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九鳳
親情融融
本文展示的兩封信,是20世紀60年代鄧穎超寫給周恩來表姐龔志如的。字里行間,親情融融,折射出鄧穎超對周恩來親屬的關心與體貼。
第一封信,寫于1961年10月13日,由鄧穎超用毛筆書寫。信中寫道:
志如姐:
十月五日來信,已先收到,昨天又收到你由郵(局)寄來的糖漿廣柑一聽。這類物品,對你更有補益。你省下來,遠道寄給我們,恩來和我都受之不安!謝謝你的關切,今后再勿給我們寄東西來了。
我和恩來常念到你,但不知你的近況,接來信,知道你仍在幼兒園工作,也知道你弟妹等人的近況,我們很高興。今后如有機會去滬,我們會抽時間去看你。
恩來和我的精神、身體還好,請釋遠念,并請善自保重!祝你健康!
鄧穎超
1961.10.13
第二封信,據(jù)收藏者說,由鄧穎超秘書張元代筆。經筆者比對張元寫給周恩來侄兒周保章信的筆跡,這封信的確出自張元之手。內容如下:
志如姐:
你好!四月廿七日給我們的信已收悉,謝謝你的關懷。從來信中知道你參加街道活動和學習,我非常高興。但是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望你多加保重。
你七弟工作忙,有時陪外賓去滬也未能同你聯(lián)系,這一點你是會諒解的。
我的病已好了,但仍需要繼續(xù)休養(yǎng)一段時間,加以鞏固。近日來天晴暖和時已到戶外活動鍛煉了,望釋念。
今隨信寄去一本毛主席語錄供你學習用。
專此并祝
健好
七弟妹
一九六六年五月七日
姐弟情深
龔志如是龔蔭蓀的女兒,龔蔭蓀的母親是周恩來嗣母陳氏的嫡親姨母。所以,周恩來和龔志如是姨表姐弟關系。
雖是遠親,但姐弟一向感情很好,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龔老太太打小就喜歡她的姨侄女(陳氏)。姨侄女嫁到周家一年,夫婿周貽淦就去世了,只能和過繼給她為子的大鸞(周恩來)相依為命。龔老太太認為姨侄女的命太苦,萬一大鸞再有個三長兩短,豈不是雪上加霜!于是,由她作主,把大鸞認作自己的干孫子。她的兒媳蔡氏(龔蔭蓀夫人、龔志如母親)是光緒三年(1877年)生的,屬牛。在淮安話里,“?!焙汀傲簟蓖?。龔老太太認為,只要把大鸞認作兒媳的義子,大鸞就可以長大成人、長留人間。
蔡氏是南京人,心地善良,心靈手巧。她認了大鸞做干兒子后,視若己出。她允許周恩來隨意進出龔府,還可以到龔蔭蓀的密室讀書。因此,周恩來在密室讀了嚴復的《天演論》、鄒容的《革命軍》等不少進步書刊。尤其是周恩來痛失兩母(生母萬氏、嗣母陳氏)后,周恩來到龔家塾館寄讀期間,蔡氏對他更是疼愛,不僅給他做可口的飯菜,還經常給他縫制換季的衣服。
蔡氏讓兩個女兒、一個兒子稱周恩來為“鸞哥”“鸞弟”。在龔家,和周恩來相處最好、相處時間最多的是表姐龔志如。龔志如比周恩來大三個多月,兩人一起上學讀書,下課后一起做游戲,還編節(jié)目分角表演。周恩來記憶力強,博學多聞,對歷史和現(xiàn)實社會中的問題都有獨到見解。龔志如從不忌妒,而是靜靜地聽鸞弟說,聽懂了還點頭贊許。
周恩來在龔家寄讀約一年后,因龔蔭蓀是追隨孫中山的革命黨人,被清政府的地方爪牙盯上。1909年春節(jié),清政府突然下令到龔府抄家,所幸龔蔭蓀逃脫。
從那以后,周恩來、龔志如被迫分開。但兩人經常傳書帶信,講述各自見聞,鼓勵對方進步。兩人的聯(lián)系,直到周恩來到東北就讀東關模范學校才中斷。
周恩來十分看重在龔家生活的那段時光。1952年周恩來、鄧穎超去上海時,特意請上海市委安排車輛,把時在華東幼兒園當保育員的龔志如接到寓所。姐弟見面交談,周恩來說:“表舅(龔蔭蓀)是我政治上的啟蒙老師,你們龔家塾館的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啟蒙老師。”
上海晤面后,周恩來與龔志如時有書信往返,經?;ベ浶《Y品。上海的同志知道龔志如與周恩來的關系后,有人去北京辦事或開會,便會特意告訴她,幫她帶書信或代贈小禮品。
