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鷹
在接近黃房子邊緣的時候,我們似乎就能聽到一種破碎的聲音,尖銳而密集,直刺我們的心靈。可恰巧就是這種聲音的碎片修補了黃房子的殘缺,讓這座只有兩層高的小木樓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讓法國南部一個叫阿爾的小鎮(zhèn)因為這座黃房子不朽光芒的照射,呈現(xiàn)出一種詭秘的色彩而令人仰視。
我更愿意把這座黃房子看作一位大師心靈的故居。
我不知道緊鄰著名的羅納河三角洲的阿爾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但有一點可以讓我肆意去想象:這個小鎮(zhèn)的人們一定特別喜歡種植一種叫向日葵的植物?;蛘撸揪筒恍枰麄兎N植,這種植物就會年復一年自然而然地從這座小鎮(zhèn)的每一個空間長出來,因為一位大師早就在這塊原本寂靜的土地上撒下了滿地不朽的種子。
然而,一個令人痛心的事實是,這位傻乎乎的大師還沒來得及收獲自己種植的向日葵,就聆聽著羅納河波濤的低吟淺唱,從一片金黃的麥田開始啟程,踏上了他地老天荒的精神逃亡之旅,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這個當時異常冷清的阿爾小鎮(zhèn)。唯有他用畫筆種植的那片向日葵,一直寂寞地守候著阿爾的那座黃房子。直到不知哪一天,有人突然被黃房子里的向日葵如同正午的太陽般強烈的光芒刺得睜不開雙眼,黃房子緊鎖的門窗才被打開。也就從那一刻開始,曾經(jīng)像厭惡一只黃色的甲蟲一樣厭惡過黃房子的阿爾人,不得不抬頭仰視這座破舊的小木樓。
我這里所說的黃房子便是荷蘭畫家文森特·威廉·凡·高的“南方畫室”。
我們都知道,南方畫室是凡·高的繪畫藝術步入一個登峰造極的高度的聳天云梯。但我卻認為,從某種意義上,南方畫室更是凡·高的精神墓穴。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如是追認,凡·高生前在黃房子里創(chuàng)作的那些在當時比黑夜還寂寞的畫作,其實都是他的陪葬品。它們在凡·高饑寒交迫的時候既不能給他換來一件衣服一塊面包,也不能給他換來一枚硬幣,它們只能忠誠地陪伴這位在色彩和陽光里狂奔而死的窮光蛋不屈的魂靈,靜靜地沉睡在這座幽深而又遼闊無垠的藝術墓室里,等待人類有一天能給予它們和凡·高哪怕一點點溫情。
誰也沒想到,一旦被開掘,這些陪葬品就以其太陽般熾熱的光芒映亮了整個歐洲。
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了這批世界上最奢侈最昂貴的陪葬品。
于是,墓穴轉眼成了宮殿。凡·高也開始復活。
這就是一位大師的生死輪回?
面對這樣的質疑,正在十八世紀法國南方阿爾小鎮(zhèn)的麥田里靜坐著的凡·高用他對生命慣有的熱情對我們投以友善而寬容的微笑,而且還帶有一點點自卑。
當然,凡·高的自卑并不是與生俱來的。
恰恰相反,凡·高是一個藝術狂人。在他所接觸到的一大批頂尖級畫家中,他只認定德拉克洛瓦、倫勃朗、德加、蒙蒂塞利和高更。
凡·高的自卑都是緣于他一直就在用色彩的火焰照徹整個世界,而世界卻從沒看他一眼。以至于后來,他終生最信賴最親密的朋友高更居然都總想吹滅他那熊熊燃燒的色彩,他能不自卑嗎?
