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婉瑩,左 琰 Gong Wanying & Zuo Yan
(1.井岡山大學藝術學院,江西吉安 343000;2.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guī)劃學院,上海 200092)
“創(chuàng)造未來新建筑”[1]是包豪斯宣言中提出的一大目標。在第一任校長格羅皮烏斯看來,建筑“是時代精神和物質的縮影”,能夠“改變?nèi)藗兊纳罘绞健盵2]。對于生活和家庭,女性是最有發(fā)言權的。然而在所有關于現(xiàn)代設計的研究當中,包豪斯女性為現(xiàn)代設計所做出的貢獻遠未得到社會的重視,她們敏銳的觀察角度、天然的審美能力以及對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包豪斯“她設計”支撐起包豪斯對住宅設計領域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
包豪斯學校自1919-1933年的14余年中,共有462名女生曾就讀于包豪斯[3],另有一些女性作為男教師的妻子陪伴于包豪斯“社區(qū)”內(nèi)。進入包豪斯學習的女生中,有些人將這樣的學習理解為做一切男性能做的事那樣的時髦行為,還有一些人則在思想上不能完全接受機器生產(chǎn)模式,但總體來說,有意識反對傳統(tǒng)制度、欲在美術和應用藝術方面尋求才能的現(xiàn)代女生占據(jù)了包豪斯女性的大部分。
1919年魏瑪憲法宣布男女擁有同樣的公民權利和義務,這意味學校不能像戰(zhàn)前那樣拒絕女性入學。直至二戰(zhàn)期間,女性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各個設計領域[4]。安妮g 艾爾伯斯(Anni Albers)、伊莎g 比奈特(Ise Bienert: 安妮的包豪斯同學,德累斯頓的包豪斯大師作品收藏家伊達g 比奈特(Ida Bienert)的女兒)、瑪麗亞g 拉什(Maria Rasch)這些追求現(xiàn)代生活和藝術且家境殷實的女生迫切想要從“女性作為家庭主婦”的傳統(tǒng)思想桎梏中擺脫出來。許多女生進校前已有一定美術或應用藝術基礎,并且不少曾工作過,因此家境不夠富裕的女生也基本能負擔深造學習的費用。
在包豪斯招生的頭兩年,原計劃招收50名女性和100名男性[5],但實際招收的男女人數(shù)基本一致。格羅皮烏斯宣稱對男女一視同仁,事實上在1920年,格羅皮烏斯嘗試將初級課程中女性學生人數(shù)的比例降至三分之一[6],他建議“篩選從一開始就要更加嚴格,尤其對于人數(shù)已過多的女生應嚴格審核”。
女性社會地位和影響力與女性在教育體系中是否被平等對待存在直接關系。鮑姆霍夫(Anja Baumhoff)的《包豪斯的性別世界》中曾詳細指出,包豪斯內(nèi)部規(guī)則極大限制了女性學生獲得晉升和培訓的機會,大師理事會曾有議程——使女生遠離最富聲望的工坊,以避免因違背傳統(tǒng)而遭受敵對勢力的攻擊。在晉升方面,京塔g 斯圖爾茨(Gunta St?lzl)在1925年德紹包豪斯廢除原有的雙師教學體系之后被提拔為唯一的一位女性青年大師?,旣惏材萭 布蘭德(Marianne Brandt)、安妮、奧蒂g 伯格爾(Otti Berger)這3位女生分別被委任金屬和紡織工坊管理職位,而莉莉g 賴希則被任命教師并擔任室內(nèi)設計系主任。
包豪斯女性對于自我的質疑以及對家庭的責任感或多或少阻礙了她們影響力的進一步擴展。大多女性像斯圖爾茨一樣始終想要平衡工作和家庭。露西亞g 莫霍利攝影作品及藝術理論著作被發(fā)表的時候或匿名或冠以丈夫莫霍利g 納吉(Moholy-Nagy)之名,這是那個時代女性通常的選擇,或者說是“自我保護”,以避免社會對其的否定。
從社會、校招、學習、晉升及自我抉擇來看,包豪斯女性要想打破根深蒂固的由性別形成的勞動分工意識是如此困難重重。盡管如此,包豪斯歷史中,共有181名女生度過3個或更多學期,不僅完成了必修的包豪斯預備課程,也塑造了包豪斯女生的積極形象,其中38人獲得了畢業(yè)文憑。
