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求真是受到各種各樣的因素影響的。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新聞求真過程中容易出現一些路障,如:網絡暴力、虛假新聞,這些成為阻擋新聞求真的障礙。分析其路障和解決措施為以后互聯網語境下新聞求真的實際應用提供一定的思路和解決辦法。
關鍵詞:網絡暴力;虛假新聞;新聞求真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 (2020) 14-00-02
互聯網時代下,每個人都可以把自己所看到的新聞發(fā)布到網絡平臺上,甚至一些新聞都可能會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討論。但是,互聯網平臺一些新聞的真實性是有待考證的??墒蔷W民們不會去判斷新聞事件是否真實,他們只顧著抒發(fā)自己的言論,而這些言論就可能引發(fā)網絡暴力。所以,網絡暴力是互聯網發(fā)展的畸形產物,它是網絡輿論失范、無序的表現。因此在互聯網語境下的新聞求真過程中,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才能減少網絡暴力和虛假新聞的出現。
一、網絡暴力與虛假新聞
(一)網絡暴力
網絡暴力的顯著的特征就是以道德的名義,侮辱、誹謗他人,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并且隨意泄露他人隱私,即我們常說的“人肉搜索”?!叭巳馑阉鳌钡倪@種行為,有種“掘地三尺”也要把當事人找出來的做法??此剖且缘赖碌拿x做好事,但其實這種做法在法律層面來講,已經嚴重侵犯他人名譽權、隱私權。
1.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
(1) 網絡的匿名性。增加網絡暴力出現的概率。“在匿名狀態(tài)下,網民的需求與其在物理世界的需求會發(fā)生一些偏離,或者說,他們會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無法滿足的需求”[1]。在虛擬空間里,不需要實名注冊,隨意編造個人信息,發(fā)布不真實的消息后也可以不用為此負責任。鍵盤后的人,動動手指就可以隨意給他人的生活造成巨大的傷害。這種社會約束力較弱的環(huán)境下,網友們更容易達到自我放松的狀態(tài),失去社會責任感。而網絡的這種匿名性,也增加了追究法律責任時的難度。
(2) 網絡群體的年輕化。根據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我國網民年齡結構中,截至2019年6月,10~39歲網民群體占網民整體的65.1%,其中20~29歲網民群體占比最高,達24.6%[2]。年輕群體的心理機制不成熟,自我的控制能力較低,容易產生從眾心理。這主要表現在“意見領袖”的作用上?!盎钴S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觀點或建議并對他人施加個人影響的人物,稱為‘意見領袖”[3]。互聯網平臺上最活躍的分子,通常會給網絡平臺上的其他人提供信息,并對他人施加自己意志的思想觀念,在他人看來,這些意見是有說服力的,加上年輕群體的不成熟心理,很容易受到“意見領袖”的影響。
(3) 網民的“道德”心理作祟。網民喜歡在網絡上充當“憤青”,因為在他們看來,只要是做了違背道德的事情,就應該受到人們譴責的。拿著道德當擋箭牌的人,其實內心是極度渴望他的伸張正義能得到大家的支持肯定,這種“梁山好漢”似的俠義其實是道德的歧途。因為最開始散播謠言的人,很可能是出于對被散播者的嫉妒、怨恨,而受害者如果確實是沒有錯誤,這樣的散播若得到其他人俠義似的回應,那么就會對受害者造成精神和生活上的極度困擾,甚至發(fā)生自殺的事件,這種虛擬網絡的暴力就會演變成現實生活中的暴力。
2.網絡暴力的現狀及危害
不管是“虐貓” “虐狗”事件還是“繼母虐待孩子”事件,所有這些事件被爆出后,網友們都是一邊對施虐者謾罵、攻擊,一邊在未經當事人同意的情況下,將當事人的個人信息等隱私公布于網絡中。因此,謾罵、語言攻擊和“人肉搜索”成為網絡暴力最顯著的特征。
網絡暴力的出現是網絡輿論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的體現,演變成社會的暴力后,從法律監(jiān)督來講,就侵犯了他人的權利。以暴制暴的作為如果任由發(fā)展,勢必對積極健康的社會風氣的形成造成阻礙,甚至影響青少年正確價值觀的導向,所以網絡暴力行為必然是要受到道德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
(二)虛假新聞
互聯網語境下媒體人只顧追求新聞的速度,卻忽略了質量。為了吸引網友眼球,不顧道德底線,隨意捏造花邊新聞的現象,可以說是見怪不怪。最明顯的當屬娛樂新聞。一些網站為了點擊量捏造明星之間的緋聞,目的就是引起粉絲雙方的“口水戰(zhàn)”。明星本人成為無辜受害者,卻深陷“口水戰(zhàn)”漩渦。雖然大眾有話語權,可以自由發(fā)布消息,發(fā)布評論,但不等于可以隨意捏造,權利是以義務為前提的,散布虛假信息,惡意中傷他人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因此媒體在傳播過程中,要端正權利和義務的天平,正確使用話語權。