在法國南方的小鎮(zhèn)阿爾,我們至今還能看見凡·高的背影,他那投射在被陽光照耀的麥田里的瘦弱的身影,就像一棵被寒風冷雨推倒的麥子,堅韌而又孤寂。
阿爾注定要成為凡·高生命和藝術的最后歸宿。因為按照通常的狀態(tài),凡·高從他的故鄉(xiāng)津德爾特步入法國巴黎這樣一個世界花都,在這個奢華的世界藝術大都市,他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融入主流藝術,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藝術家,他應該很知足了。可是,這個從荷蘭北布拉幫特省一個叫津德爾特的村莊里走出來的家伙,卻似乎覺得法國的空氣都是凝固的、寒冷的,他渴望的是故鄉(xiāng)津德爾特麥田里的那股清風和那片流動的陽光。
這樣的一種渴望或者說懷鄉(xiāng)情結,很可能促使凡·高隨時都會回到他的故鄉(xiāng)津德爾特去。然而,這只是我們對鄉(xiāng)情的片面理解,可凡·高并沒有按我們正常的推測回到他的故土,而是選擇了南方偏遠的農業(yè)小鎮(zhèn)阿爾。
凡·高做出選擇,緣于一位還并沒有什么大名氣的非主流畫家。
他就是蒙蒂塞利。
我們可能難以置信,像凡·高這種連許多主流藝術大師都不放在眼里的藝術狂徒,居然在十八世紀的法國會對一個在當時并沒有什么影響力的蒙蒂塞利崇拜得五體投地。
當然,后來的事實可以充分證明,凡·高的確是個具有獨特眼光和藝術主張的天才。他是在蒙蒂塞利并沒有什么名氣地位時就那樣固執(zhí)地癡迷于這位法國本土畫家在色彩上那濃郁厚重、直抒胸臆的藝術風格的。我們從凡·高的一系列畫作里,尤其是他的花卉畫,不難看出他在色彩上那種直接將顏料擠到畫布上使植物的花瓣枝葉具有實物的質地和雕塑的立體效果,與蒙蒂塞利的花卉畫藝術那一脈相承的關系。
凡·高在巴黎的兩年時光,盡管也嘗試過各種風格和流派,但他始終都沒有改變對蒙蒂塞利的追逐。他在巴黎所畫的五十多幅包括《向日葵》在內的花卉畫中,一直都浸透著蒙蒂塞利色彩的熾熱和旋律。蒙蒂塞利的畫里有一種最經(jīng)典的個性,那就是其色彩有著一種火焰般的搖曳和激流般的旋轉奔騰。而我們在凡·高的《向日葵》里就看到了這種燃燒的激情,在其《星月夜》《麥田飛鴉》里就聆聽到了一種向我們席卷而來的生命與靈魂的漩渦與激流!
正是緣于蒙蒂塞利如此根深蒂固的影響,凡·高對這位盡管在色彩上可與德拉克洛瓦媲美但終身都沒像德拉克洛瓦那樣幸運地成為色彩大師的法國畫家始終情有獨鐘。我們都不能想象,后來成為世界藝術巨匠的凡·高在他還默默無聞的時候居然會有如此幼稚的舉動,他居然在看到蒙蒂塞利身穿黑絨夾克和白色褲子、戴金黃色草帽和黃手套、拄一根金色手杖的肖像畫之后,會效仿蒙蒂塞利戴上一頂黃草帽去畫自己的肖像,而且,還像蒙蒂塞利那樣夜以繼日地瘋狂作畫。
非常遺憾的是,凡·高對蒙蒂塞利濃涂厚抹的色彩和不跟任何流派或藝術機構接觸往來的我行我素的個性盡管達到了著迷的程度,但他們卻從未謀面,而且當時的蒙蒂塞利很有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這么一位紅頭發(fā)的荷蘭人在如此崇拜他迷戀他。凡·高又何嘗不想去拜見這位晚年一直隱居在故鄉(xiāng)馬賽潛心作畫的偶像呢?不湊巧的是,凡·高到法國只有三個多月,蒙蒂塞利就在馬賽去世了。這之后,凡·高對蒙蒂塞利的繪畫個性一直就追逐有加。正是緣于對這樣一種藝術本質的追逐,促使凡·高總是想找到一片像蒙蒂塞利所擁有的那么一片有陽光、有麥田、有農莊、有藍天、有海濱、有鄉(xiāng)村教堂的藝術圣地。終于,在來到法國兩年后,凡·高在結識了同樣我行我素的高更并與之成為非常親密的朋友之后,便毅然決然地一步跳出了法國的燈紅酒綠,來到法國南部與蒙蒂塞利的故鄉(xiāng)普羅旺斯省的馬賽十分鄰近的小鎮(zhèn)阿爾。
在高更與凡·高在阿爾共同相處的六十二天時光里,真正平和友善相處的日子大約不超過半個月。
初來阿爾,走進黃房子,看到為他布置的住房里掛滿了凡·高收集的日本版畫和他在不同年月創(chuàng)作的不同意味的向日葵,高更還是非常感動的。當然,這種感動里,更多的是一種被人近乎謙卑地尊崇的虛榮與滿足。高更有那種寧愿放棄做期貨經(jīng)紀人的優(yōu)越生活和妻子兒女漂泊到塔希提島去做島民,到阿旺橋村去過隱居生活的灑脫,那是因為他骨子里有一種視藝術為生命的秉性,這一點與凡·高如出一轍,這也是他認可凡·高的一個重要因素??墒?,這畢竟只是一種遠距離的相互取悅相互欣賞。真正朝夕相處之后,他們彼此才發(fā)現(xiàn),他們是那么的水火不容。
表面上看,他們的矛盾是由世俗生活引發(fā)的。
可我還是偏激地認為,就算凡·高不會生活、不會持家、不會理財,這都并不重要。就算凡·高連一盆湯都不會做,高更也不應該指責其像他繪畫調出來的顏料一樣。一盆湯沒做好與繪畫顏料有什么關系呢?凡·高當然無法忍受這樣的羞辱。但一想到自己苦苦盼望高更來阿爾的目的,可愛而又可憐的凡·高又忍住了??蛇@樣卻更加助長了高更的囂張氣焰,他居然將凡·高的畫全盤否定了,居然說凡·高根本就不適合這種新印象主義的創(chuàng)作路子,居然說凡·高畫中那些刺眼的黃色簡直雜亂無章、單調乏味!
