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湖湘兒女靠著自己的雙手和智慧,治水害、興水利,保平安、促生產(chǎn),人水和諧的圖景正逐步呈現(xiàn)在三湘大地。
筑壩開渠天地寬
新中國成立初期,湘資沅澧四水干流及主要支流上,沒有一處控制性水利工程;洞庭湖區(qū)6400多公里、900多個堤垸垸小堤矮,險象環(huán)生。僅有的16座小型水庫,對于全省農(nóng)業(yè)灌溉需求無疑是杯水車薪。
面對百廢待興的發(fā)展形勢,湖南毅然把根治水患的重任背負肩上?!芭d水利、除水害”成為歷屆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
1949年,以“堵口復堤、合修大垸、堵支并流”等工程為主要內(nèi)容的洞庭湖治理打響了湖南規(guī)模宏大的水利建設第一仗,洞庭湖區(qū)堤垸數(shù)由解放初期的933個減少到226個。
隨后,湘江流域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大手筆,如著名的韶山灌區(qū)、歐陽海灌區(qū)、東江水電站,還有數(shù)以百計的大中型水利工程,猶如神來之筆,一筆筆地添在了三湘大地上。
從1958年起,湖南在5年內(nèi)就新建了雙牌、水府廟、酒埠江、黃材、黃石、王家廠、官莊7座大型水庫、69座中型水庫、5700多座小型水庫,40多萬口山塘。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的湖區(qū)電排殲滅戰(zhàn),則讓洞庭湖湖區(qū)動輒漬澇的局面得以有效改善。
此后幾年,湖南集中力量打了水庫配套和水輪泵兩個殲滅戰(zhàn),同時新建了歐陽海、青山垅、涔天河3座大型水庫。1966年6月,經(jīng)過十萬民工十個月的日夜奮戰(zhàn),韶山灌區(qū)建成通水,成為全省面積最大的灌區(qū)。一首湘中民歌曾在三湘大地廣為傳唱:“高山頂上修條河,河水嘩嘩笑山坡。昔日在你腳下走,今日從你頭上過。”一條長達兩百多公里的干渠,蜿蜒穿行于蒼山之中,被人們譽為“韶山銀河”。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湖南在對已建水庫全面進行續(xù)建配套和保安的同時,還新建了鐵山、六都寨、竹園3座大型水庫、91座中型水庫和4300多座小型水庫。1970年3月,涔天河水庫竣工,其水筏道是國內(nèi)水頭最高、筏量最大工程。
199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大興水利的戰(zhàn)略部署,決定從該年起,在全省范圍內(nèi)掀起大規(guī)模水利建設高潮,實行全省總動員,舉全省之力,大干三五年。湖南做到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巨筆擘畫了172項重大水利工程,湖南省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莽山水庫、毛俊水庫、犬木塘水庫等13項工程位列其中。
截至2019年底,湖南已建成水庫數(shù)量達到14121座(水利普查數(shù)),約占全國水庫總數(shù)的1/7,是全國水庫數(shù)量最多的省份??値烊菰鲋?30.724億立方米,水庫數(shù)量和庫容分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400多倍和35000多倍。其中改革開放以來建成各類水庫2449座,總庫容達355.442億立方米,占已建成庫容的67%。水電裝機容量從1949的年1.53萬千瓦發(fā)展到2018年的1602.9萬千瓦,在全省電力裝機中的比重超過40%。座座水庫好似給三湘大地鑲嵌上了一顆顆明珠,筑起了一道道水安全屏障。
1998年,國家啟動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湖南先后有13045座水庫列入國家病險水庫除險加固規(guī)劃,完成除險加固的水庫共計使用中央和省級資金182.98億元。除險加固后的水庫,工程的安全性和管理條件均得到很大改善,防洪、灌溉、鄉(xiāng)鎮(zhèn)和農(nóng)村安全飲水效益得到明顯提升。
浩浩長堤護城鄉(xiāng)
因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水文氣候條件,湖南歷來就是一個洪旱災害頻發(fā)的省份,一部湖南發(fā)展史,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湖南抗災史。
新中國成立以后,湖湘兒女投工投勞興建防洪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防洪工程建設速度慢、標準低,1998年以前大部分城市還處于未設防或半設防狀態(tài),抵御洪澇災害的能力偏低。