虛假新聞還有一個表現就是“標題黨”。新聞標題應該反映新聞真實,“這就是要求新聞標題必須揭示和符合新聞真實”[4]。但為了滿足部分網民的低級趣味,有網站經常隨意發(fā)布標題嚴重夸張的帖子,或者采用新聞標題和內容沒有多大關系的標題。這種“標題黨”的做法會使媒體喪失公信力。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就曾因低俗標題對部分報紙和網站做出過處罰,雖然敲響了“警鐘”,但這類新聞標題依然橫行。
二、互聯網語境下的新聞求真:個人、媒介、政府的維度
在互聯網語境下,新聞求真的過程中,網絡暴力與虛假新聞并不是一定會出現的,是可以完全避免的,這就更讓我們思考如何減少此類事件的發(fā)生。
(一)個人維度:提高素養(yǎng)
首先,個人對待新聞要保持理性的思維和冷靜的態(tài)度。在面對互聯網時代大量的新聞時,個人不要被新聞標題或者新聞內容所挾持,成為其散播虛假信息的工具。作為主動的信息消費者的網民也是一種把關者,要提高個人的媒介素養(yǎng)。在面對信息想要沖動的去評論去轉發(fā)的時候,應該慎重思考,少一些人云亦云,多在心里問問“為什么”。不要讓理性和道德之間界限模糊,更不要急著去敲打鍵盤來抒發(fā)憤懣之氣。
(二)傳統(tǒng)媒體維度:把關過濾
互聯網語境下,在對新聞事件的報道上,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相比競爭力似乎變得弱了。那種“我發(fā)布了什么新聞就是什么新聞”的時代已經過去。這就更加要求傳統(tǒng)媒體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要學會自我質疑,要更加積極的融合新媒體,擔任好“過濾器”的角色。傳統(tǒng)媒體在發(fā)展過程中,本身就擁有了自己的知名度,同時具有新媒體不具備的權威性,所以在新聞事件發(fā)生后重要的盡可能挖掘新聞背后的真實,深度的調查才是傳統(tǒng)媒體更具優(yōu)勢的表現,這是對大眾負責的體現,同樣也會贏得大眾的信任。
(三)新媒體維度:自我凈化
在對待新聞事件中,新媒體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恪守新聞真實的底線。對新聞的報道,要做到客觀、真實,用事實說話,不要帶有強烈的支持或者批評的色彩,帶有個人意識形態(tài)的新聞,很容易影響公眾的評判,其次就是要自我凈化新聞。把全面的、準確的信息提供給公眾。片面化、模糊化的信息形成的輿論是容易崩塌的,公眾的輿論一旦崩塌很容易造成更大范圍影響,甚至引發(fā)沖突暴力,所以媒體要提高新聞的質量,提升新媒體的公信力。
同樣,作為媒體人,要有媒體人的職業(yè)道德。職業(yè)道德是行業(yè)的道德,媒體人要保證自己的行為符合職業(yè)道德的規(guī)范?;ヂ摼W環(huán)境再怎么惡劣,說到底也是媒體人在發(fā)布新聞,媒體始終是個工具,但這個工具能發(fā)揮作用的潛力是巨大的。媒體人若不顧職業(yè)德性,一味追求點擊量和利益,那么媒體負面的作用就會暴露無遺,不僅對公眾的判斷形成阻礙,同時也會誤導公眾的輿論導向,在當公眾知道真相后,就會對媒體進行抵抗與攻擊,媒體就會喪失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
(四)政府維度:合理監(jiān)管
國家在對互聯網的監(jiān)管中,同樣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毒W絡安全法》在2017年6月1日起已經開始施行。其中第四章在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的基礎上用較大的篇幅專章規(guī)定了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法律制度,明確加強對個人信息保護。[5]。法律一方面是規(guī)避個人觸犯法律的界限,另一方面也是保護個人的屏障?!毒W絡安全法》的實施,有利于凈化網絡環(huán)境,規(guī)范互聯網的良好傳播秩序。
三、結語
當新聞和網絡相遇,卻頻繁地制造出暴力事件。公眾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新聞?或者說媒體能提供給公眾什么樣的新聞?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媒體對新聞報道的底線是新聞真實性,公眾需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真實的新聞,所以媒體在對新聞報道上需要改進,個人在對新聞的評論上也需要改進,共同的改進是推動進步的前提,只有在錯誤中反思自己,不斷改進,才能不斷地推動中國網絡環(huán)境文明健康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3.
[2]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DB/OL].[2019-08-30].
http://www.cac.gov.cn/2019-08/30/c_1124938750.htm
[3]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02.
[4]張子讓.新聞編輯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159.
[5] 《網絡安全法》2017年6月1日實施 加強個人信息保護[DB/OL].http://bbs1.people.com.cn/post/129/1/2/159546285.html,2016-11-14.
作者簡介:王淑賢,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