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電視雖已進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中,但人們對于電視時政新聞的關注度逐漸下降,主要因為傳統(tǒng)的時政新聞報道形式過于嚴肅,內容過于單一,不能夠做到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不能報道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其次是因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手機、電腦也逐漸普及,人們獲取新聞動態(tài)不僅僅是通過電視,還可以通過手機和電腦關注最新新聞,而手機、電腦上的新聞較電視新聞來說種類更多,報道方式更新穎。在信息化迅速發(fā)展的當下,想要提高人們對電視時政新聞的關注度,就必須做到新聞內容生動,引人入勝,貼近基層人民生活,避免傳統(tǒng)時政新聞報道的嚴肅性和內容的單一性。
關鍵詞:電視新聞;時政新聞;民生化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4-0-02
一、引言
所謂民生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tài),以及民眾的基本發(fā)展機會、基本發(fā)展能力和基本權益保護的狀況等。民生新聞就是對最新的有關人民大眾生計來源、生活質量、生存狀態(tài)、生命安全及其相關心態(tài)的事實的報道。民生新聞最核心的就是“以人為本”,基本特性就是民本取向,就是要用“平民視覺”關注民生疾苦。本文對時政新聞存在的問題、網(wǎng)絡發(fā)展對電視時政新聞的沖擊、時政新聞民生化成為必要的發(fā)展趨勢、時政新聞民生化的改革措施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論述。
二、時政新聞存在的問題
(一)報道形式過于單一,缺乏深意
以往的時政新聞報道形式過于單一,很多時政新聞都是事無巨細、堆砌式的報道,一味追求“短、平、快”,大多只是在表象上做文章,無暇進行深入調查和背景分析,讓很多新聞素材的內在價值白白流失,沒有起到指導性作用。主持人在主持時政新聞的時候,經(jīng)常采用的是直播或現(xiàn)場連線這兩種報道方式,僅僅完成了新聞傳播的工作,更多的是“說新聞”,并沒有站在自己和群眾的角度對新聞進行深度評價,不僅報道形式單一,且新聞內容缺乏深意,并不能體現(xiàn)新聞報道的意義所在。
(二)報道內容不能緊密結合基層人民的生活現(xiàn)狀
新聞主要包括時政新聞和民生新聞兩部分,民生新聞在整個新聞中來說,重要性雖然不及時政新聞,但也是新聞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時政新聞來說,廣大人民群眾更加關注民生新聞的部分。有句話叫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時政新聞雖然很重要,但更多的講的是政黨、社會集團在處理國家生活和國際關系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活動,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沒有太大的關系,就導致大部分的人并不關注其內容[1]。
三、網(wǎng)絡發(fā)展對電視時政新聞的沖擊
(一)電腦和手機成為新的媒介
隨著電腦和手機迅速的更新?lián)Q代和網(wǎng)絡信息化的普及,手機和電腦已經(jīng)成為人們獲取新聞、休閑娛樂的主要媒介,其使用率遠遠高于電視,有的家庭可能幾天都不會打開電視,就算打開電視,由于新聞內容過于單一、嚴肅,所以人們更多地選擇觀看綜藝、電視劇、電影等有趣的節(jié)目,較少去關注新聞。新聞播放的時間大多在晚上六點半到八點之間,而觀看新聞節(jié)目的人群更多的是中老年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也日益多元化,更注重自身身體的保養(yǎng)與鍛煉,很多中老年人都會選擇晚飯后在廣場跳廣場舞,進行體育鍛煉來增強自身身體素質,就導致關注電視新聞的人越來越少。
(二)手機上各種新聞軟件的出現(xiàn)
手機在當下人們的生活中有著很高的地位,上到五、六十歲的中老年人,下到三歲小孩,使用手機的頻率都遠大于電視。隨之而來的是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可以看新聞的軟件,這些軟件不僅可以關注新聞,還可以在新聞下方留言寫出自己的看法與觀點,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內容進行觀看,甚至有的軟件推出看新聞領紅包的活動,讓原本就傾向于在手機上看新聞的人們對這些手機軟件更加愛不釋手。網(wǎng)絡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網(wǎng)絡的互動性,而這也恰恰是培養(yǎng)網(wǎng)民政治情感的途徑。傳統(tǒng)的電視新聞難以滿足觀眾的需求,沒有提供與觀眾互動的平臺,不能讓觀眾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且只能通過主持人的播報來關注新聞動態(tài),并不能讓觀眾有選擇的空間。從這些方面來看,電視時政新聞必須做出改革才能與時俱進,不然就會被信息化時代所淘汰。
