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鶴琴先生是中國第一位運用近代科學方法研究兒童心理發(fā)展、進行兒童教育實驗的教育家,是我國 現代幼兒教育發(fā)展的奠基人。他提出的“活教育”理論主要內容包括“活教育”的目的論、課程論和方法論。 該理論符合兒童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符合兒童發(fā)展的年齡特點,符合當代中國教育發(fā)展的時代趨勢,從不同角度指 導著今天的教育探索與實踐。其歷史影響主要體現在國難當頭,教育救國;發(fā)現兒童,解放兒童;撥亂反正,重振 幼教。其現實意義體現在:以陳鶴琴先生所倡導的“五指活動課程”為基礎,衍生出了我們當代學前教育領域所 提倡的五大領域課程;采用游戲法的形式來實施教學活動;在批判繼承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尋中國特 色的學前教育道路。
關鍵詞:陳鶴琴;“活教育”理論;歷史影響;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G40-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20)13-0119-03
陳鶴琴(1892 - 1982 年),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 兒童心理學家、教授,是我國現代幼兒教育發(fā)展的奠基 人,同時也是我國兒童心理學的開拓者,為我國學前教育 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而偉大的貢獻。陳鶴琴先生為我 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鞠躬盡瘁,尤其是對幼兒教育的發(fā)展 有自己偉大的理想抱負,并且付諸實踐論證幼兒教育的 科學發(fā)展方向。陳鶴琴先生的一生就像是一盞奮進在逆 境中的明燈,用自己的雙手將幼兒教育托舉到新的高度。
一、陳鶴琴“活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
(一)“活教育”的目的論
“做人,做中國人,做現代中國人?!标慂Q琴賦予其五 個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體”;第二,“要有 建設的能力”;第三,“要有創(chuàng)造的能力”;第四,“要能 夠合作”;第五,“要有服務的精神”。陳鶴琴先生這五 條要求無一不體現其教育思想的先進性和科學性。陳鶴 琴先生注重人的身體發(fā)展,主張人首先要有健全健康的 身體素質,保持健康的身體才是個人發(fā)展的基礎,擁有健 康的身體素質才能有建設祖國、建設社會、建設每一個小 家庭的能力。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創(chuàng)造能力,創(chuàng)造力代 表著一個人發(fā)展的可能性與潛能,代表著一個人在發(fā)展 過程中的可塑性程度,代表著一個人的創(chuàng)新性。同時,人 還要學會互助合作,只有團結協作才能在追求遠大志向 與理想的過程中有所作為、有所成就、有所實現。最后, 最為關鍵的一條就是服務精神,要有服務精神的意識和態(tài) 度,懂得服務社會、服務國家最終才能夠實現自己的價值。
(二)“活教育”的課程論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标慂Q琴先生認為自然、社會中的事物都可以成為兒童學習的內容,只有自 然、社會中的教育要素才最能促進幼兒自然的發(fā)展,讓幼 兒感受自然狀態(tài)下自然環(huán)境的魅力,感受偉大的大自然 給予我們寶貴的禮物。只有讓兒童把自然、社會中的要 素當作所需要學習的書本,兒童才能在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中汲 取最為原生態(tài)的知識,在自然的環(huán)境下認識世界、感知世 界、理解世界、探索世界,再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回報祖 國。陳鶴琴先生認為,傳統(tǒng)書本上的知識較為分裂,知識 與知識之間沒有任何聯系,而是相互孤立的存在,不應該 將傳統(tǒng)的課本看作唯一的教材,傳統(tǒng)的教材過分拘泥于 課程上死板的知識,兒童如若不能親身體驗知識的趣味 性,那兒童學到的知識就將永遠是不可利用的知識,不會 利用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知識遷移,不能夠學以 致用,導致知識本身的價值很難得到體現。兒童可以在 自然的環(huán)境下感受自然的教育,同時也可以激發(fā)兒童對 于大自然探索的積極性與好奇心。
“活教育”的教學組織形式打破了以往的學科中心 組織形式,對兒童的教育并不是傳統(tǒng)分科進行教育,而是 將所有科目看作一個系統(tǒng)的體系,采取符合兒童身心發(fā) 展和生活特點的活動中心和活動單元體系——“五指活 動課程”。按照陳鶴琴先生“五指活動課程”的設想,兒 童是學習的主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特的思 維方式,有著獨特的學習特點,并且這種自主性的活動代 替了以往的課堂教學,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兒童更高 效的吸收所學的知識。“五指活動”是相互聯系的一個 有機整體,并不是割裂開的獨立部分,追求的是完整的兒 童發(fā)展過程,追求的是整體的兒童生活。