筆者曾聯(lián)系龔志如侄女張莉華。年逾八十的張莉華回憶說,一次,上海方面有人去北京,問我大娘娘(上海方言,指大姑母)有什么東西要帶給總理。大娘娘連夜做了五根素腸,放進搪瓷缽子,托上海的同志帶去北京轉交周恩來。上海的同志回滬時,帶回了周恩來、鄧穎超回贈的一聽桂圓肉罐頭。那桂圓肉,大娘娘還給我吃了幾個。大娘娘說,總理小時候最喜歡吃她媽媽做的素腸。
素腸是淮安民間一道家常素菜,制作時,把豆制的百頁涂上生干面漿糊,再卷進油條,放進油鍋煎炸,最后和其他配菜一起燴制而成。這道菜做好后,裹著油條的百頁被切成一截一截的,酷似燒熟的豬大腸,所以叫“素腸”,也叫“燒假腸”“黃鼠狼拱被單”等。
幾十年后,龔志如仍記得表弟的飲食喜好,可見兩人幼年時甚是親密。
無限關懷
鄧穎超的兩封信,分別寫于1961年和1966年。
1961年是三年困難時期的最后一年,也是最困難的一年。當時全國人民忍饑挨餓,餓死人的現(xiàn)象各地都有。周恩來親屬也不例外,他們的生活同樣十分艱苦。
周恩來、鄧穎超身邊的工作人員在總理逝世后,統(tǒng)計他們的家庭收支時發(fā)現(xiàn),周恩來夫婦把約三分之一的工資收入用于資助親友的生活。僅筆者所知,周恩來為侄兒侄女和侄孫上學、治病等花錢;為淮安的八嬸娘生病治療、喪葬花錢;為揚州的表哥萬敘生進行資助和去世花錢;為東關模范學校的高老師夫人、時在山東的師母生活、喪葬花錢;為刑滿釋放的堂弟周恩彥生活困難、生病治療花錢,等等。
當時,周恩來的侄孫周國鎮(zhèn)在人大附中讀書,學校給他每月7.5元的助學金。鄧穎超知道后,對周國鎮(zhèn)說:“七塊半錢對國家也是個負擔。你去告訴學校,從下個月起,你的生活費由我們負責?!焙髞恚B別人送給他們的布料和他們穿舊的衣裳,也分別寄贈給周保章和萬敘生。鄧穎超對親屬說:“你們遇到困難了,我們不管不問,就意味著把你們的困難推給國家、推給社會?!?/p>
龔志如也時時惦記著周恩來夫婦的衣食冷暖。她親手給周恩來織毛線圍領,經常給周恩來夫婦寄去小點心。例如,她把一聽糖漿廣柑省下來,寄給為國事操勞的周恩來。
上海解放之初,龔志如沒有工作。直到1951年,她才向周恩來寫信要求工作。周恩來回信,讓她到地方居委會做無業(yè)登記報到。后來,她被安排到華東機關幼兒園當保育員。1952年周恩來、鄧穎超在上海會見龔志如,才得知她在幼兒園工作。因此,鄧穎超在第一封信中提到:“知道你仍在幼兒園工作?!边€說:“也知道你弟妹等人的近況。”
龔志如在家排行居長,還有一個弟弟龔仁甫、妹妹龔志惠。鄧穎超信里說的“你弟妹”,指龔仁甫妻子吳七妹。據(jù)筆者了解,龔仁甫雖多年在上海金融界做事,但他的胡琴、大提琴拉得很出色,當時被稱為上海灘的第一胡琴演奏家。抗戰(zhàn)期間,龔仁甫在上海參與編寫并演出《明朝平寇記》,歌頌抗倭,鞭笞倭亂。1942年病逝,時年44歲。
周恩來十分關心這個表弟,與龔志如會面時曾問:“仁甫弟現(xiàn)在哪里?”聽說龔仁甫已經去世,周恩來不無惋惜地說:“可惜他未能活到建國后?!?/p>
龔仁甫的妻子吳七妹,原本是上海郊區(qū)的漁家女,后來在上海申新九廠當紡織女工。龔仁甫去世后,她曾改嫁,一直生活在社會底層。張莉華告訴筆者,鄧穎超寫信的1961年,吳七妹在上海浦東當農民,生活貧困。
鄧穎超的第二封信,寫于“文化大革命”前夕。龔志如寫信給周恩來夫婦,說她“參加了街道活動和學習”。為此,鄧穎超將當時社會上很難買到的《毛主席語錄》寄贈表姐,表示關懷。
從1966年起,周恩來夫婦為了保護在各地的親屬,極少和他們通信。
1968年11月11日,龔志如不幸摔倒,誘發(fā)腦溢血離世。龔志如所在的幼兒園,為她開了簡樸的追悼會。她沒有后代,她的生前遺物,由侄兒侄女們處理、收藏。
龔志如的妹妹龔志惠育有兩子三女,長子宋開礎,長女宋開琦,次女宋開瑜,三女宋開琤,次子宋開磻。2018年8月,宋開琤的兒子沙海林將鄧穎超的信函復印件交給了筆者。
可惜的是,周恩來于1952年寫給龔志如的一封親筆信,尚無下落。
編輯/韓西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