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珍 黃俊
(1 天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天津 300072;2 天津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假山作為古典園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園林的藝術成就具有很大貢獻,可以說無園不石、無園不山。掇山之佳構者,不僅姿態(tài)奇異,搭配巧妙,而且凝聚了自然山川的美于一隅庭院中,引人入勝,是園林匠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具象體現(xiàn)。為追求這種“一卷代山,一勺代水”“作假成真,宛自天開”的藝術形式,必然要求掇山造景的匠人們具有高超的置石技巧和審美能力[1]。傳統(tǒng)的掇山置石手法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演變,具有極高的藝術造詣,其置石手法與布局理念值得欣賞和探究。
假山為園林整體意境的營造起到了實與虛兩方面的作用。通過恰當合理而具有美感的掇疊石頭土層等假山物質性材料,建構微縮的自然山水,營造實境。實境形成了多樣化物質空間。通過游人在假山物質空間中的體驗及視線觀賞,結合游人對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觀的理解,產(chǎn)生了豐富的意境內(nèi)涵。因此,假山也為由實轉虛的意境體驗提供了依托。
中國古典園林歷來以自然寫意的山水獨特景觀著名,這種寫意表現(xiàn)出來的悠長意境需要虛景的營造。通過取法山水畫“咫尺萬里”的寫意手段,堆土疊石,摹寫山川,對空間進行自由的收縮,將自然界中的奇峰疊岫、崇山深壑濃縮進園內(nèi),這些具有峰、巖、壑、洞,風格各異的假山喚起人們對崇山峻嶺的聯(lián)想,使游賞其中的人自感身處自然山中,應目會心,神游山川,感受咫尺山林到衍生出的虛的意境。假山自成一景,同時又是分景、隔景的手段和借景的對象。通過掇山置石的巧妙設置,使得本來一覽無余的有限空間變得迂迴曲折、趣味橫生。既增加了景觀層次,使景觀更有趣味,同滲透園林虛景,豐富了觀賞者的心理意境感受。
瞻園是南京現(xiàn)僅存的兩座明清古典園林之一,素有“金陵第一園”的美譽。乾隆帝南巡曾駐蹕此園,并以歐陽修詩“瞻園玉堂,如在天上”之意為此園命名,并御筆題“瞻園”匾額。瞻園自古就以假山石馳名。園內(nèi)假山大致可分為四處,即北假山、西假山、南假山以及北假山北側。北假山被學界公認為明代湖石假山佳例,且瞻園園景歷經(jīng)興廢更迭,北假山基本格局并無根本變化,故而選取瞻園北假山為主要分析對象。
吳中名勝獅子林是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是元朝時期蘇州城中最負盛名的一座園林,其年代橫跨元、宋、明、清、民國至今已有六百六十余年,是蘇州城中歷史甚為悠久的園林之一。在獅子林的園史上,或為禪僧寺院,或為皇家后花園,究其原因除高僧弘揚佛法影響以外,假山也扮演著重要的作用。獅子林建成后,一直以太湖石假山聞名于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與獅子林假山的掇山疊石技法息息相關。故而選取獅子林為另一典型江南古典園林進行分析。
園林疊山以道染山林意境為最高準則[8],以自然真山為藍本,采用移縮的造型藝術[1]。通過假山總體形態(tài)的布局,將自然山水凝聚于一隅園中,是活化假山的關鍵。園林疊山由于受場地和空間的限制,在假山的總體布局和造型設計上常常借鑒山水畫中的“三遠”原理,以求在尺之內(nèi),表現(xiàn)千里之致[2]。
瞻園內(nèi)的疊山總體布局呈三面環(huán)狀形態(tài),主要分為南、北、西假山,相互間既通過水渠互有聯(lián)系,又各自獨立成峰,其中,北假山平面構成長方形,山勢東西走向。山體東部自土中起腳,向東逐漸提升,山體西側與西假山東側石壁相連,主峰偏西設置。假山南側臨水面的起腳較為典型,其山腳東半為貼近水面寬大的石磯,石磯隨山體平面向南伸出,最南端伸出將近10m,這樣寬大的湖石石磯十分少見。寬大的石磯襯托著厚重的山體,使整個山形更顯雄壯巍峨[4]。
中部疊石全為湖石拼掇,湖石橫用豎用相結合,石與石之間緊密相連,石塊交接自如,整體性較好。相對整體的體塊配合凸凹變化與較大的體型,使得假山更顯雄渾。除假山南部西側做較深的內(nèi)凹,形成深邃的溝壑之外,在山體東側及北側均凹凸變化較大,其中,東側更有石洞進入山體內(nèi)部。山上蹬道盤旋,有多處平臺讓人停下觀景,山體有充裕的種植空間,促使植物生長繁茂[3]。
所謂“遠觀山勢,近看文脈”[4],其掇山手法要從大處著眼,細部入手。細部是指置石技法,具體到每塊石材的搭接方式與掇疊技法,而大處則為布局手法,重在總體山勢的走向形態(tài),以及彼此的布局呼應,從而形成完美的假山石景。其中,江南一派古典園林在傳統(tǒng)掇山手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獨具一格。