(三)“活教育”的方法論
“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做”是學生學習的 基礎,也是“活教育”的出發(fā)點和切入點,強調的是兒童在 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在活動中直接經驗的獲取 [1]。 “活教育”方法論的主要特點是:第一,強調兒童的 自主行為。也就是兒童的學習是以“做”為基礎,確保
兒童的主動性與主體性,在教學中鼓勵兒童獨立去思考、 去探索、去發(fā)現、去實踐,只有這樣,兒童才能真正的消化 吸收這些書本上的知識。這才是激發(fā)兒童主體性與主動 性的最有效的手段。第二,需要教師積極適時的引導。 作為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鉆研自己的教育技 巧,仔細觀察學習中的兒童,善于去引導、鼓勵兒童,用積 極的引導語去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站在引導者和觀察 者的角色進入課堂,進行朋友式教育,與兒童平等、民主 地進行對話、互動,主動激勵兒童,而不是懲罰式和灌輸 式的教學。
二、陳鶴琴“活教育”理論的歷史影響
(一)國難當頭,教育救國
1923 年,陳鶴琴先生萌發(fā)了一個想要進行教育探索 的想法,并于同年的秋天進行了一次中國化、科學化、本 土化幼稚教育的嘗試與探索。他在江蘇省南京市自己的 住宅內開辦了鼓樓幼稚園,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這場親身 的實踐中去,經過不懈的實踐與實驗,不斷地摸索中國化 的幼兒教育之路。
20 世紀 30 年代,國內戰(zhàn)事不斷,國內時局的動蕩和 國民政府的態(tài)度,讓陳鶴琴先生清楚地意識到,戰(zhàn)爭已經 到了不可避免的境地。1935 年,在國家、民族和千百萬 兒童的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的形勢下,陳鶴琴先生發(fā)表了 著名的《對于兒童年實施后的宏愿》[2]。在文中,他提 出了充滿溫情的九條夙愿。陳鶴琴先生的夙愿不僅是對 兒童權益進行保護的體現,也是他投身于中國教育事業(yè) 發(fā)展的決心。這也是陳先生的肺腑之聲,埋藏在心里最 急迫的宏愿,也是他對兒童真摯之情的體現,陳鶴琴先生 對兒童教育的關注淋漓盡致地體現到他這發(fā)自肺腑的夙 愿之中。
國難當頭,陳鶴琴先生更感到了拯救民族危亡的責 任重大,他被推舉為上海各慈善救濟團體難民教育委員 會的負責人,為數十萬難民的生活救濟、生產自救和普及 教育而奔走,他的足跡遍布各租界的難民收容所 [2]。在 國難當頭的時代境遇下,陳鶴琴先生毅然憤起,努力實踐 教育救國。
(二)發(fā)現兒童,解放兒童
陳鶴琴先生很早就表示:“我素來喜歡小孩子,小孩 子也很喜歡我。”[3] ?他在 1914—1919 年間受到美國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和熏陶,系統(tǒng)地掌握了兒童心理 學的研究方法。這也為陳鶴琴科學兒童觀奠定了一定的 理論基礎,使其兒童觀為大眾所認可、被社會所認同,從 而有助于整個社會正確地看待兒童、教養(yǎng)兒童。
陳鶴琴先生的兒童觀充分體現了其辯證地看待事物 的科學方法,在學習西方先進教育思想的同時,有所利用 也有所摒棄,他結合了我國當時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境遇,提 出了中國兒童的三個特點。他把自己的兒童觀建立在中 國兒童的“三個不同于”之上:即兒童不同于成人、兒童 不同于洋人、兒童不同于古人 [4]。這“三個不同于”,是 陳鶴琴兒童觀的理論支撐,兒童對事物的認知是遠不同 于成人的,我們應該尊重兒童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特點,給 予他們獨特的發(fā)展空間,不能揠苗助長。兒童是不同于 洋人的,國家社會制度不同,兒童從出生后所受到的思想 上的影響也就不同,與洋人是有區(qū)別的。兒童也是不同 于古人的,時代在發(fā)展、在變化,教育兒童的方法也要與 時俱進,跟隨兒童發(fā)展而不斷的變化,適應兒童的發(fā)展水 平、發(fā)展程度和發(fā)展特點。陳鶴琴先生的兒童觀是完整 的、科學的,體現出了現代兒童觀的一般特點,同時還反 映著當時中國兒童的現實發(fā)展狀況。
(三)撥亂反正,重振幼教
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報》發(fā)表特約評論員 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后,全國范圍內掀 起了一場熱烈的討論。這場熱烈的討論也引燃了陳鶴琴 心中的教育改革之火苗,為他的教育改革的想法帶來了 無盡的希望與可能。此時,陳鶴琴先生已經進行了自己 的教育實驗,也就是自己的長子陳一鳴,他記錄了關于自 己教育一鳴的數百個案例,為自己的教育思想貢獻了活 生生的案例。1979 年 11 月 3 日,全國幼兒教育研究會在 南京召開,陳鶴琴先生出席開幕式并當選名譽理事長 [2]。 陳鶴琴先生在這場激烈的討論后,更是投入到苦心
研究教育的工作中去,懷著自己偉大的志向,撥亂反正, 重振幼教。
三、陳鶴琴“活教育”理論的現實意義
(一)“五指”活動,五大領域
“活教育”課程體系打破以往陳舊的教學組織形式, 打破了最傳統(tǒng)的學科組織形式,也就是以學科為中心的 組織形式,追求兒童連為一體的完整生活,追求兒童在自 然環(huán)境下的自主性發(fā)展學習,追求兒童整體性、全面性的 學習與發(fā)展。
