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津,韓璐
北京現(xiàn)代汽車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為了快速響應市場,大部分車企首選將現(xiàn)有燃油車改制為電動車。原車的結構能否滿足電動車的基本性能需要,尤其是安全性能,使得電動汽車的碰撞安全設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1]。本文通過對比傳統(tǒng)燃油車與在其基礎上改制的電動車的正面碰撞性能,分析整車正面碰撞性能變化規(guī)律情況,可以了解由傳統(tǒng)汽油車改制電動車時需要注意的問題,為新車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jù)。經(jīng)過電動車開發(fā)案例論證和試驗驗證,保證結構達到試驗要求,滿足了國家法規(guī)標準,為日后電動車設計提供進一步的借鑒和參考。
GB 11551?2014《汽 車 正 面 碰 撞 的 乘 員 保護》法規(guī)[2]是國家對車輛正面碰撞最基本的要求。只有達到所規(guī)定的最基本的技術性能要求,企業(yè)所生產(chǎn)的車輛才能進行認證公告,上市銷售。所以在汽車產(chǎn)品開發(fā)階段,企業(yè)要投入大量的車輛進行乘員約束系統(tǒng)的標定與試驗驗證,以確保最終設計的車輛可以滿足要求。這是一個長周期、反復確認驗證的的過程。
近年來,隨著CAE 仿真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設計驗證環(huán)節(jié)逐漸數(shù)據(jù)化,依靠仿真手段進行車輛碰撞性能的驗證,具備可重復性和可對比性[3],運用CAE 仿真分析技術可以縮短開發(fā)周期,減少試驗次數(shù)及開發(fā)成本[4]。
法規(guī)中規(guī)定正面碰撞試驗的主要內容是車輛以50 km/h(最小速度不低于48 km/h)的速度對撞剛性墻(見圖1)。
圖1 正面碰撞示意
碰撞結束后,試驗人員對通過仿人模型采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來評價車輛是否滿足法規(guī)的技術要求。主要參數(shù)包括頭部性能指標(HPC)、頸部傷害(NIC)、頸部彎矩、胸部壓縮指標(ThCC)、胸部黏性指標(V.C)和大腿圧縮力指標(FFC)。
在仿真分析時,這就要求把整車碰撞后的技術要求分解到具體的車體結構指標中,頭部和頸部的傷害值對應的車體指標項為車體加速度[5]。根據(jù)《乘用車正面碰撞的乘員保護》(GB11551?2014)對車輛加速度測量點的要求,車身加速度時間歷程應以車輛駕駛員側B 柱下端加速度傳感器的數(shù)值為基礎確定[6]。其中,胸部和腿部的的傷害指標對應乘員約束系統(tǒng)的性能,不在本文中討論。
在實際車輛開發(fā)工作中,為了快速進行工程仿真分析,常采用車輛B 柱下方的加速度信號作為評價車輛耐撞性的基本參數(shù),這種方法已經(jīng)過大量的工程驗證與應用。加速度傳感器獲取的信號經(jīng)過濾波處理后,可以得到車輛整個碰撞過程中加速變化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通過數(shù)學處理,還可以獲取車輛速度變化數(shù)據(jù)與車輛變形的數(shù)據(jù)。在汽車行業(yè)中廣泛采用這種方法進行車輛開發(fā)的工程仿真分析與驗證。
在某車型開發(fā)過程中,為了節(jié)約全新開發(fā)電動車的巨大成本投入,縮短電動車產(chǎn)品的開發(fā)周期,公司決定基于某款傳統(tǒng)燃油車進行電動車的改制與開發(fā)。通過評估動力系統(tǒng)、電機電池系統(tǒng)的主要參數(shù),以及車身結構,公司最終選定了的原型車,并確立了電動車改制方案。
改制電動車在原型車的基礎上取消了發(fā)動機、變速箱、進排氣、燃油箱等系統(tǒng),增加了電機、控制器及電池等部件。由于車輛續(xù)航需要及電池容量需求,電池質量引起車輛質量急劇增加,在整車質量有巨大變化的情況下,我們需要對車輛的碰撞安全性能進行評估,考察質量變化對其的影響。文中主要討論了正面碰撞性能的變化情況。