這樣的爭論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他們在藝術上的自戀。兩個過于自戀的藝術家走在一起,阿爾的陽光和清風都被他們越來越尖刻的爭吵攪得一片渾濁。
其實,在這種爭吵的過程中,有一種東西他們彼此都心照不宣,那就是他們對于彼此的相互利用。也許,無論是凡·高還是高更,他們的在天之靈對我的這種結論都很可能會深惡痛絕,但我還是要非常不恭地說,他們潛意識中都是在相互利用。
凡·高其實早就知道,高更是不能留在阿爾的,盡管他們都在向往一種純粹的文明,但高更更熱衷于蠻荒之野的清風明月,一種原汁原味的自然與人性,而阿爾卻并不是他最理想的精神寓所。他只希望高更哪怕只在阿爾待上一年就足夠了,有了這一年,南方畫室就建起來了,就初具影響了,就會有其他畫家關注南方畫室了。如果按照最初的設想,來南方畫室居住、創(chuàng)作的畫家都要送給提奧一幅畫,那么,一年以后,提奧就完全可以舉辦一場印象派畫展了,他就可以利用南方畫室回報一直資助他的弟弟提奧了。
這固然是一種既功利又很人性的世俗心態(tài)。再純粹的凡·高也不能免俗。
可凡·高的這種世俗設想?yún)s太幼稚了。
高更內心根本就沒想過到阿爾來是為了同他共同創(chuàng)辦南方畫室,他是來做短暫的避難的,他是來做精神和肉體的短暫療傷的。因為,盡管離開巴黎浪跡南美洲的馬提尼克的冒險行為引起了法國畫壇的關注,也使他贏得了一些名氣,但荒島生活中的經(jīng)濟狀況卻讓他過得并不如想象的那么春風得意、自由自在。即使后來輾轉到了阿旺橋村,他的日子過得也每況愈下,而且還患上了肺病。這時的高更正需要幫助,而凡·高的邀請恰好是雪中送炭,何況凡·高已經(jīng)說服其弟弟提奧每月買他一幅畫呢?
這就讓我們不難看到高更那裝滿藝術天賦的大腦里所潛伏的自私和世故。
一個天才藝術家的另一面已然暴露無遺。
而凡·高,卻為了他的南方畫室,竟然在與高更為藝術和日常生活的爭吵中盡量抑制自己、盡量做出讓步,哪怕是在被高更氣得暴跳如雷的時候。甚至,為了討好高更,他還試著按照高更的意愿去作畫,可依然沒有得到高更的肯定。
這同樣讓我們看到了另一位偉大的藝術天才的另一面:畏縮與卑微。
我們不能不為凡·高痛心!
當然,凡·高并不是個怯弱的男人,他在高更面前所有的隱忍都是緣于南方畫室,他幾乎把對南方畫室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高更身上了。他把高更當作一根支撐“南方畫室”的頂梁柱了,他唯恐一不小心就會撞倒這個柱子,使南方畫室化為烏有。在法國南方的阿爾,南方畫室的烏托邦夢想就像一顆熾熱的太陽一樣懸在凡·高的頭頂,令他仰視又一直壓迫著他自由高貴的頭顱。
可是,這顆太陽最后還是隕落了。
我們可能難以想象,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幅著名的肖像畫《割掉了耳朵的自畫像》,居然是一位對生活那么堅韌那么熱愛的天才畫家肉體與精神自虐的逼真復制,那委實就是一個天才極度憤怒與瘋狂的活標本。畫面上那張痛楚扭曲而又潛藏著深切的寧靜的面孔,似乎能讓我們觸摸到一種干瘦而粗糙的肌肉的永恒存在。
我不知道高更在讀到這幅《割掉了耳朵的自畫像》之后,這個直接導致這幅畫的產(chǎn)生的家伙內心會有一種怎樣的震撼!他會不會一遍又一遍地仔細懷想他和凡·高在一起時那讓他終生難以磨滅的六十二個日日夜夜?會不會回顧他一次次用最尖酸刻薄的話語否定、傷害這位單純善良的朋友的畫,一步步將他氣得發(fā)瘋發(fā)狂的全過程?我想,如果高更還有一點良知,他是不會忘記自己在另一個天才身上犯下的這種罪過的。盡管那完全是一種對藝術各自偏激引發(fā)的爭執(zhí)和他固有的玩世不恭,但他卻無法以任何藝術的名義來掩飾和開脫他對一位單純而固執(zhí)的朋友的致命傷害!
