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祖勝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是社會最無助的一個人群,邊遠山區(qū)校舍破舊,教育資源少,甚至還得不到父母日常的陪伴,我總會覺得這是一群前途渺茫的孩子。
可是2018年經(jīng)濟學家何帆探訪了一個山區(qū)小學。規(guī)模非常小,一共只有28名幼兒園孩子、43名小學生和12位老師??吹叫I岷畏托暮墒强戳怂麄兊慕逃?,他卻震驚了,那里并不是一個悲慘世界,而是世外桃源。
這里不具有升學競爭優(yōu)勢,于是索性把升學率丟開。這里不再是應(yīng)試教育,老師和孩子們奔的教育目標不再是分數(shù),卸下這個包袱,回到教育的初始目的——育人,讓學生快樂。從這個起點開始,事情就起了一系列變化。因為學生不足,他們就變成了小班教學,一個班七八個學生,每個老師分配給每一個學生的時間變多了,學生被關(guān)注就變多了。因為學校資源不足,所以就開門辦學,把課堂、教學內(nèi)容融入社會,跟鄉(xiāng)村、原野共生,與農(nóng)活、養(yǎng)殖同長。于是,學校不再是一座教育孤島、一個考試集中營,孩子們除了上課外,采蘑菇、摘楊梅、下河捉魚,養(yǎng)兔子、種花生、參加收割,通過走出教室、參加生產(chǎn)生活來理解真實的世界。因為學生家長不在身邊,這本來是教育最大的缺失,但與此同時大城市里那種家長對學校教育的干擾也就消失了。老師和學生變成了生活共同體,孩子遇到難事可以撲到老師懷里。這樣一來,老師可以按照自己的教育理想,塑造學生的人格。
何帆感嘆說:“這里有最好的教育理念,這里的孩子是我見過的最快樂、最自信、最有主見的孩子?!?/p>
(編輯/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