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
(中國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塔河油田碳酸鹽巖油藏的儲集空間以裂縫、溶洞為主[1]。隨著油田的開發(fā),注水替油井逐年增加,失效井越來越多,注水替油效果逐年變差,針對注水替油失效難題,提出了注氣作為接替技術[2,3,4]。但在實施注氣工藝施工過程中,常會因氣體返吐,在生產和燜井過程中出現(xiàn)A、B環(huán)空壓力異常升高的現(xiàn)象,最高壓力達到20MPa以上,現(xiàn)場必須及時組織采取停抽、關手動防噴器、自噴泄壓或壓井等措施。因抽油機井的井口盤根動密封承壓僅有4MPa,以上情況一旦發(fā)生異常與組織處置不及時,將造成嚴重后果,造成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因此,需要對起壓的具體原因進行分析,積極采取措施,確保井控安全無事故以及油田的高質量高效益開發(fā)。
工區(qū)內共有氣體返吐井60口,主要分布在塔河7區(qū)、10區(qū)及12區(qū),占比達53.9%;其中,完注后起壓的有52井次,占絕大多數(shù),其余8井次為注入困難。統(tǒng)計完井方式對油井注氣返吐的影響:常規(guī)完井返吐占比44%,酸壓完井返吐占比55%。
圖1 碳酸鹽巖油藏注氣井異常起壓情況統(tǒng)計
工區(qū)內共有二套或表套起壓井18口,主要集中在B環(huán)空,且多為注氣過程中起壓。最高起壓幅度22MPa,最低起壓幅度0.4MPa,平均起壓幅度3.1MPa,平均注氣3輪次,注氣量185萬方。
表1 碳酸鹽巖油藏注氣井二套起壓情況統(tǒng)計
該類油井共22口(占比37%),由于儲集體相對定容,加之注氣輪次增加,油氣未發(fā)生充分置換,大量氮氣堆積在近井地帶,導致易發(fā)生返吐。典型井如LH3井,分別于2015年、2016年及2017年注氣共三輪,注入量分別為50萬方、150萬方、200萬方,最后輪次開井后期吐氣嚴重。
該類油井共12口(占比20%),共同特征為井周閣樓體規(guī)模較小,儲集體發(fā)育程度較低,存氣率較低,泄壓易吐氣。典型井如LH4井,該井鉆井過程中未遇放空漏失,酸壓完井期間最高泵壓89.3MPa,累產低于周圍鄰井。注水7輪,通過注水指示曲線顯示,具有定容特征,注氣僅50萬方后吐氣。
圖2 閣樓油少類地質模型
因進山淺、頂部裂縫發(fā)育導致易發(fā)生氣竄油井10口(占比17%),該類井主要處于殘丘高點,儲集體類型多為裂縫發(fā)育型儲集體;主要表現(xiàn)形式為注氣中,油壓、套壓異常升高,注入困難;停注后,壓力下降緩慢,開始注氣后,壓力上漲迅速。典型井如LH5井,該井進山較淺,且頂部儲集體以泥質充填的裂縫為主,注氣50萬方后即發(fā)生返吐停注。
圖3 裂縫發(fā)育類地質模型
此類井共有8口(占比13%),多為井筒-井周-儲集體溝通存在問題,典型井如LH6井,該井井周閣樓發(fā)育,儲集體為大裂縫+溶洞型為主,鉆進無放空漏失,酸壓效果較好。第七輪次注氣即壓力高,壓井壓力不降,提前結束注氣。分析原因為井筒與儲集體之間溝通存在堵塞,該井出稠油,井內管柱有腐蝕、結垢現(xiàn)象。
(1)優(yōu)化選井,儲集體不發(fā)育,尤其是無明顯閣樓油的油井不選;設計頂替水量足夠,防止井周氣體聚集;注氣前測試吸水指數(shù)。
(2)若每輪次開井初期均返吐,慎重開展多輪次注氣。
(3)加強產氣量,增加油井的含氮監(jiān)測。
(4)返吐套壓高壓井,若周圍無受效井,建議及時反循環(huán)放出氣體,降低井控風險壓力。
(5)建立多輪次注氣井返吐預警技術。
塔河油田目前共有二套(或表套)起壓井18口,通過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固井質量差有9口(占比50%),套管頭密封失效有2口(占比11%),套管頭密封或固井質量差原因不明確的有7口(占比39%),主要原因為固井質量差,同時生產套管為非氣密扣,加之注氣過程中的氧腐蝕影響,易發(fā)生氣竄起壓。典型井有LH7井,該井注氣共6輪次,測井顯示油層套管125-650m、表套固井質量100-300m固井質量均較差,注氣過程中表套起壓至1.5MPa。
圖4 LH7井生產及表層套管固井質量圖
(1)施工前套管頭按照標準,充分試壓。
(2)固井質量不合格,按照標準,必須采用帶封隔器的注氣管柱。
(3)井身結構復雜,可疑泄漏點多的油井,建議采用帶封隔器的注氣管柱。
(4)注氣施工過程中,保障伴注水供應,避免壓力波動造成套管受力變化大失封。
(5)對于異常起壓的油井,及時循環(huán)降低套壓壓力,防止套管承受長時間壓力載荷。
(1)氣體返吐情況與儲集體發(fā)育程度、發(fā)育類型以及閣樓油規(guī)模均有較大關系,井筒-地層問題則直接導致注入過程困難。
(2)注氣選井一定要進行優(yōu)化,在地質方面要充分論證,設計頂替水量足夠,注氣前測試吸水指數(shù)。
(3)注氣前需嚴格執(zhí)行試壓標準,對于固井質量差的油井,需設計帶封隔器的注氣管柱,最大程度保證管柱安全。
(4)對易發(fā)生返吐的注氣單井,可考慮完注后,注入一定量凍膠封堵返吐通道,提高油氣置換效率。
◆參考文獻
[1] 郭秀東,趙海洋,胡國亮,等. 縫洞型油藏超深井注氮氣提高采收率技術[J].石油鉆采工藝,2013,35(6):98-101.
[2] 湯妍冰,黃江濤. 以TK404井為例淺析注氣提高采收率在塔河4區(qū)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3,(14):311-312.
[3] 榮元帥,李新華,劉學利,等. 塔河油田碳酸鹽巖縫洞型油藏多井縫洞單元注水開發(fā)模式[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13,20(2):58-61.
[4] 惠健,劉學利,汪洋,等. 塔河油田縫洞型油藏注氣替油機理研究[J].鉆采工藝,2013,36(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