包豪斯女教師和大師女伴在包豪斯寥寥數(shù)位,但她們也是包豪斯的堅強后盾。斯圖爾茨、海倫娜g 波爾納(Helene B?rner)、莉莉g 萊希(Lily Reich)在包豪斯紡織教學和室內(nèi)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可或缺。原屬魏瑪工藝美術學校的海倫娜為包豪斯提供了大量的織機設備,也是最初提供紡織工藝技術的技術師傅,教授繡花、針織等技術。1919-1931年,斯圖爾茨在包豪斯學習和工作。學生時期,她就與布勞耶多次合作,為他的椅子設計織物,1921年的“非洲椅”是兩人合作的最具代表的作品。斯圖爾茨為將工坊從魏瑪搬至德紹做了巨大努力,1925年,她才被任命青年大師,并委任為紡織工坊負責人。她更換設備,并設計和實施了編織工坊的專業(yè)技術訓練課程,使設計和技術無縫對接,推動設計方案用于機械化生產(chǎn)。斯圖爾茨于1931年辭職之后創(chuàng)立了室內(nèi)織物及地毯的設計、生產(chǎn)一體化公司,1932年成為瑞士制造聯(lián)盟成員并參與展覽。
■圖2 重新調整后的床頭燈和臺燈.1929
■圖1 布蘭德設計的球形燈.攝影:露西亞g 莫霍利
■圖3 在德紹大師住宅陽臺上的咖啡時光.1928
■圖4 建筑師韋拉·邁爾(Wera Meyer)在德紹細木工工坊.1930
■圖5 索末菲住宅貼花窗簾.1920/1921
■圖6“號角屋”廚房
■圖8 兒童造船積木玩具
■圖7“號角屋”兒童房設計.1923
斯圖爾茨離開包豪斯后,莉莉·萊希的加入給紡織工坊帶來新鮮血液。莉莉是同時代女性設計師中的佼佼者。莉莉以女性的智慧與視角研究紡織品對空間的影響,且讓布匹像壁紙一樣工業(yè)化生產(chǎn)。莉莉不僅是包豪斯的教師,更是密斯在生活和工作中值得信任的女伴。從1925年起他們倆共同參與展覽,共同設計住宅、鋼管家具及內(nèi)飾,如威森霍夫住宅區(qū)、圖根哈特住宅、西班牙巴塞羅那博覽會德國館(包括巴塞羅那椅)、菲利普·約翰遜的美國公寓等具有革新性的項目。在約翰遜的公寓設計中,她將巴塞羅那椅置于公寓,還利用絲綢簾和中國的地席作為內(nèi)飾,展現(xiàn)出簡潔的整體風格。對于密斯將巴塞羅那椅等設計完全署名于自己名下的做法,莉莉似乎沒有過多的言語,但對于現(xiàn)代主義設計而言,莉莉的表現(xiàn)并不遜色于密斯。
在納吉的學術生涯中,絕不能忽略他兩位夫人的貢獻[7],露西亞·舒爾茨(Lucia Schulz)是陪伴他度過整個包豪斯時光的首任夫人。露西亞作為納吉的妻子非常支持納吉的工作,她在攝影和藝術理論著作方面與納吉合作,為刊物和書籍拍攝包豪斯和產(chǎn)品的照片,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影像檔案,使得后人更明晰地了解包豪斯的設計作品及內(nèi)在蘊含的設計精神(圖1)。
自魏瑪包豪斯起,金屬工坊因市場需要從對銀器的研究逐漸轉向廉價金屬,為大眾設計生活用品。布蘭德是金屬工坊最具代表的學生之一,她的作品既美觀又有革新性,具有高度幾何化及批量生產(chǎn)特征,為包豪斯帶來了十分可觀的經(jīng)濟收益。1927年布蘭德設計的吊燈(圖1)是學校與燈具制造商施文澤與格拉夫公司(Schwintzer、Gr?ff)簽訂的第一份合同的產(chǎn)品。1928年,布蘭德與萊比錫康德姆(Kandem)燈具公司初步建立聯(lián)系,康德姆公司與包豪斯密切合作,尤其與布蘭德進行合作,代表作是布蘭德和男生布雷登迪克共同為康德姆設計的鋁制床頭燈和臺燈(圖2),其燈頭能夠調節(jié)光線集中照射區(qū),這些不同色彩的燈具被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德紹包豪斯大師住宅中引人注目的金屬單品便是布蘭德的設計作品——茶壺以及流線型的照明器材。這些簡約的造型至今影響著金屬裝飾品設計界。布蘭德1929年曾在格羅皮烏斯的建筑事務所工作,承擔卡爾斯魯厄的達默斯托克住宅區(qū)室內(nèi)及家具設計的工作,自1930年先后致力于金屬制品和自由藝術家的工作,1949-1954年在德累斯頓國家應用藝術學院、柏林魏森塞藝術學院、柏林工業(yè)設計學院擔任教師;1953-1954年于北京及上海指導“德國應用藝術”展。