凡·高在極度的憤怒與瘋狂中割下自己的右耳的時候,其實就已憤怒地割掉了他對高更的那份朋友溫情和對南方畫室的夢想。那一割,就像是要割掉麥田里的一株有毒的雜草,就像要割掉這個世界所有令他厭惡和絕望的噪音,就像要用毀滅自己的聽覺來毀滅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種美好或惡俗的話語,只想讓色彩在內心激蕩與澎湃……
漂泊在色彩的河流里,凡·高環(huán)顧這條河流以外的世界,已然再也分不清東西南北。世界在他的視野里旋轉,阿爾的陽光、麥田和向日葵便成了一個湍急的漩渦,使一直深深地博愛著這個世界又一直缺乏融入這個世界的能力的凡·高頭暈目眩。這時,他才對蒙蒂塞利的畫中那單純的亮麗與奔涌的色彩漩渦有了更深層的穎悟。在一種瘋狂的清醒和清醒的瘋狂中,當凡·高被強行送進精神病醫(yī)院之后,黃房子已然成為他內心的一堆精神碎片,只有故鄉(xiāng)津德爾特,一直在他的腦子里不斷地重現(xiàn)。津德爾特自己家中的每一間老房子,村莊里長滿石楠樹的每一條小路每一個空間,金色的麥田,菜地里的每一種植物,還有墓地、教堂和那棵守望墓地的高高的銀葉相思樹以及樹上懸掛著的喜鵲窩……
在精神病醫(yī)院這種對于故土的懷想,其實已經(jīng)預示著凡·高對于生命中終級意義的梳理。盡管已經(jīng)割掉了一只耳朵,但他還是無法拒絕一些尖銳的聲音的侵犯,還是無法拒絕對于世界的聆聽。只有故鄉(xiāng)津德爾特風吹麥苗的清音和教堂里吟誦《圣經(jīng)》的音詩才有可能讓他回歸真正的寧靜。
然而,還鄉(xiāng)比離鄉(xiāng)更難,因為肩負著對故土太多的重荷。生前的凡·高幾乎是一無所有,他無法衣錦還鄉(xiāng)。在這一點上,凡·高跟我們有一種人性中相通的東西,跟我們一樣心懷一種小小的虛榮。
于是,他便找到了另一條回歸之路。
他走向了他人生中最后一片麥田。
一八九〇年七月二十七日,這一天依然陽光燦爛,正是作畫的好天氣??墒?,這一次,凡·高卻只帶了一把手槍,而忘了帶上畫筆。他要用這把手槍描摹他三十七歲人生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幅畫。
其實,在自殺之前的一個星期,凡·高已然用他的終生絕筆《麥田飛鴉》向我們預示了這種意味。
我雖然沒有見過任何一個人在生命終結時的前幾天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狀態(tài),但我可以肯定凡·高在選擇自殺之前斷然不可能渾渾噩噩,他絕對比他生命中任何時候都要清醒,他絕對清楚他在生命行將終結的時候最想畫的一幅畫應該是什么。
那就是畫出自己靈魂投射在天空中的幻影。
畫出靈魂悠長的尖嘯。
麥田到底是什么?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在精心呵護又在肆意踐踏的一種植物。它籠罩著我們的每個空間,曾經(jīng)碧綠、曾經(jīng)金黃、曾經(jīng)衰敗過。我們似乎一直就在這樣一片麥田中神游飄蕩橫沖直撞,一直就在這樣的一片麥田里聆聽和駐守,直到有一天,我們和這片麥田一起荒蕪。
我們可憐可愛可敬的凡·高,他在麥田的上空歌唱、盤旋了三十七年,居然還是在飛得精疲力竭的時候像天堂的上空墜落的隕石一樣墜入了麥田的漩渦。在下墜的過程中,他還沒忘記抬起他沉重而又不屈的頭顱,望一眼阿爾小鎮(zhèn)上那座精神故居——黃房子。
責任編輯: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