目前整車有限元仿真試驗因其研究費用低廉、周期較短、采集數(shù)據(jù)信息較為全面等優(yōu)點[7],已經(jīng)成為了汽車碰撞安全技術領域普遍采用的試驗方法。為了預估改制對車輛碰撞性能的影響,我們需要分別建立原型車與改制車的整車碰撞仿真模型(如圖2),通過計算對結果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
圖2 整車正面碰撞仿真模型
本文使用了hypermesh 進行了網(wǎng)格劃分,原型車模型總規(guī)模約200 萬單元,改制電動車模型總規(guī)模約230 萬單元。并借助oasys.primer 建立了邊界條件及加載工況,使用lsdyna 進行了求解計算,并利用hperview 和oasys.reporter 進行了結果處理,形成了最終的仿真分析結果報告。
如何對正面碰撞模擬結果可靠性進行評價已經(jīng)有確切的方法,通常采用對比B 柱加速度時間歷程曲線完成。這是因為在正面碰撞中,由于車體B 柱通常是不變形的,該點的加速度曲線反映著受試車體的碰撞性能[8],所以行業(yè)公認把B 柱加速度作為評判車輛耐性能的基本指標[9]。當仿真與試驗結果誤差不超過20%,我們認為仿真模型真實可靠[10]。
為了確保仿真結果的可信度,在原型車模型完成之后,本文把仿真結果與原型車試驗結果進行對標。原始波形經(jīng)過濾波通道頻率等級為60的低通濾波器濾波后[11],得到CFC60 波形,B 柱加速度曲線對比結果如圖3 所示。
圖3 整車正面碰撞仿真與試驗對標模型
碰撞過程中能量變化情況、沙漏能比率等指標曲線見圖4。從圖中可以看出,在整個碰撞過程中,總能量守衡,碰撞結束后整體能量為141.4 kJ,計算沙漏能為4.0 kJ,占比為2.83%,小于規(guī)定的5%,因此模型有效,碰撞仿真結果可信度較高[12]。
圖4 整車正面碰撞仿真能量轉化過程
主要傳感器測點速度變化見圖5,車輛整體變形量對比見圖6。速度變化與終速穩(wěn)定趨勢相近,整車計算最大壓縮量為554 mm,試驗最大壓縮量為601 mm,誤差為?7.8%,滿足工程使用要求。
在汽油車碰撞模型的基礎上,我們通過更新結構建立了改制電動車的仿真模型,再進行正面碰撞仿真的仿真計算,以保證原型車與改制車仿真計算對比結果的可信度。
圖5 速度信號變化過程
圖6 位移信號變化過程
2.3.1 加速度信號對比分析
原型車(燃油)正面碰撞加速度信號與改制電動車的加速度信號對比如圖7 所示。由結果可知,燃油車正面碰撞最大加速度為35.5g,發(fā)生時刻為50.1 ms;由其改制的電動車正面碰撞最大加速度為28.6g,發(fā)生時刻為66.5 ms。
圖7 加速度信號對比
兩者對比可知整車正面碰撞加速度峰值有所降低,峰值時刻后移。詳細結果見表1。改制電動車相對于原型車,由于整車質量增加(主要為電池,集中在車身中后部),正面碰撞時峰值加速度降低約20%。其峰值的降低有助于改善駕駛員頭部傷害HIC 值,降低了后繼安全氣囊的標定工作難度。加速度峰值時刻滯后,影響安全氣囊的起爆時間,說明整車質量變化過大的情況下,影響車輛安全性,需要對安全氣囊重新進行標定。
表1 燃油車與電動車正面碰撞加速度信號仿真結果對比
2.3.2 速度信號對比分析
在整車正面碰撞過程中,當車輛的碰撞速度降為0 時,表明碰撞壓縮過程結束,車輛開始反彈,通常把這個速度變化等于0 的時刻定義為碰撞結束的時刻。由圖8 中速度變化曲線可知,當速度變化到0 時,燃油車(原型車)的整個正面碰撞過程結束的時刻為68.8 ms,電動車(改制車)的整個正面碰撞結束的時刻為80.6 ms。
圖8 速度信號對比
兩者對比,可以明顯看出電動車(改制車)碰撞過程持續(xù)的時間比燃油車(原型車)的長,增加了11.8 ms,碰撞持續(xù)過程延長。這表明有更多的結構部件參與了碰撞過程的變形吸能,所以延長了碰撞變形持續(xù)的時間,這個結果與整車質量增加導致初始碰撞總能量增加是一致的。而碰撞持續(xù)的時間增加以后,將會導致駕駛員向前運動時間和運動距離增加,可能導致駕駛員前移量或者胸部壓縮量增加,需要重新標定安全帶,以保證駕駛員和乘員的位移量在合理的范圍內。
2.3.3 位移(變形)信號對比分析