壁畫工坊中的壁紙是包豪斯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之一,除設計師之外,還歸功于壁紙生產(chǎn)商埃米爾g 拉什在包豪斯讀書的女兒瑪麗亞促成拉什與包豪斯合作。壁畫工坊女性代表瑪格麗特g 萊特麗茲(Margaret Leiteritz)不僅參與了德紹多登住宅區(qū)的開發(fā)設計,還是壁紙設計競賽中的優(yōu)勝者,后作為包豪斯的代表在拉什廠監(jiān)督生產(chǎn)和顏色選擇。
一些“有天賦”的女生進入包豪斯建筑系學習,不僅在校期間參與項目,在后來的工作中也做出不少成績。洛特·比斯(Lotte Beese)是建筑系的第一個女生,在后來的人生中一直作為建筑師、城市規(guī)劃師,1946-1968年在鹿特丹市規(guī)劃局工作,1969年成為荷蘭奧蘭治g 拿騷騎士。此外還有洛特g 格森(Lotte Gerson),在柏林的幾個建筑事務所工作,在50年代受雇于德國建筑與土木工程部。
木工、紡織等工坊也有許多女生后來成為建筑師及室內(nèi)設計師,如細木工工坊女學生凱特g 柏斯(Katt Both)和韋拉g 瓦爾德克(Wera Waldeck)成為了杰出的建筑師,阿爾瑪·布舍爾(Alma Buscher)是杰出的兒童家具設計師,其作品表現(xiàn)出其研究的細致和深入,十分人性化;紡織工坊弗里德里克g 迪克爾(Friederike Dicker)、米拉g 萊德爾(Mila Lederer)、露絲g 霍洛斯(Ruth Hollos)、瑪麗g 海琳g 海曼(Marie Helene Heimann)等女生既是紡織品設計師,又是室內(nèi)設計師。
在工坊的選擇方面,織布機上的工作被認為是“婦女的工作領域”。1920年成立的紡織工坊由“女子班”而來,斯圖爾茨曾于1931年《包豪斯》雜志發(fā)表言論:“紡織工坊成為女性的聚集地,是女生自己發(fā)起的?!痹诎浪苟冗^3個以上學期、完成初級課程并且進入工坊的女生中84名屬于紡織工坊。奧斯卡·施萊默(Oskar Schlemmer)曾戲談:“有羊毛制品的地方就有女人,紡織純粹在浪費時間。[8]”他或許在當時完全沒意識到紡織品于住宅設計的重要性。
德紹的工作一開始,紡織工坊就轉向工業(yè)設計。軟裝飾織物陳設大多數(shù)都兼具比較合理的裝飾功能和實用功能[9]。紡織作坊的女生不僅能夠創(chuàng)造藝術,還能將藝術家敏銳的造型能力與老練的織工技術完美結合,并使絕大多數(shù)設計適合商業(yè)化生產(chǎn)。她們與細木工和金屬工坊合作密切,為木制和鋼管家具研發(fā)了座椅材料,同時還有墻體織物材料及半透明的窗簾材料。除了利用棉麻、絲綢、金邊,甚至使用玻璃紙、人造絲、雪尼爾紗線這些現(xiàn)代材料。1928年,女生在工坊內(nèi)舉辦了公開展覽并銷售自己的紡織作品;1930年,包豪斯與柏林波麗泰克斯紡織公司開展第一次合作項目,公司開始生產(chǎn)并銷售包豪斯的紡織設計作品;包豪斯后期,工坊注重將布匹印刷的圖案設計記錄下來,為公司編制樣品集,這些印刷品也與包豪斯的壁紙圖案一起銷售。那些印刷布匹物美價廉,不僅可用作窗簾裝飾,亦可用于兒童服飾。整理好的包豪斯布匹設計目錄,如同壁紙目錄一樣,發(fā)往各個建筑事務所。
■圖9 可重組的兒童游戲儲物柜
■圖10 瑪莎g 布勞耶(Martha Breuer)設計:“號角屋”起居室的地毯.1923
■圖11 貝尼塔g 奧特設計:兒童房地毯.1923
據(jù)資料記載,除了紡織工坊外,也有部分女生參加了其他工坊的學習。如1927年才正式開始的建筑課程,卻有26名女生學習建筑理論課程,有整整170名女生至少參加了一個學期紡織以外的其它工坊學習。必須承認,女性在包豪斯“社區(qū)”內(nèi)已擁有更為開放自由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圖3-圖4),憑借這種較為自由的環(huán)境,包豪斯女性設計力也能夠在男性主導的學校體制內(nèi)得以施展。
