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段閱讀一】
十五年以前,我有機會獨坐一只小篷船,沿辰河上行,停船在箱子巖腳下。一列青黛嶄削的石壁,夾江高矗,被夕陽烘炙成為一個五彩屏障。石壁半腰約百米高的石縫中,有古代巢居者的遺跡,石罅隙間橫橫地懸撐起無數(shù)巨大橫梁,暗紅色長方形大木柜尚依然好好的擱在木梁上。巖壁斷折缺口處,看得見人家茅棚同水碼頭,上岸喝酒下船過渡人也得從這缺口通過。那一天正是五月十五,河中人過大端陽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十五為“大端陽節(jié)”)。箱子巖洞窟中最美麗的三只龍船,早被鄉(xiāng)下人拖出浮在水面上。船只狹而長,船舷描繪有朱紅線條,全船坐滿了青年槳手,頭腰各纏紅布。鼓聲起處,船便如一支沒羽箭,在平靜無波的長潭中來去如飛。河身大約一里路寬,兩岸皆有人看船,大聲吶喊助興。且有好事者,從后山爬到懸?guī)r頂上去,把“鋪地錦”百子鞭炮從高巖上拋下,盡鞭炮在半空中爆裂,形成一團團五彩碎紙云塵。嘭嘭嘭嘭的鞭炮聲與水面船中鑼鼓聲相應(yīng)和,引起人對于歷史回溯發(fā)生一種幻想、一點感慨。
那次我的小船停泊在箱子巖石壁下,附近還有十來只小漁船,大致打魚人也有玩龍船競渡的,所以漁船上婦女小孩們,精神無不十分興奮,各站在尾梢上或船篷上銳聲呼喊。
十五年后我又有了機會乘坐小船沿辰河上行,應(yīng)當經(jīng)過箱子巖。我想溫習溫習那地方給我的印象,就要管船的不問遲早,把小船在箱子巖下停泊。這一天是十二月七號,快要過年的光景。沒有太陽的陰沉釀雪天,氣候異常寒冷。停船時還只下午三點鐘左右,巖壁上藤蘿草木葉子多已萎落,顯得那一帶斑駁巖壁十分瘦削。懸?guī)r高處紅木柜,只剩下三四具,其余早不知到哪里去了。小船最先泊在巖壁下洞窟邊,冬天水落得太多,洞口已離水面兩三丈以上。我從石壁裂罅爬上洞口,到擱龍船處看了一下,舊船已不知壞了還是早被水沖去了,只見有四只新船擱在石梁上,船頭還貼有雞血同雞毛,一望就明白是今年方下水的。出得洞口時,見巖下左邊泊定五只漁船,有幾個老漁婆縮頸斂手在船頭寒風中修補漁網(wǎng)。上船后覺得這樣子太冷落了,可不是個辦法,就又要船上水手為我把小船撐到巖壁斷折處有人家地方去,就便上岸,看看鄉(xiāng)下人過年以前是什么光景。
四點鐘左右,黃昏已逐漸腐蝕了山巒與樹石輪廓,占領(lǐng)了屋角隅。我獨自坐在一家小飯鋪柴火邊烤火。我默默的望著那個火光煜煜的枯樹根,在我腳邊很快樂的燃著,爆炸出輕微的聲音。
賞讀感悟
細讀《箱子巖》,讀到的是作者對這片土地深切的希望與遺憾。十五年前劃龍舟的熱鬧非凡,十五年后重游的冷落凄清。物是人非之下,作者飽蘸濃濃的鄉(xiāng)土悲憫感,展現(xiàn)了湘西的古今情懷。
選段文字平淡樸實,色彩寧靜冷峻,卻匯集著巨大的情感洪流。濃重的鄉(xiāng)土悲憫感與古今交錯的歷史感交相融匯,使作品產(chǎn)生了獨特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