在整車正面碰撞過程中,車輛前端壓縮量是考察整車耐撞性的一個重要的指標。我們可以通過仿真直接獲取車輛前端的變形量,即從碰撞開始到碰撞結束時刻,車輛在車身方向上位移的距離就是希望獲得的車身的最大變形量。之后,車身變形的結構開始反彈,所以本文在碰撞試驗后測量的車輛最大壓縮量一般小于仿真結果,其誤差產(chǎn)生的原因也在這里。由圖9 車身位移(變形)曲線可知,燃油車(原型車) 在68.8 ms 時車身前端最大變形量為598.6 mm,電動車(改制車)在80.6 ms 時車身前端最大變形量為672 mm。
圖9 車身位移(變形)
電動車(改制車)相對于燃油車(原型車)在正面碰撞工況下,其車身前端最大變形量增加量為73.4 mm,增幅接近12.3%。最大變形量的增加表明車身結構部件參與變形的程度增加,前端結構變形吸能量也變大。其原因是整車質量增加(主要是電池包的質量增加,集中在車輛中后部),而車輛前端結構基本上保持了與原車結構一致,在沒有進行針對性加強的情況下,需要更多的結構部件參與變形來承擔吸能的作用,所以車身前端變形量會加大。這與前文整個碰撞變形過程變長的原因分析也是一致的。
3.1.1 整車質量增加量
燃油車改制電動車時,由于續(xù)航里程的要求,電池包的質量增加導致整車質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這成為影響整車正面碰撞安全性能的首要因素。正面碰撞總能量計算公式為
式中M為碰撞車總質量。由此可見,整車總質量的增加將直接影響碰撞的總能量。
而車輛前端結構變形吸能,可以簡化為碰撞力在變形路徑上的做功:
當車輛前端結構基本不變時,可以近似地認為碰撞力F固定。由于總的動能增加,前端結構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即E′在F不變的條件下,做功的距離則會增加,車身最大變形增加。
3.1.2 車身結構相對強弱變化
由于電池包集中在車輛的地板中部和后部,車身前端基本上保持了原車的結構。電池包本身的安裝方式(剛性支架)和自身(內部角鋼桁架)結構均對車身中部地板剛度有加強作用。在車身前部結構總體不變的情況下,由于后部結構的加強,將導致車身前部結構相對變弱,這也從側面印證了仿真分析中車身前端為了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其變形量增加的結果。
3.1.3 對車輛正面碰撞的影響趨勢
燃油車改制電動車時,為了節(jié)約開發(fā)成本,最大程度上沿用了原車的結構,在車輛質量大幅增加的情況下,將導致改制車有如下變化:
1)碰撞加速度峰值:由于車輛前端結構相對“變弱”,整車正面碰撞加速度峰值將有所降低,峰值發(fā)生時刻也將比原車滯后;
2)車身最大變形量:由于需要整車初始動能增加,車身前端結構需要吸收更多的能量,所以車身變形量將比原車增大;
3)碰撞過程持續(xù)時間:由于車身變形量的增加,整個碰撞變形持續(xù)的過程也將延長,即車輛速度變?yōu)? 的時刻將滯后。這樣才能保證碰撞能量得到充分的傳導和釋放,車身的加速度、速度、位移信號三者相互印證,結果統(tǒng)一。
電動車(改制車)完成以后,公司委托中國汽車研究所碰撞試驗中心在進行了正面碰撞摸底試驗。試驗如10、11 所示。
圖10 正碰面碰撞摸底試驗
圖11 正碰面碰撞摸底試驗加速度曲線
根據(jù)試驗結果,我們對原車結構進行了局部改善與加強,并在此基礎上完成了電動車(改制車)車輛碰撞性能的強檢認證,車輛碰撞安全性能滿足了GB 11551?2014 《汽車正面碰撞的乘員保護》法規(guī)的要求。
本文研究了燃油車改制電動車時正面碰撞仿真分析的主要過程,基于整車正面碰撞仿真結果主要因素的對比,總結了車輛改制過程中正面碰撞性能的主要影響因素及趨勢。
1)在未進行全新開發(fā)的條件限制下,由燃油車改制電動車的技術方案是可行的。
2)在車輛前端變形空間足夠的情況下,整車質量的增加引起正面碰撞安全性能的變化,可以由增加車輛前端變形量來實現(xiàn)碰撞能量轉移。
3)通過對加速度、速度和位移變形信號的分析對比,可以明確燃油車(原型車)和電動車(改制車)的正面碰撞性能差異程度和主要變化趨勢。
通過本研究,可以明確正面碰撞性能受改制影響的范圍,針對性地做出設計調整和結構改善,避免盲目、無目標地開展設計工作。仿真方法的應用可以協(xié)助我們快速驗證設計方案,減少設計反復周期,降低電動車的研發(f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