在包豪斯短暫十四年歷史中,有幾個師生共同參與的住宅設計項目,實現(xiàn)包豪斯所提倡的發(fā)展每一個藝術分支,使各藝術門類緊密合作并統(tǒng)合于建筑的精神。
1920-1921年的索末菲住宅,是在格羅皮烏斯和阿道夫g 邁耶的帶領下的包豪斯的第一個集體合作私人住宅項目,幾乎各個工坊都參與了這個項目,其內(nèi)部所有裝飾都是學生們主導設計,女生作品如紡織工坊設計制作的三塊地毯,以及多蒂g 赫爾姆(D rte Helm)以拼接的形式制作的貼花窗簾(圖5)。其廚房設計是最值得關注的設計之一,可以說是包豪斯標準化整體廚房的初探。
1923年包豪斯展覽中的霍恩街住宅樣板房(也稱“號角屋”)是包豪斯風格的集中體現(xiàn),許多女生參與了建筑和室內(nèi)設計。其中標準化廚房是由貝妮塔g 奧特(Benita Otte)參與設計(圖6)。廚房的設計展現(xiàn)出極佳的功能性和高效率,地柜和吊柜之間由操作臺面銜接,這在今天看來習以為常,在當時則是顛覆傳統(tǒng)的首次嘗試,這比建筑師瑪格麗特g 許特—利霍茨基(Margarete Schütte-Lihotzky)設計的著名的法蘭克福廚房早了3年。阿爾瑪g 布舍爾設計了兒童房(圖7),并為兒童房設計了可涂鴉的墻壁,房間內(nèi)的家具包括具有包豪斯主體色的玩具(圖8)和可重組的兒童游戲儲物柜(圖9)也都由阿爾瑪設計完成。阿爾瑪也是號角屋的燈具設計師之一。紡織工坊的大量女生參與了此住宅的室內(nèi)設計,包括瑪莎·厄爾普斯(Martha Erps)、貝妮塔g 奧特、斯圖爾茨、安妮等,她們展示了布簾、地毯(圖10-圖11)以及一些看似油畫的紡織品掛飾。她們沒有使用花卉之類的主題,而是完全展現(xiàn)了原材料的魅力,達到包豪斯現(xiàn)代設計思想——“通過精心考慮限定某幾種基本形式重復使用,造成一種有變化的簡潔效果,呈現(xiàn)多樣與單純的統(tǒng)一”[10]。女生們的設計更貼近生活,更加靈動,既符合功能性又極具美感,展覽在包豪斯女的參與之下顯得更加多姿多彩。
1927年展覽的白院聚落,是以“家庭住房”為主題,由21位建筑師設計的21座“新建筑”,共63個住屋的住宅項目。展覽負責人密斯安排了包豪斯學生負責室內(nèi)設計工作。容克斯工廠的工人住宅區(qū),設計于1932年,是包豪斯建筑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社會烏托邦的規(guī)劃實驗,其7人設計團隊中包括了兩名女學生。雖然那是當時公寓與城市規(guī)劃研討班的一個虛擬練習,是一項可容納兩萬人居住、運動、娛樂、休閑、就讀、就醫(yī)的整體住宅規(guī)劃設計項目,其便利性、完整性、生態(tài)性使這一大型項目不容小覷。
此外,如上述,包豪斯女性參與了德紹大師住宅、多登住宅等住宅設計。包豪斯的住宅設計理念,是以功能為首,在空間、尺寸、流線、材料、技藝和形式等多方面進行研究與設計,以達到格羅皮烏斯的住宅建筑目標——以最經(jīng)濟的方式提供最舒適的生活。
時至今日,在建筑界最重要的普利茲克獎項中,已有五名女性獲此殊榮。這說明女性設計師們的社會影響力正在不斷提升。追溯百年歷史,包豪斯女性群體及她們在推動現(xiàn)代住宅設計方面對后人有著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和影響。但目前對于包豪斯女性設計師的研究仍舊半絲半縷,對于曾承擔著包豪斯“公關”的夫人們的描述也微乎其微。在那個兵荒馬亂、社會仍處于傳統(tǒng)價值觀的年代,包豪斯女性給包豪斯帶去了創(chuàng)造力、革新力甚至運營資金,她們身體力行地證明了優(yōu)秀的女藝術家和設計家們終究能夠通過以堅定不移的精神和堅忍不拔的態(tài)度,并以強勁和細致的實踐方式脫穎而出。這便是當代女性設計師們應當思考和繼承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