,其他都不會。他拍了二十年,整個心情都是放在膠片上面,直到后來發(fā)覺必須要做出改變。不管外界的聲音如何,李安仍舊在堅持對高幀率電影的探索,并不止一次在公開場所坦言,如果資金沒問題,下一部還是希望能拍高幀率影片。
李安導演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劇照
李安導演作品《雙子殺手》劇照
Q東方表達與數(shù)字技術如何融合?
A談論融合有點沉重,因為技術與表達本該一體,無論是數(shù)碼拍攝還是其他新技術,都只是一種媒介,重要的是表達內心。我不是技術控,手機除了打電話,其他功能不太會用。
我是一個非常老式的電影工作者,拍了20年膠片電影,不斷學習如何表達、溝通,學習了解這個世界。最近10年,我拍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zhàn)事》《雙子殺手》兩部新技術電影。在“新技術”的環(huán)境中,我還在摸著石頭過河。電影必須要靠媒介,才能把創(chuàng)作者內心的抽象世界傳達給觀眾。不論是繪畫、文字、膠片、數(shù)碼,還是2D、3D,必須依靠這些媒介形式,表達內心。
Q 3D、4K、120幀等新技術的運用,對電影語言設計是否產生影響?你如何適應新技術?
A觀眾對數(shù)碼影像要求高,能接受的信息更多,因此展現(xiàn)給觀眾的信息要豐厚一點。對應的拍攝方式、材料準備,都需要更豐厚一些。120幀對我而言,不是高幀率,數(shù)碼電影就應該這樣拍。如果數(shù)碼拍攝的效果還像以前的媒介一樣朦朧,甚至還沒膠片效果好,這是荒謬的。
在拍攝3D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時,我發(fā)現(xiàn)3D和2D影像中,演員的表演看起來不一樣。在3D電影中,演員表演既不能那么夸張,也不能那么平面,必須更精致、更含蓄,內心的層次要更豐富,因為演員無意識狀態(tài)下透露的東西,也會被攝影師捕捉下來,所以對演員的要求非常高。此外,還需要用燈光、攝影、化妝等方式表達立體感。
水、小孩、老虎等,都是我不熟悉的拍攝內容,就像片中小孩與老虎漂在太平洋上一樣,我的內心充滿恐懼感。因此我決定,運用新技術拍電影時,必須創(chuàng)新,找到新的素材與表達方式,讓文本與技術更好地結合。未來,我希望電影表達能夠更自由,無論片長還是表達形式。過去,電影基本都是2小時左右的規(guī)格,觀眾也習慣了“全片三幕戲”,這種表達方式有些僵化。
Q如何將東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
A東方尤其是東亞,呈現(xiàn)的是幾千年農業(yè)社會的文化,敬畏天地,尊重團體。人是渺小的,社會團體是龐大的,觀眾比較關心如何在社會團體中生存。東方文化講意境,比如東方繪畫,人很小,天地山水廣大,畫面留白多。
西方文化可能與游牧民族的歷史有關,征服性、侵略性較強。尤其美國電影,強調個人意志,很多影片都注重表達個人如何改變世界。
在電影中,個人如何改變世界的故事,看起來會更過癮。從這一點看,東方人可能會吃虧一些。我們應該把東方文化的強項,比如意境、似有似無的結構,還有崇敬天地的感覺發(fā)揮出來。
Q你最想表達什么樣的人性特質?
A我最想表達的是,人在經歷多次努力仍然不成功時,無可奈何的“真情流露”。我的電影不是要解答疑惑,而是我內心的一種解析,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觀察、表達。我不會計劃未來10年要拍什么題材,當我對某一題材感興趣時,我當時最關心的人生議題、觀察到的社會印象,以及內心感悟,都會在這一題材上自然表達。
Q為什么想要改編《臥虎藏龍》這部小說?
A在創(chuàng)作電影《臥虎藏龍》前,我曾看過同名小說。當時,我覺得李慕白像自己,俞秀蓮像我太太,玉嬌龍做了我心里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情。
在拍攝改編時,我不想做小說的翻譯。電影篇幅沒有小說長,但影像更直觀,我希望觀眾觀影后能體會到一種筆墨不能形容的感受。我一般會從電影結尾開始思考,然后從后往前鋪墊和堆砌劇情。
Q如何看待疫情期間,流媒體對院線電影的沖擊?
