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房,汪湛,楊亞黎,趙凱政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云南 大理 671000)
腮腺腫瘤在口腔頜面部涎腺腫瘤中發(fā)生率較高,據統(tǒng)計,腮腺腫瘤占涎腺腫瘤的80%,但多為良性腫瘤[1]。該病起病隱匿,發(fā)展緩慢,因早期多無明顯自覺癥狀,往往導致患者就診延遲,在此過程中良性有轉變惡性的可能。治療上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然而面部神經血管豐富,且頜面部手術因術后疤痕、切口隱秘等關系患者術后面容,術式、操作得當與否十分關鍵,術式不當,可能損傷面神經導致面癱,遺留面部畸形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2]。因此,探尋有效的手術方式,降低手術并發(fā)癥及風險,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研究通過比較兩種手術方式(改良腮腺腫瘤切除術與傳統(tǒng)腮腺腫瘤切除術)治療腮腺腫瘤的臨床療效,旨在為臨床提供有效的借鑒,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住院的腮腺腫瘤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對照原則進行分組,傳統(tǒng)組和改良組各30例。傳統(tǒng)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32-66歲,平均(41.72±4.36)歲,病灶位置左側13例,右側17例,病程8-28個月,平均(12.36±1.89)個月。改良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35-68歲,平均(39.28±5.02)歲,病灶位置左側15例,右側15例,病程7-26個月,平均(11.92±1.67)個月。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如下:①影像學資料提示符合腮腺腫瘤的診斷標準;②病理檢查為良性腫瘤;③具備完全手術指征;④患者全面知情,簽署同意書。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采取手術切除方式進行治療,完善術前準備工作,排除手術及麻醉禁忌癥。其中傳統(tǒng)組選用傳統(tǒng)腮腺腫瘤切除術,操作方式如下:完善術前準備,排外手術及麻醉禁忌癥,采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方式進行麻醉后,在腮腺區(qū)域耳屏至頜后區(qū)做“S”形切口,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沿SMAS筋膜翻起腮腺筋膜瓣,暴露腮腺腫瘤至正常周界,打開腮腺筋膜后,分離保護面神經及分支,繼而將腮腺腫瘤連及腮腺淺葉全部切除,結扎腮腺殘端部,清洗創(chuàng)面,放置負壓引流管引流,分層對位縫合。改良組選用改良腮腺腫瘤切除術,操作方式如下:完善術前準備,排外手術及麻醉禁忌癥,采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方式進行麻醉后,在腮腺區(qū)域沿耳屏游離緣至耳垂后,向上至耳廓后2/3處,進入枕部發(fā)際線2-4 cm,以倒“S”切開皮膚及皮下組織,沿SMAS筋膜翻起腮腺筋膜瓣,暴露腮腺腫瘤至正常周界,打開腮腺筋膜后,分離保護面神經及分支,在腫瘤周圍處分離腫瘤及腺體部分組織,保留腮腺導管及前、上部腮腺,縫合結扎腺體殘端,清洗創(chuàng)面,放置負壓引流管引流,分層對位縫合。兩組在手術后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有無面癱等并發(fā)癥,觀察病情變化,視引流量情況術后24-48 h拆除負壓引流管,換藥,繃帶加壓包扎5d,預防性抗感染對癥治療。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手術情況,主要有手術操作時間、手術中出血量及住院時間,并記錄兩組不良反應出現情況。
1.4 統(tǒng)計軟件。選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均值±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例數)采用χ2檢驗。
如表1、表2,通過比較兩組手術情況及不良反應情況,手術中出血量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手術操作時間及住院時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改良組優(yōu)于傳統(tǒng)組??傮w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來看,改良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傳統(tǒng)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情況比較(±s)
?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情況比較[n(%)]
腮腺是人體內最大的涎腺器官,腮腺腫瘤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腫瘤疾病,病灶多位于腮腺淺葉,其腫瘤性質以良性為主[3],且早期往往無明顯臨床表現及體征,容易降低人們的警惕性,長期發(fā)展,有惡變的潛在危險性。目前手術方式是臨床上首選的有效的方式之一,由于腮腺所處的解剖位置較為特殊,此處不僅有重要的血管神經經過,還與其他組織鄰近,再者美學角度來看面部的手術創(chuàng)傷要求更為嚴格,直接關系到患者生活、學習、工作積身心健康。因此,擇取療效好、風險性效、不良反應少、美觀度高的手術方式一直是臨床上關注的焦點。傳統(tǒng)腮腺腫瘤切除術主要是將腫瘤及腮腺淺葉組織進行切除,手術過程中視野廣,腫瘤切除率較高,但手術范圍較廣,對面部損傷尤其是面神經影響較大,容易引發(fā)面癱、術后面部凹陷畸形等多種并發(fā)癥,而且面部疤痕的遺留嚴重損害面部美觀,增加患者心理負擔[4-6]。改良腮腺腫瘤切除術是在傳統(tǒng)術式的基礎改良手術切口,位置至耳后,術后疤痕隱蔽,減少患者心理負擔,降低對面部神經、血管的損傷[7-10]。本次研究對比不同術式的腮腺腫瘤切除術對腮腺腫瘤的療效,結果發(fā)現,兩組手術操作時間及住院時間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改良組優(yōu)于傳統(tǒng)組,手術中出血量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改良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傳統(tǒng)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與傳統(tǒng)腮腺腫瘤切除術比較改良腮腺腫瘤切除術可以縮短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廣應用。但由于本次研究樣本容量較小,尚未建立完善長期跟蹤隨訪制度,在后續(xù)研究中將對該群體的預后及復發(fā)情況進行跟蹤報道,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