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江蘇省儀征市城北幼兒園
教研活動是組織幼兒園教師參與,以直接提高保教工作效率為目的的教研活動。因此,園本教研活動的主體顯而易見是幼兒園教師(包括保育教師),但是在幼兒園的園本教研活動中,我們往往忽略了活動主體性原則。教師對于常規(guī)的教研活動是一種“園長讓我研究,我就研究”的被動狀態(tài)。如何讓教研活動變成教師的內(nèi)在需要、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夠成為教研的主體呢?結合我園的教研活動形式改革為例,試述一二。
針對幼兒園教師在教研活動中不積極的態(tài)度,不能一味認為是教師的思想認識不夠,或者教師的學習能力不足,我們需要走近教師,剖析癥結所在,透過癥結看見問題的本質(zhì)再對癥下藥。
第一步:進行無記名調(diào)查、隨機訪談。
設計一個無記名的問卷調(diào)查或者利用隨機訪談了解教師的心聲,你喜歡幼兒園的教研活動嗎?為什么喜歡?為什么不喜歡?如果你是教研組長,你將如何組織教研活動?
第二步:教研組的自我反思。
結合前期的教師問題調(diào)查,反思以下問題:我們的教研活動解決教師的實際問題了嗎?有多少老師希望對教研組的教研問題進行研究呢?教研人員的積極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調(diào)動起來了嗎?
第三步:總結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
針對教師的調(diào)查以及教研組織實施者的自我反思,歸納原因。現(xiàn)階段的教研活動,教師之所以游離在活動之外,是因為教研活動缺乏了對“教師主體性原則”的關注,導致教師“與我無關”的被動參與認知。
對幼兒園教研現(xiàn)狀的癥結找到原因之后,我們需要重視教研活動中教師的主體性,解決教師的現(xiàn)實需要,避免“跟風式”和“拍腦袋式”的計劃和設計。
通常情況下,教研問題有兩種來源,一種是“自下而上”的,收集、梳理現(xiàn)階段教師的主體需求,羅列教研話題清單,結合教師急需解決的問題清單進行分類:哪些是全園共性的問題,需要在全園的教研活動中開展?哪些是年級組不同年齡段存在的問題,如何指導年級組長在年級組教研活動中開展?哪些是個性化的問題,鑒別問題的研究價值,計劃以何種形式開展研究?哪些是短期內(nèi)急需解決的教研問題,哪些是可以長期研究的教研話題……還有一種是“自上而下”的。教研活動的組織者用自己的專業(yè)管理眼光,觀察發(fā)現(xiàn)教師在組織活動時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行為和語言,實錄當時的情景,做為教研活動的研討話題。這樣起源于教師主體的教研活動,才具有有效性和針對性。
例:幼兒園教研話題清單
當教研的話題主導權交給教師的時候,教師就開始成為教研活動的主體人物,每一次的教研都是和自己所遇到的事件息息相關,能夠切實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教研活動的源起就遵循了“以教師為主體”的原則,教研活動就開始生動有效起來。
教研活動是一個群體性活動,它不是以哪個人為主要導向的活動,需要教研組織者和管理者對自身進行定位,做實教師研究過程中的陪伴者。
組織教研活動現(xiàn)場時,從座位的設計、發(fā)言的策略等等都需要去思考。首先,顯現(xiàn)的形式如座位布置,比如團坐式位置安排、自然席地式位置安排等都能將教研現(xiàn)場變成一種“世界咖啡式”交流現(xiàn)場,從座位上將園長與教師融為一體,互相平等;其次,作為教研管理者,在教研活動中一定不能以“園長”自居,而是和大家一起學習和研究的成員。對于教師的研究話題,不能以自己所知曉的權威信息直接以“一、二、三”的要點告知教師該怎么做,這樣就形成了“一言堂”模式,讓教師變成被動的傾聽者,失去了培養(yǎng)教師主動性的機會。
例:教研活動中游戲化發(fā)言方式
教研活動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它不可能通過一次會議或者一次研讀就能解決現(xiàn)實的問題,需要教研組織者和教師在實踐中不斷跟進去調(diào)整獲得。在這個過程中,教研組織者一定要本著“相互尊重”的態(tài)度去和教師進行互助研究。
比如在教研活動中,組織者需要注意問題的提出方式,不能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提問者,應該以一種平等的疑問“你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嗎?能分享給大家聽聽嗎?”、“我來分享我的思考,可能不適合,請大家?guī)臀腋纳埔幌隆?。在教研活動研究的過程中,以陪伴者的姿態(tài)和教師一起走進活動研究的現(xiàn)場,陪伴教師進行觀察、分析,陪伴教師一起尋求問題的理論支撐和案例借鑒,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用互助的方式傳給教師,幫助教師通過實踐變成自己的經(jīng)驗獲得。尊重教師的每一個發(fā)現(xiàn)和觀點,協(xié)助他們用行動來驗證觀點。這種相互尊重的合作式研究方式,讓教師成為教研的主體,而不是一種“完成任務式”“被動交差式”的教研,讓教師獲得研究的主動性和成就感。
我們在組織幼兒活動時會特別強調(diào),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尊重幼兒的奇思妙想,換一個角度來看教研,把教研管理者當作教師,把教師當作幼兒,想讓教師有獲得有成長,需要有一顆愿意“容錯”的心和一雙愿意“推動”的手,這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
在研討過程中,對教師的觀點要容錯,遵循“不批評、不指責”的態(tài)度,鼓勵教研觀點的“百家爭鳴”,營造一種“沒有絕對的對、沒有絕對的好、只有絕對的適合”的研究常態(tài)。教師在教研過程中處于一種“被動的”、“不自信”的狀態(tài),當教師拋出自己的觀點時,即使是不合要求的,可以再請其他人說說想法,不要直接批評或否定,在傾聽他人的過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調(diào)整。千萬不能打擊教師的發(fā)言,避免“你怎么還弄不明白呢”“難怪你們班上次發(fā)生了這樣的錯誤”等這樣指責性語言,將研討中的人和事分開對待,不因為教師的觀點與主流不合,就進行批評指正,大大打擊教師的積極性。
在研究過程中,對教師的行動要容錯,沒有一蹴而就的實踐,給教師足夠的空間,對教師的行為實踐不急不燥,在陪伴過程中給予有效性指導,讓教師用自己的方式反思調(diào)整、研究獲得,變“要我研究”為“我要研究”。
總之,尊重教師在教研活動中的“主體性”,久而久之會讓園本教研變得有活力、有情趣、有動力,讓教師真正在教研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