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宣告誕生,并將于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新中國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民法典,是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民事權利義務法律關系基礎性法律,系統完備、邏輯嚴密,集成新中國70多年民事法律實踐、中華民族5000多年優(yōu)秀法律文化和人類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民法典體現對生命健康、財產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嚴等各方面權利平等保護,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緊緊圍繞保障人民合法權利,充分彰顯“人民至上”理念,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制度成果和制度自信。
配套立法,任重道遠。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通過確立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民事責任等民事總則制度,確立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民事分則制度,秉持“民商合一”傳統,包容商事法律規(guī)范,調整各類民事關系。建立健全完備的法律規(guī)范體系,以良法保障善治,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前提和基礎。
以實踐需求指引立法方向,提高民事法律制度的針對性、有效性、適應性,發(fā)揮法治的引領、規(guī)范、保障作用,必須推動民法典不斷完善發(fā)展:保持民事法律制度的連續(xù)性、穩(wěn)定性和適度的前瞻性、開放性,處理好、銜接好法典化民事法律制度下各類規(guī)范關系;加強相關聯、相配套法律法規(guī)制度建設,不斷總結實踐經驗,修改完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抓緊清理、修改、廢止。
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與上海市人民政府是享有立法權的法定主體,地方立法中有義務及時修改完善相關法規(guī)規(guī)章和規(guī)范性文件,確保符合民法典:提升法治政府建設水平,要把民法典各項新規(guī)定新精神新要求貫穿政府依法行政全程,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提高對民法典的精準把握和適用能力,要準確把握法律適用標準,提高民事案件審理水平和效率,加強民事訴訟監(jiān)督和民事公益訴訟,提升公共法律服務水平,推進民事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建設。
維權維穩(wěn),重在踐行。貫徹實施好民法典,有助于提升上海法治建設成效,把法治打造成為上海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城市治理的閃亮名片;有助于為上海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再出發(fā)、創(chuàng)造新時代的新傳奇提供堅強法治保障。闡釋民法典一系列新規(guī)定、新概念、新精神,中國特色、實踐特色、時代特色,為人類法治文明發(fā)展進步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定分止爭,化解矛盾。
維護民法典權威的有效手段是嚴格規(guī)范公正文明執(zhí)法,提高司法公信力:要把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行政管理、行政監(jiān)督等法治政府建設的重要標尺,規(guī)范行政行為,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要依法嚴肅處理侵犯群眾合法權益的行為和人員;不得違背法律法規(guī)隨意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增加其義務的決定。
關注民意,表率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權益。民法典完善權利保護救濟規(guī)則,形成規(guī)范有效的權利保護機制,保障更好維護人民權益,不斷增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秩序安寧穩(wěn)定。
各級人大及其人大代表應該率先垂范學法、用法、普法、護法,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里,提高貫徹實施民法典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行動自覺,不斷提高運用民法典依法履職的能力水平;帶頭尊崇民法典、敬畏民法典,當好學習、遵守、維護民法典的表率;不斷提高運用民法典化解矛盾糾紛、維護合法權益的法治技巧與能力;發(fā)揮人民調解、商事仲裁等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作用,加強法律援助、司法救助等工作,通過社會力量和基層組織務實解決民事糾紛,多方推進民法典落實奏效。
(作者系市十三屆人大代表,上海市勞動模范,首席人民調解員,浦東新區(qū)裴蓁調解工作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