《園治·掇山》中的三十字訣:“安連接斗挎(跨),拼懸卡劍垂,挑飄飛俄拮,釘擔鉤樺扎,填補縫墊殺,搭靠轉換壓”。此“三十字訣”作為經(jīng)典的置石技法概括,已被很多學者奉為掇山之要領。其中,“壓”是掇山的最基本手法,如洞項湊壓,出挑懸壓等等。(圖1)挑則是指狹長的石料出挑或用石層層前挑后壓,使其一部分懸空,包括2 種方式。(圖2、圖3)三十字訣通過簡練精辟的總結,較全面地概括了傳統(tǒng)掇山的實際操作經(jīng)驗,以及由此形成的假山施工基本操作手法[3]。其中,“懸、卡、劍、垂、挑、飄、飛、俄、掛”等等,在基本技法上進行了難度的創(chuàng)新,體現(xiàn)了匠人高超的掇山技術,是匠人在假山設計中追求自我的表現(xiàn)。
圖1 壓
圖2 挑
圖3 挑
疊山通過“藏與露”的空間手法,擴大了園林的空間感。如在瞻園中,當游人佇足在靜妙堂前遠觀北假山,山后大多景色被假山遮擋,僅山之東側露出一二建筑飛檐翹角,不僅豐富人們觀景的視線層次,更給人以園北空間無窮之感,產(chǎn)生對北園景致的無窮遐想和欣賞美景的渴望[10]。
5.1.1 界定空間。園林中疊山是從地形骨架的角度來劃分空間,具有自然和靈活的特點,使空間具有豐富的變化。同時,借山石為界,形成不同的園林空間并引導游覽路線、指導游客步入不同景區(qū),起到“步移景異”的作用。用山石或微地形界定的園林空間,依據(jù)不同游人的不同理解可以幻化成不同的游園情趣,讓人對園林空間變幻多樣生動引起感嘆[5]。
5.1.2 分隔空間。堆疊假山石園林分隔空間手法之一,在園內(nèi)各景區(qū)的區(qū)域之間利用高聳的假山,使景觀藏而不露。如在入口內(nèi)堆疊假山,如同屏風一樣起到遮擋視線和屏障的作用。瞻園內(nèi)的北假山很自然地將園內(nèi)南北景區(qū)相分離,起到自然過渡的分隔作用。
5.1.3 豐富空間層次。“山不在高,貴有層次”,為了滿足園林中“有高有凹、有曲有伸、有平有坦、有峻而懸”的地形變化,通過轉折起伏、堆山疊石及蹬道的設置,既可有效解決園內(nèi)的交通問題,還增加了空間的層次感。瞻園北假山內(nèi)石徑盤旋,連接池面平橋與山內(nèi)石橋,豐富的高低錯落關系,蜿蜒曲折的石徑小路,都給游人帶來意味無窮的空間感受。
5.1.4 視線遮擋。瞻園南假山是20 世紀60 年代新堆砌的,作用之一即為遮擋園外的現(xiàn)代建筑,保證園林內(nèi)景觀的完整性與原真性。獅子林假山是中國古典園林中最曲折、最奇巧的堆山實例,主假山從北至南設有3 處建筑景點,分別為見山樓、臥云室和修竹閣。從指柏軒南部入口處到見山樓途中,沿路而行,見山樓先是越行越遠。形狀各異的獅子峰、修竹閣相繼映入眼簾,整個游覽途中見山樓僅3 次顯現(xiàn),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游人的游覽心理,增加了獅子林主假山曲徑空間的神秘性與趣味性[6]。
計成在《園冶》中寫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性”。山石具有傳情達意的作用,園主寄情于園內(nèi)山石,起到表情達意之意味。假山與水色、水聲、風聲、日光、月光、花影、樹影、月影、花香、鳥鳴等虛景的結合,融入游覽者的思想感情、人生感悟、生活體驗,從而產(chǎn)生情景交融的園林意境,不但有“山”此景,而且有“聲”、“光”、“影”這些景外之景,從而產(chǎn)生出“歷久彌新”的境界。
在瞻園中主峰高聳峭拔,對于較近的觀賞者來說,容易引人仰視,從而激起“峻拔崇高之感”,站在池畔尤其是池中步石向上仰視,產(chǎn)生“其勢懸而令人駭”的情感體驗。
瞻園假山均為太湖石堆砌,獅子林中也主要以太湖石為主,園中均有數(shù)處太湖石置石,如仙人峰等。太湖石又名窟窿石,石上多“透”洞。瞻園的北假山瞻石、伏虎、三猿等洞壑景觀;南假山上伸下縮,有懸墜鐘乳石,形成水洞景觀。獅子林假山山洞蜿蜒曲折,宛若迷宮般錯綜復雜,游覽過程充滿趣味性。無論水洞,還是旱洞,均表現(xiàn)為“與外界迥異的幽暗深邃之美”。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認為“洞”富有神秘感,是對確實存在的某種審美心理的概括。西假山內(nèi)的旱洞因其幽深莫測而給人以一種奇異的美感,引起人們好奇而探幽的心理體驗。
獅子林假山建園融合了許多疊石名家的精妙構思,并有天如禪師參與設計,因此“石之奇,為吳中之冠”,更重要的是意境空靈深厚悠長。獅子為佛教神獸,獅子林假山以佛經(jīng)獅子座為立意,園內(nèi)各具情態(tài)的獅峰、獅吼、獅石,隱符五百羅漢。山峰林立,洞壑幽深,仿佛名山深處的佛教圣地,空靈悠遠。
瞻園以“山石取勝,理水為輔”,山水相得益彰,靜妙堂北門對聯(lián),“壘石石嶺峰潭清影靜妙在自然千載匠心巖壑趣,仰天天浩蕩云退翳消安之若素萬家盂嘗太平羹?!蹦艹浞直憩F(xiàn)出瞻園假山的文化內(nèi)涵。園中假山符合中國文人寫意山水畫理,并將“影”、“云”納入景中,表達對假山巖趣匠心反映出來的自然山河的欣賞贊美,和對太平生活的閑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