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智
至今記得《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的結(jié)尾:“親愛的朋友們,當(dāng)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dāng)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dāng)你喝完一杯豆?jié){,提著書包走向?qū)W校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許很驚訝地看我:‘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從朝鮮歸來的人,會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p>
縱觀古今,賢哲都主張以精神上的愉悅為幸福。故而溫厚善良,“大德必得其壽”。華佗恪守“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的信條,年近百歲時仍貌若童顏;周游列國而屢不得志的孔子,以“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為養(yǎng)身法而活了73歲:為官杭州的白居易享年75歲,當(dāng)?shù)厝怂退麅蓧K天竺石,他用“懼此兩片石,無乃傷清白”自責(zé);劉墉為官做人無私無畏,于嘉慶九年安然而去,享年85歲……這都與他們圣賢仁愛、節(jié)制欲望、淡看榮辱得失、知福常樂不無關(guān)系。
不過,真正知福守貴的要算莊子了。在人均壽命只有30歲的先秦,他竟然活了83歲。他在《莊子·天道》篇中寫道:“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币馑际牵瑢σ粋€從容自得、清心寡欲、氣定神閑、泰然自若的人來說,任何憂愁病患不能在他身上停留,所以能延年益壽。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精神系統(tǒng)的健康”。看來,“無欲壽自長”是人生幸福的首要條件。
放眼蕓蕓眾生,能做到“精神內(nèi)守”的人并不多見。在明清時,流傳著一本叫《解人頤》的書,其中有一首詩:“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h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边@是告誡人們,欲望過高,會煩惱叢生,幸福自然會遠(yuǎn)離他。
小時候,我們總是因為吃到了最愛的食物,得到了心儀的玩具,或是添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而感到幸福不已。孩童時期的我們,最容易滿足,能時常感到快樂。因為那時的我們涉世尚淺,懂得的事情少,因而想的也淺,心里面的小空間很容易就能被填滿。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社會接觸的逐漸加深,那些曾令我們幸福的事情,卻變得習(xí)以為常,再也無法激起我們的興趣,也無法令我們感到快樂了。
為什么我們的快樂越來越少?我們不斷努力,去追求成功和幸福,卻漸漸淡忘了最簡單的快樂。幸福二字似乎就在眼前,我們卻總也抓不住它。心里的空間越來越大,即使拼命填補也不能夠?qū)⑺顫M。我們陷入一個越想快樂越苦悶的怪圈,越發(fā)不能自拔。更何況,一部分人有一種奇怪的心理,那就是別人都比自己過得幸福,相比之下自己則成了世界上最晦氣最不幸的人了。
海倫有一席話對人不無啟迪:“我一直在哭,一直在哭,哭我沒有鞋穿。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有人沒有腳……”原來,幸福就是一種擁有,一種對生活的審視和發(fā)現(xiàn),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幸福,很多時候,幸福就在我們手中,只是我們不在意而已。
(編輯/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