以陳鶴琴先生所倡導的“五指活動課程”為基礎, 衍生出了當代學前教育領域所提倡的五大領域課程。陳 鶴琴先生指出,五指活動課程之所以稱之為“五指”,是 因為兒童的這五大類課程是一個整體,是五根連為一體的手指,不可分割。兒童的生活也是整個的、連成一片的、 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如若按照以學科為中心的學科分 類形式去組織開展兒童課程,就會割裂知識與知識間密 切的聯系,孤立、單獨的認識新的事物,這樣的教學方法 是不科學的?,F如今,我們的五大領域課程也不可分割, 尤其是在不同領域課程中要相互交融五大領域的內容, 內容與內容之間的交叉點無形中促進了幼兒德智體美勞 的全面發(fā)展,在教育目標中要著重體現出促進了幼兒哪 一方面的能力,還要善于發(fā)現兒童能力發(fā)展的不平衡性 并且取長補短,要注重知識與知識之間的系統(tǒng)性與統(tǒng)整 性,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課程的組織實施要依據兒 童的身心發(fā)展特點與規(guī)律有系統(tǒng)的、有組織的、合理地安 排,教師要了解兒童的興趣所在,抓住每一次活動中可能 存在的教育契機,發(fā)揮作為教師的教育機制,使得課程盡 量整合,給予兒童完整的發(fā)展空間與發(fā)展機會。這種完 整的課程才能夠體現出完整的兒童,才能使兒童得到科 學、全面的教育。
(二)“游戲”精神,注入課程
陳鶴琴先生明確提出游戲對兒童發(fā)展的意義,他指 出“名義上雖說是游戲,但所學確是很好的學問,很好的 東西?!盵1] 成人是如此,更何況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兒 童呢?
陳鶴琴先生提倡采用游戲法的形式來實施教學活 動。眾所周知,游戲就是兒童的生命,兒童生來就是愛好 游戲的、喜歡游戲的,采用幼兒喜愛的游戲形式進行教 學,更能夠提高和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品質。陳鶴琴先生所 提倡的游戲法與當今社會幼教界所提出的課程游戲化是 不謀而合的,課程游戲化就是要把游戲融入到各個細節(jié) 中去,發(fā)揮游戲的積極作用,帶動教學活動對幼兒產生的 積極影響。筆者認為,游戲法就是要將游戲精神注入到 兒童基本活動中去,將游戲精神融入到幼兒的生活、教學 活動中去,只有在游戲中,幼兒才會產生不一樣的游戲性 體驗與感受,不一樣的游戲性思維與思考,因此要在游戲 中科學地看待兒童,科學地教育兒童。
(三)批判吸收,靈活運用
陳鶴琴的學前教育研究方法認為,凡是對中國自己 的學前教育有利的,都要充分有效地加以運用,凡是對中國自己學前教育不利的,要去其糟粕,從而探索我們中國 化的幼兒教育發(fā)展之路。陳鶴琴先生摸索出一條幼稚教 育中國化的道路,樹立了一個融貫中西方的一個成功典 范。他的“活教育”的學前教育目的論就是在批判繼承 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是為了探尋中國特 色的學前教育道路而提出的。
四、結語
陳鶴琴先生幼稚教育思想的誕生向科學化、本土化、 系統(tǒng)化的方向轉變,對我國近現代的教育改革做出了偉 大貢獻,更是推動了教育科學化的發(fā)展進程。特別是他 的“活教育”理論符合兒童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符合兒童 發(fā)展的年齡特點,符合當代中國教育發(fā)展的時代趨勢,從 不同角度指導著我們如今的教育探索與實踐。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人們越來越重視幼兒 身心健康的發(fā)展,越來越重視學前教育的質量和發(fā)展水 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是與日俱增。批判繼承是我國 幼教之父陳鶴琴研究教育的最根本方法,辯證地看待一 些他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結合本國狀況加以利用, 他開創(chuàng)了我國學前教育所采用的新方法,對于當前建設 中國特色學前教育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及借鑒意義,值得 我們大力發(fā)掘。
參考文獻:
[1] 陳秀云 , 柯小衛(wèi) . 活教育 [M]. 南京 :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 社 ,2012.
[2] 郭亮 . 從拓荒奠基到幼教之父:兒童教育家陳鶴琴 [M]. 南京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
[3] 陳秀云 , 陳一飛 . 陳鶴琴全集 ( 第一卷 )[M]. 南京 : 江蘇教 育出版社 ,2008.
[4] 王振宇 , 秦光蘭 , 林炎琴 . 為幼兒教育發(fā)現中國兒童,為兒 童創(chuàng)辦中國幼兒教育——紀念陳鶴琴先生誕辰 125 周年 [J]. 學前教育研究 ,2018(1).
作者簡介:龐曉彤(1997—),女,蒙古族,內蒙古包頭人,單 位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方向為學前 教育、幼兒園音樂教育和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
(責任編輯:王寶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