(三)網(wǎng)絡新聞內容多樣化,文風輕松幽默
網(wǎng)絡新聞內容多樣化,文風輕松幽默,與傳統(tǒng)時政新聞的死板對比鮮明,且網(wǎng)絡新聞的內容與人民生活有關,沒有所謂的假大空。傳統(tǒng)時政新聞嚴肅、正經(jīng)、呆板,某某領導在重大會議中發(fā)表了什么講話是時政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太過于強調領導的官銜與職務,可看性不足,就讓人們提不起興趣[2]。
四、時政新聞民生化成為必要的發(fā)展趨勢
時政新聞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黨和政府在工作開展中的各種方針、策略、解決辦法等,權威程度較高,但這些內容的可觀性、可讀性并不高,這些形式的播報缺乏吸引力。想要時政新聞長久發(fā)展,就要做到“以人為本”,將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多播報人民感興趣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再對時政新聞進行綜合考慮,深度剖析這些方針政策的實施會對人民群眾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從而把受人民群眾所關注的問題在時政新聞中播報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夠把切實滿足群眾需求的時政新聞內容報道給人民,讓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最大化,提高時政新聞的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讓電視時政新聞跟隨時代的發(fā)展趨勢,長遠發(fā)展,體現(xiàn)出時政新聞的意義所在[3]。
五、時政新聞民生化的改革措施
(一)報道形式多元化
傳統(tǒng)時政新聞報道形式單一,基本就是某某提出了什么戰(zhàn)略措施,為提高什么做出了實質性的改變,或者就是某某在什么會議上發(fā)表了什么談話,為政府的什么工作指明了方向等。新聞,首先要做到新,不僅僅是內容新,形式也要新,可以在播報的時候多添加一些現(xiàn)場采訪,或者在播報什么災情的時候多添加一些圖片,多采訪一些當事人,以轉述的方式播報,而不是一味地“說新聞”,通過這些方式讓觀眾達到共情的效果。
(二)以人為本,內容貼合人民群眾
以人為本,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指以人的主體存在、需求滿足和發(fā)展為中心,以人本身為目的的思想或觀念。在傳統(tǒng)時政新聞受到?jīng)_擊的當下,唯有以人為本,為人民服務,播報人們所喜聞樂見的內容,切實貼合人民生活,才能更好地發(fā)展[4]。
(三)改變文風,吸引關注
傳統(tǒng)時政新聞文風嚴肅、正經(jīng)、呆板,且有很高的權威性,知識水平低的人,聽不懂,不理解,也提不起興趣,要想提高電視時政新聞關注度,就要盡可能少說過于官方的話,表達方式要親和,接地氣,輕松幽默,才能被觀眾所接受[5]。
六、結語
總而言之,在這個信息化的社會,手機新聞軟件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的影響了傳統(tǒng)電視時政新聞的發(fā)展,傳統(tǒng)電視時政新聞也遇到更大的競爭,要想電視時政新聞穩(wěn)步發(fā)展,民生化就成為一種趨勢。新聞工作者要立足于人民,致力于尋找與播報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提高人們對新聞的關注度,通過“以人為本”,將人民群眾放在第一位的方式方法,讓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最大化,提高時政新聞的影響力,推進電視新聞行業(yè)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丁誓泳.論電視時政新聞的民生化[J].電視指南,2018(12):57.
[2]陳坤.電視時政新聞的民生化[J].西部廣播電視,2018(15):41-42.
[3]段永光.電視時政新聞改革的“民生”趨勢解析[J].新聞研究導刊, 2015,6(24):138.
[4]張健.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初探[J].電視指南,2017(06):62.
[5]萬瑞鵬.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表達策略分析[J].中國報業(yè),2019 (06):77-78.
作者簡介:張瑤,女,漢族,河北任丘人,初級編輯。研究方向:時政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