A想要觀眾走進影院,影院就要給觀眾誘因。電影人唯有自己努力,創(chuàng)造新的影像、新的故事,讓觀眾覺得這些內容在流媒體平臺、在家無法體驗。
影院的優(yōu)勢是群體感、儀式感,這是影院以外無法實現(xiàn)的。疫情讓電影變革的時代提前到達,電影人應接受挑戰(zhàn),創(chuàng)作出讓觀眾心甘情愿走進影院的作品。
Q你剛剛步入40歲時,如何選擇電影題材?
A孔老夫子說“四十而不惑”,很多人認為,到40歲就應該明白很多道理。但我認為,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者,“惑”很重要。電影最迷人之處在于“惑”?!安换蟆睍r,電影就會乏味、說教。我相信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做藝術的人,要努力面對自己的困惑、短板。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能看出來這些“惑”。如果只拍輕松的娛樂片,“不惑”沒關系;但如果要做藝術家,就要面對你的“惑”,不斷發(fā)現(xiàn)它。這個“惑”是最可貴的,永遠不要放掉心里的“惑”。
Q青年導演要走出舒適圈嗎?
A就我個人而言,我選擇要冒險。如果不冒險,我整個人就會焦躁不安,冒險反而讓我有一種安全感。
8月25日上午,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李安電影大師班”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
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共設立四個大師班。截至發(fā)稿,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還有兩場大師班待舉辦,分別為憑借電影《小小喬》一舉入圍戛納主競賽單元的奧地利導演杰茜卡·豪絲娜,8月26日帶來的主題為“女性先鋒影人之國際道路”的演講,以及塑造東方女性形象、在華語影壇獨樹一幟的導演關錦鵬,8月28日帶來的主題為“傳統(tǒng)繼承與發(fā)展超越”的演講。
而在李安電影大師班前一天,8月24日“好萊塢電影大師班”已經先行舉辦。今年的MPA大師班以“中國電影工業(yè)化道路和人才培養(yǎng)體系”為主題,來自美國電影協(xié)會(MPA)成員公司的高管和資深電影人通過現(xiàn)場與云端展開視頻對話,與中國青年電影人交流。
活動還邀請到深受中國影迷喜愛的《復仇者聯(lián)盟》系列電影導演:羅素兄弟之一的喬·羅素先生,通過視頻的方式與觀眾見面。喬·羅素表示,在過去的幾年中,美國電影協(xié)會成員公司相繼推出眾多電影制作和管理培訓項目,加強好萊塢和中國電影人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半娪皠?chuàng)作是集體的智慧和努力,而不是將一己之見強加于他人,而是關乎互動和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讓我們繼續(xù)尋找各種模式來緊密合作,交流想法?!?h3>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舉行露天放映活動 夜空下的浪漫
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今年首次推出了“ 露天放映”單元,放映場地包括北京中間藝術區(qū)、南鑼書店、楓花園汽車影院、合景·摩方購物中心四個地點。
露天電影曾經給一代又一代影迷,制造了無數(shù)值得回味的記憶。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露天電影在我國逐漸流行。放映的消息一發(fā)出,熱愛電影的觀眾們便紛紛搬著板凳聚集到放映電影的空場,更有忠實的影迷,哪怕是隔著十里八鄉(xiāng),也會被電影吸引而來。
今年的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露天展映單元,給影迷們提供了回味記憶的契機。本單元包含:《我們是X》《水的重量》《憤怒的自行車》《天刃》等13部國內外佳作,滿足了影迷們不同的觀影喜好。
中間影院
海淀區(qū)杏石口路中間藝術園區(qū)
南鑼書店
地鐵南鑼鼓巷站E口西行30米南鑼書店4F露臺
楓花園汽車影院
朝陽區(qū)亮馬橋路21號
合景·摩方(北京)購物中心
東城區(qū)崇文門外大街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