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龍
我的一位同事,常在手機上看電子書。不過,越來越發(fā)現(xiàn)自己的眼睛不給力。一天,見他不停折騰坐姿,長吁短嘆,我忍不住潑他一頭涼水:這是“老天的設(shè)計”,看不清楚,看不舒服,就是老天叫你別再看了。
古人說過: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案Q”是少年的事,“望”是中年的事,到了“玩”的時段,埋頭苦“看”,某種意義上,那是“硬看”或“蠻看”。
不只是讀書人有問題。老母親,農(nóng)民。一人居住在老家100多平方米的陽光房里,房前屋后有點田。老母親早已吃喝不愁,卻身在福中不淡定,看著宅基地周邊幾塊地,常常著急上火。人家種菜了,她要下地;人家施肥、治蟲了,她蠢蠢欲動;人家收割了,她又踩著節(jié)奏……等她心滿意足忙完一季,開始喊疼喊累,還常常表示很不服氣:哎喲,這些活計,哪樣我都不曾落在人后過,不曉得現(xiàn)在怎么了,吃得也不少,力氣沒得了,什么都干不動了。
如果90歲還樣樣能干,年輕人干什么?“老有所為”,一直是被社會肯定、贊許的正向選擇。其實,“為”什么,是更重要的選擇。我那老母親的“戀田”,在特定的鄉(xiāng)村文化里,情有可原。而職場之上,一個人的一腔孤勇,卻可能是另一群人的等待觀望。
力不從心,那就從力吧;力能從心,也要以不影響甚至阻礙他人生存發(fā)展為前提。老有所為,也應(yīng)有所不為。老百姓并不缺少智慧,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一歲年齡一歲人,一歲年齡一歲心,一歲年齡一歲事——做到才是真正的智者。
(摘自《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