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政
對散文詩的思考由來已久,在眾說紛紜中,我以為,散文詩既不是靠近散文,也不是靠近詩,更不是散文和詩之間一種模棱兩可的過渡文體。而百度中的“散文詩”所謂融合了詩的表現(xiàn)性和散文的描寫性,則完全不能自圓其說。因為表現(xiàn)性和描寫性根本就不是詩和散文最顯著和獨立的特征。散文詩和小說、散文、詩歌、戲劇一樣,是一種獨立的文本樣式,具有其獨立的美學原則。一種文本之所以能夠獨立,是因為它的表現(xiàn)形式和美學形態(tài)具有排他性。既不能寫得像散文又不能寫得像詩歌。它甚至可以有情節(jié)和人物,它的內容構成,可以大到短篇小說的容量,也可以小到一個點滴思想的發(fā)散??梢杂兴枷氲霓D寰,也可以有情節(jié)的鋪排和某一個靈光的閃現(xiàn)。我們通常所指的散文詩,國外以泰戈爾、惠特曼,國內則是以許淇、王爾碑、耿林莽、柯藍、李耕等為主要參考文本,但散文詩發(fā)展到今天,越過上述文本的界線顯然已成必然趨勢。
近些年,寫隨筆和散文詩的人越來越多,它們的優(yōu)勢在于文本本身的親民性。似乎只要有點文字基礎的人,都可以寫。像寫日記和心得那樣。它的隨意性,它的灑脫,它的松弛,它結構的自由化,它題材的開放性,它思想和情感的交匯度,等等,都印證了散文詩是一種可以自由把握、自由創(chuàng)造的“新文學樣式”。多年以來,我主要以詩歌創(chuàng)作為主,間或寫幾章散文詩。我的散文詩幾乎都來自于一些未完成的詩歌篇章。覺得用詩的方式已經進行不下去了,詩的殼裝不下了,我就會選擇用散文詩的方式繼續(xù)第二次創(chuàng)作。這恐怕就是散文詩中“詩”元素的源頭。至于散文詩中“散文”的元素則絕對不是脫胎于散文,它的重心在“散”,這個“散”不是散文所說的“形散”,而是從內容到形式的自由更迭,其過程充滿了靈動的活力。
相對于其他文體,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支撐都要滯后很多。究其原因,一是傳統(tǒng)的概念論證有誤。二是創(chuàng)作隊伍的相對邊緣化。三是缺乏系統(tǒng)的散文詩理論支撐。四是在中國傳統(tǒng)的文學界域中,缺乏對散文詩的有效發(fā)掘和有機認證。我認為,傳統(tǒng)經典文獻中有很多篇章都可以作為優(yōu)秀的散文詩的范本,比如蘇東坡的《念奴嬌》和《水調歌頭》,岳飛的《滿江紅》,李清照的《聲聲慢》,柳永的《雨霖鈴》,姜夔的《揚州慢》和《暗香》等等,除卻了詞的束縛,它們篇篇皆有散文詩的韻味。如果我們當下的散文詩創(chuàng)作,能夠廣泛吸收這些歷史名篇的滋養(yǎng),再結合當下的語境和時代需要,散文詩同樣也是可以名滿天下的。
無論是散文詩這種文體的始作俑者法國的波特萊爾,還是中國的《辭?!方庹f,以及當代一些散文詩評家,說到散文詩的核心都集中在了一個“小”字上,認為散文詩只是一種“小感觸”“小情緒”“小宇宙”的爆發(fā),篇幅小,結構小,思想容量小,因小而精致,因小而得當。其實,這種認識是膚淺的、捉襟見肘的。散文詩同樣可以洋洋灑灑萬言。同樣可以講故事,充滿細節(jié)的魅力。同樣可以有人物、有大的思想,有哲學。同樣可以寫大題材,抒發(fā)大情懷。關鍵是如何寫的問題。也就是說,內容上的要求和限制遠遠低于形式的要求和限制。這其實也是所有文體都共通的一個道理。
我不認為散文詩的寫作是一種邊緣化的創(chuàng)作行為,也絕非一些詩人的創(chuàng)作補充。之所以很多散文詩大家最終都沒能依靠散文詩在文壇揚名立萬,并不是散文詩這種文體本身的局限性,而是作品出了問題。歷數(shù)當代一些散文詩人,我們能夠像高爾基的《海燕》那樣讓人記憶深刻又能重復背誦的篇章少之又少。我讀中學那個時代,幾乎人手一冊硬面抄,里面除了記錄少男少女的隱秘心事,就是抄滿了泰戈爾的名篇。泰戈爾的名篇也幾乎開啟了我這代人關于散文詩最初的啟蒙。大學時讀魯迅的《野草》,對散文詩的認識又更上層樓,覺得散文詩還可以寫得如此的飽滿和尖銳。我接觸的當代第一個散文詩作家是雞西《雪花》雜志的主編于耀生,第二個是江西《星火》雜志的李耕。而今二人都已經不在人世。他們對散文詩的開拓和開墾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再后來,身邊寫散文詩的越來越多,他們大體都遵循著散文詩的傳統(tǒng)創(chuàng)作方法。如此,又有幾人能夠超越或者達到泰戈爾和魯迅的高度呢?
