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君
九江學院附屬醫(yī)院,江西省九江市 332000
頭部是人體最為重要的部位,存在大量的中樞神經系統(tǒng),包括聽覺中樞、語言中樞、視覺中樞及運動中樞等[1]。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體頭部常因外界暴力作用而受到損傷,即顱腦損傷,其病情嚴重且復雜,若不對該病患者進行及時的治療,隨著一系列繼發(fā)性因素的出現(xiàn),其病情也會隨之加重[2]。目前,治療顱腦損傷的方法主要為緊急搶救、手術治療,且需要使用機械通氣對患者進行輔助治療,然而長期使用容易使患者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增加,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3]。因此本文選取了在我院接受顱腦手術治療后機械通氣的70例患者為觀察對象,并分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及集束化護理干預,以探討集束化護理對顱腦術后機械通氣患者血氣指標及肺部感染發(fā)生率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將2016年2月—2018年6月于我院接受顱腦手術治療后機械通氣的7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5例。對照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5~68歲,平均年齡(46.50±10.25)歲;交通致傷者17例,墜落致傷者12例,其他6例。觀察組:男15例,女20例;年齡24~70歲,平均年齡(47.00±11.03)歲;交通致傷者15例,墜落致傷者13例,其他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本研究經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入選標準 納入標準:(1)顱腦術后行機械通氣(>48h);(2)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內容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治療前出現(xiàn)肺部感染癥狀者;(2)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
1.3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guī)護理干預: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對其進行健康宣教,對其用藥方法、飲食習慣等給予指導;患者出現(xiàn)排痰困難時需幫助其吸痰、排痰;測量口腔pH值。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觀察組患者集束化護理干預:(1)呼吸道管理:①在無禁忌證的情況下取得患者的同意,將其床頭抬高至30°~45°,以防發(fā)生誤吸;②隨時觀察患者痰液分泌情況,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吸痰、排痰,吸痰時需確保操作過程在無菌條件下行規(guī)范吸痰操作,每次吸痰時間需控制在15s以內,排痰則需要結合患者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為其翻身叩背及機械振動排痰,2次/d,15~20min/次,同時還需觀察記錄其痰液性狀,做好氣道濕化;③使用帶有聲門下吸引裝置的氣管內導管為需要通氣72h以上的患者吸出聲門下分泌物,壓力為70mmHg(1mmHg=0.133kPa),以控制患者肺部感染情況。(2)口腔護理:機械通氣前需保證患者口腔清潔,通氣后,根據(jù)患者口腔pH值的情況,選取有殺菌效果的口腔護理溶液對其進行口腔護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潔,以防發(fā)生感染情況。(3)強化無菌觀念:①對護理人員進行手衛(wèi)生培訓,在進行各項操作前醫(yī)護人員需嚴格執(zhí)行手部六步清洗法,保證操作在無菌條件下進行,以防交叉感染;②需要對患者居住環(huán)境、患者使用的吸引器、呼吸機管路等進行嚴格消毒,使用0.5%有效含氯消毒液進行消毒,24h/次,30min/次,并定期更換一次性管路;③分開安置感染者與非感染者,并設置隔離標識。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指標(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肺部感染情況;觀察患者干預前、干預1周后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及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的變化情況:使用血氣分析儀對PaO2、PaCO2指標進行測定,2次/d,早晚各1次,使用心電監(jiān)護儀對SpO2指標進行測定,2次/d,早晚各1次,測得的兩組數(shù)據(jù)取平均值進行比較。
2.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觀察組干預后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與對照組相比均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對比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氣功能指標對比 干預前觀察組患者的血氣功能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血氣指標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PaO2及SpO2指標與對照組相比均較高,PaCO2指標與對照組相比較低,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血氣功能指標對比
2.3 兩組患者干預后肺部感染情況對比 干預后,觀察組出現(xiàn)2例肺部感染患者,其發(fā)生率為5.71%;對照組出現(xiàn)9例肺部感染患者,其發(fā)生率為25.71%。觀察組患者干預后肺部感染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較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285,P=0.022)。
顱腦損傷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外科多發(fā)性疾病,由于損傷部位存在大量中樞神經系統(tǒng),因此該病具有較高的致殘及病死率[4]。機械通氣是一種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可以為患者提供呼吸支持,然而長期使用容易增加患者感染的概率,一旦發(fā)生感染,將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患者治療費用,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5]。
有研究顯示,患者在顱腦術后易出現(xiàn)肺部感染癥狀,誘發(fā)因素諸多,單一的干預手段無法達到理想的效果,故需積極探討一種更為全面的護理干預方案。集束化護理是一種以循證理論為指導,根據(jù)患者實際狀況將多種有效方法結合起來,對患者實施一系列科學、全面、系統(tǒng)護理方案的模式[6]。本文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干預后的機械通氣時間、住院時間、住院費用、PaCO2指標及肺部感染發(fā)生率均較低,PaO2及SpO2指標均較高,可見對顱腦術后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可以縮短患者機械通氣和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有利于改善患者血氣功能指標,降低患者肺部感染發(fā)生率。分析其原因在于對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干預,醫(yī)護人員需要隨時關注患者口腔內分泌物分泌情況,根據(jù)患者的具體情況,以規(guī)范的操作手法,在無菌的條件下幫助其排痰、吸痰,還需注意其痰液性狀,做好氣道濕化[7];在無禁忌證的前提下幫助其行正確體位,以防誤吸造成感染;給予通氣>72h的患者帶有聲門下吸引裝置的氣管內導管,為其吸出聲門下分泌物;根據(jù)患者口腔pH值選取口腔護理溶液進行清潔,可保持其口腔清潔,以防發(fā)生感染情況;嚴格要求醫(yī)護人員執(zhí)行手部六步清洗法,在無菌條件下進行各項操作;定時對患者居住環(huán)境、用具進行消毒,并將感染者與非感染者分開安置,設置隔離標識[8]。
綜上所述,對顱腦術后機械通氣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集束化護理有利于改善其血氣指標,降低肺部感染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