據(jù)統(tǒng)計,湖南從1980年至1998年19年間,平均每兩年就有一次洪災,19年間,全省累計成災耕地12824萬畝,年平均675萬畝;受災人口23202萬人,年平均1221萬人,造成直接經(jīng)濟損失1527億元,年平均損失80億元。
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后,湖南加快了防洪工程建設。2013年,湖南新編制了湘、資、沅、澧四水及溆水、渫水重要河段治理可行性研究報告,將126個縣市區(qū)近1400公里堤防納入該規(guī)劃,目前該規(guī)劃已完成近50%的治理任務。
多年的接力建設,我省在湘、資、沅、澧四水等大堤上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洪屏障,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產(chǎn)生活。據(jù)《2018湖南水利統(tǒng)計年鑒》統(tǒng)計,湖南已建成堤防長度20269公里,治理河道8700公里。堤防工程的建設極大地提高了防洪減災能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據(jù)統(tǒng)計,近十年全省年均因災死亡人數(shù)降至36人,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降至0.72%,干旱災害年均損失率降至0.16%。
洞庭湖治理,一直是湖南水利建設的重點和難點。從1949年到1985年,洞庭湖開展了以“堵支并流、排澇建設、撇洪河”為重點的大規(guī)模水利建設,湖區(qū)群眾累計投工20多億個,完成土石方30多億立方米,地方和群眾投資20多億元,基本形成目前的防洪治澇格局。
改革開放以來,相繼開展的洞庭湖一期、二期治理工程及長江干堤加高加固、平垸行洪等重點工程,著重圍繞堤防除險加固、城市防洪、治澇建設、防汛通訊系統(tǒng)以及蓄洪垸堤防加固等方面,使11個重點堤垸的防洪能力提高到10~20年一遇,142公里長江干堤湖南段防洪標準提高到百年一遇,長沙、常德、岳陽、益陽等重要城市防洪標準提高到50~100年一遇。從2009年開始的洞庭湖近期治理,重點加高了錢糧湖垸、共雙茶垸、大通湖東垸等3大蓄洪垸堤防,可實現(xiàn)有計劃分蓄洪水。
源頭活水鑄豐碑
1978年至1997年,“三查三定”拉開了湖南省水利工程規(guī)范管理序幕。20世紀80年代初,1500多名專業(yè)技術干部用五年的時間對縣管以上水利工程進行了摸底和調(diào)查,完成了設計復核。這些工作為水庫建設的規(guī)范化、法制化鋪平了道路,堪稱新中國成立以來水利建設史上一個里程碑。此后,工程質(zhì)量一年比一年好,工程標準一年比一年高。
改革開放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湖南省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迎來了改革發(fā)展的機遇期,大量新型建設管理模式得以實踐,有力保障了隨之而來的大規(guī)模水利建設。
創(chuàng)新建設管理模式。按照建設權與監(jiān)督權“兩權分離”的要求,省水利廳在中小型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設中推行集中建設管理模式,在大中型水利項目積極推進試點總承包制、代建制、項目法人招標等新型建設管理模式。全國首個BOT模式水利工程項目——洮水水庫工程、全國首個開工的PPP模式重大水利工程——莽山水庫工程均在我省誕生。2013年1月,莽山水庫項目法人公開招標工作啟動,2014年9月項目法人招標成功,2015年5月樞紐工程開工建設。自此,莽山水庫從藍圖開始變?yōu)楝F(xiàn)實。
規(guī)范水利建設市場。2012年以來,省水利廳開發(fā)建設了湖南省水利建設市場信用信息平臺,并推行紅黑名單管理制度,建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2015年12月,省水利廳建成并投入運行全省首個招標、投標、開標、評標全流程電子化招標投標系統(tǒng)。目前,我省使用了中央和省級資金的水利工程項目招標已全部采用電子化招標投標,有效遏制圍標、串標等現(xiàn)象。
70余年來,湖南省水利工程從規(guī)劃、勘測、設計到審批,形成了一整套嚴格、科學的管理程序,始終把百年大計、質(zhì)量第一貫徹到工程建設管理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從源頭上把好質(zhì)量關,建成了一批批水利骨干工程、精品工程。
傲立潮頭,披荊斬浪,水利工程伴著新的治水方針和一系列重大部署,必將迎來新時代的新跨越與新輝煌。
(綜合《湖南日報》、華聲在線、紅網(wǎng)、《文史博覽》《湘潮》《瀟湘晨報》《夢圓大瑤山——湖南涔天河水庫擴建工程大紀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