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游戲是兒童學習科學比較好的方式之一,趣味科學實驗有著游戲屬性,具有好玩、有趣、有道理、思維含量高的特點??茖W課堂應在趣味實驗的指引下,讓學生進入游戲狀態(tài),主動開展科學探究,激發(fā)他們學習科學的熱情,在趣味實驗的探究中建立科學觀念,發(fā)展科學思維。
利用趣味實驗的“玩”開展科學探究
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趣味科學實驗“好玩”的特點,迎合了學生愛探究的天性,他們在經歷科學趣味實驗的探究過程中,能夠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
《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一課中,有趣的雞蛋沉浮實驗讓學生感到很好玩。如何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進入“科學探究”之境呢?不同的教學處理方式其效果是不一樣的。有的教師會這樣處理:給學生提供雞蛋、鹽、水、燒杯、玻璃棒后,讓他們想辦法使雞蛋浮在水面上,并進行實驗操作。這樣的教學只是讓學生停留在簡單的“想一想”“做一做”層面上,無法提升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把學生分成兩人一組,每一組提供貼有A和B標簽的塑料透明杯子,兩個杯子里分別裝有清水和鹽水,還有兩個雞蛋和一根筷子。學生看到這些實驗材料就會感覺很熟悉,激發(fā)了“玩”的興趣。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左右手各拿一個雞蛋,讓學生猜一猜:如果現在將這兩個雞蛋分別放在這兩杯不同的液體里,會看到什么現象?學生猜測后,教師讓學生先在小組內做一做,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匯報。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追問:兩個雞蛋為什么會一個沉,一個浮呢?學生推想到以下幾種可能的因素:雞蛋本身的問題、液體的問題、雞蛋和液體都有問題。教師再次引導: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怎么來證明呢?學生小組討論后得到探究方案:(1)可以只用一個雞蛋按照先后順序,分別放到兩個杯子里觀察現象;(2)可以把兩個不同的雞蛋分別放到同一個杯子里,觀察現象。學生根據自己提出的探究方案,分步進行實驗驗證,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兩杯液體是不同的。
這時,進入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問:這兩杯液體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有些學生會根據經驗推測,回答:有一杯是鹽水,一杯是普通的水。學生進一步討論探究方案證明自己的推想,教師及時提供給學生鹽、金屬勺子、蠟燭等實驗材料,有的小組通過往水里加鹽讓沉在水里的雞蛋浮起來,有的小組取少量讓雞蛋浮起來的杯子中的液體,進行加熱蒸發(fā)后發(fā)現白色粉末。
整節(jié)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主動探究,潛移默化地滲透了科學思維,讓他們逐步掌握科學實驗方法。
利用趣味實驗的“趣”激發(fā)科學熱情
兒童對周圍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喜歡做有趣的實驗。兒童在探究趣味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的好奇心會得到保護,求知欲會增強,這也是2017版《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理念。
如在《磁鐵的吸力》一課中,教師將“水中取釘”的趣味科學實驗引入課堂,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科學地熱情。課的開始,教師以變魔術的方式出示一杯水,水中放有一根小鐵釘,不把水倒掉,手也不伸到水里,通過一根小小“魔術棒”把小鐵釘取出來。這個神奇的魔術一下子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這根“棒”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有這么大的魔力?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fā),動手探究的欲望被點燃。
當有學生猜到這根“棒”是磁鐵的時候,教師順著學生的思路,給他們提供了一些實驗器材,讓學生探究磁鐵除了能吸小鐵釘外還能吸哪些物體,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最后,教師還給學生留下一個探究性作業(yè):有一個瓶口很小、底部很大的瓶子,瓶子里面臟了,手伸不進去,刷子很難刷到。如果給你一塊海綿、一個鐵釘、一塊磁鐵,你能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決這個問題嗎?這樣以“水中取釘”趣味實驗開始,新的遷移情境結束,探究有始有終,適當進行拓展,有助于學生保持課后繼續(xù)探索科學的熱情。
利用趣味實驗的“理”建立科學觀念
趣味科學實驗不只是有趣、好玩,其中還蘊含著一定的科學道理。科學道理一般是指非常明確的、不是模糊的概念、原理或規(guī)律,它指引著人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尊重科學,要用科學的方法,做到有根有據。教師要充分利用趣味實驗引導學生探究其中的科學道理從而引導學生逐步建立科學觀念。
如在《空氣占據空間》一課中,教師可以把趣味實驗“吹不大的氣球”引入課堂。教學時可以采用對比實驗的方式,讓學生先在空氣中吹一吹氣球,氣球會被吹大。教師讓學生將氣球塞到塑料瓶子里,氣球口反套在瓶口上,再讓學生吹氣球。第二次吹氣球怎么會吹不大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推理:瓶子里有空氣,空氣占據了一定的空間,阻礙氣球變大。有什么辦法來證明呢?學生進一步分析、推理認為:可以把瓶子鉆個洞,這樣瓶子里的空氣會“跑”出來,才可以把氣球吹大。學生根據自己的推想進行實驗操作后,驗證了其中的科學道理。
這時,教師給學生出難題 :怎樣才能證明吹大瓶子里的氣球時,空氣被“逼”了出來?有什么辦法能讓我們看到空氣被“逼”出來呢?有的學生想到可以在瓶身上鉆的洞口接一個吸管,將吸管伸到水里,觀察吹氣球的時候水里是不是有氣泡冒出來;有的學生想到可以在洞口放一些塑料絲帶,吹氣球時看絲帶會不會飄動。學生進行驗證親眼“看到”了吹瓶內的氣球時空氣被“逼”出來。
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學生尊重“空氣占據空間”的事實,尊重實驗驗證的科學方法,始終朝著探究新知的方向不斷努力,努力探尋“如何讓瓶子里的氣球吹大”這樣一個科學問題的方法,努力探尋證明瓶子中阻礙氣球吹大的是“空氣占據空間”的依據。
利用趣味實驗的“問”訓練科學思維
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其重要途徑是讓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科學思維的啟迪,在不斷強化的過程中,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一種能力和品質。對于趣味實驗中內隱的科學思維,教師須注重開發(fā)利用,用“設問”“提問”“追問”訓練學生的科學思維的邏輯性、嚴密性、深刻性,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
如在《神奇的水》一課中,教師可以將“裝滿水的杯子里還能放多少回形針”的趣味實驗引入課堂。教師先讓學生把杯子里注滿水,然后設問:如果現在向杯子里放1枚回形針,杯子里的水會溢出來嗎?以此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當學生根據經驗做出猜想后,教師讓學生進行驗證,培養(yǎng)學生的實證意識。教師接著提問:如果繼續(xù)放回形針,放多少枚后水會溢出來?在不斷地猜測、驗證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更加嚴密。當學生放進100枚回形針,水還沒有溢出時,教師追問:杯子里的水怎么還沒有溢出來?杯子里的水有什么變化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杯口水的形狀,然后啟發(fā)學生聯系杯口水的形狀思考:裝滿水的杯子放了這么多回形針,水沒有溢出來的原因是什么?這時可能有些學生的回答不是那么準確,但是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力和判斷推理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