當代散文詩同樣也在不斷地變新求異,最大的變化就是篇幅拉長了。有了足夠的篇幅,不一定就能有與之匹配的思想。要讓思想的火花持續(xù)地閃耀和迸發(fā),這需要創(chuàng)作者有足夠的人生體驗和思想境界。當代的大多數(shù)散文詩人都在寫景和寫情上下大功夫,而忽視了人心和人性的挖掘,充滿了小哲理的感悟,欠缺了大思想的震撼。情緒也在緩慢釋放中消解了散文詩的魅力。
散文詩創(chuàng)作最擔心的就是“因小失大”,許多深刻的人生道理和哲學思想其實就埋藏在某個細節(jié)里。我們要善于捕捉這些閃光的思想,要有閃電般的穿透力。其次,散文詩的隨筆化,也是近些年散文詩的一個不正常的走向。可以把隨筆寫成散文詩,但絕不能把散文詩寫成隨筆。散文詩不能失了詩的意蘊,而顯得過于散漫無羈。神性的語言邏輯和幻覺般的意境生成是散文詩應該擁有的美學力量。第三,對于散文詩自由度的把握,也是當下散文詩創(chuàng)作值得關注的問題。自由永遠是相對的,沒有制約的自由就是放縱的自由。當下許多散文詩作品越來越呈現(xiàn)出放縱的自由化傾向,不加節(jié)制的表現(xiàn)手法實際上是對散文詩文體的傷害。寫得好詩歌的人不一定就玩得轉散文詩,因為兩個獨立的文體間還潛藏著巨大的表現(xiàn)差異。詩歌中詞與詞、句子與句子、段落與段落間的距離感要遠遠大于散文詩,散文詩的邏輯性敘述要強于詩歌。散文詩更自由和灑脫,詩歌則相對更純粹和準確。散文詩偏理性,詩歌偏感性。散文詩有“意”,詩歌有“境”,二者相互映照,落落生輝。
我在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一直都走得小心翼翼,這源于我對散文詩這種文體的尊重。它在從小眾走向大眾的自主化進程中,曾經面臨很多的詰難。許多詩人內心里是輕視或者藐視這種文體的,認為其不陰不陽,僅茍且于散文和詩之間。直到這種文體越來越被人民大眾廣泛接受,更多的寫作者又參與其中,近些年,它才終于“嶄露頭角”。散文詩之所以有這樣的面貌,也同時得益于人們對其美學思想和原則的認同。而我固執(zhí)地認為,散文詩與散文之間沒有任何的穿透性。散文詩此“散文”與獨立文體的彼散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散文詩的“散文”只是相對于詩歌的一種文本界定和美域劃分,比詩更“散”一點而已。
但散文詩的發(fā)展依然不敢樂觀,這至少從官辦刊物上就可以看出端倪。目前官辦刊物開辟散文詩專欄的不會超過10家。而散文詩自身的發(fā)展又沒有一個明確的方向,更沒有在散文詩創(chuàng)作上能夠真正扛起大旗的人。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雖然表面上,散文詩的創(chuàng)作繁花似錦,但其實質是尚未形成一種獨立文體的價值觀、審美觀。因此,散文詩在當下的發(fā)展也受到了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主觀上,各種妖嬈的表現(xiàn)形式,斑斕透徹的內在肌理,完整的結構性,似乎既可雕梁畫棟,又可含苞待放。而客觀上,依然弱小的藝術形式,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成長為像小說和詩歌一樣的巨人。再者,從泰戈爾、惠特曼、魯迅到當下,散文詩并沒像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詩歌的興盛那樣,經歷刻骨銘心的時代變遷和藝術革命,因此缺乏這方面的風云人物和一場關涉散文詩命運的風云際會?;旧鲜秋L輕云淡地走到了今天,那些一直堅持散文詩創(chuàng)作的詩人們也并沒有擔起散文詩變革的重任,近些年,才在表現(xiàn)形式和題材上有所突破。
拘泥于小,就會被大淹沒。著眼于大,就會小中見大,平中見奇。所以,散文詩絕不能固步自封地認為自己就是小而精的文體。不應首先被篇幅所局限,不應在散文和詩間找位置,不應在眾多成熟的文體中刷存在感,它的獨立性和包容性甚至比其他文體更有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