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田 野,沈曉龍,曹 鵬,袁 文
海軍軍醫(yī)大學附屬長征醫(yī)院骨科,上海 200003
頸椎椎間盤突出癥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1],對非手術治療無效或有明顯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的患者,可采用頸椎前路椎間盤切除融合術(ACDF)治療[2]。生物力學實驗和臨床研究表明,釘板系統(tǒng)(PCC)內固定可重建頸椎穩(wěn)定性,防止融合器下沉,提高融合率[3-4]。盡管PCC的制造工藝不斷進步,但吞咽困難仍然是PCC術后的常見并發(fā)癥[5]。Lee等[6]報道,采用PCC術中需要顯露病變節(jié)段的上、下椎體,增加對相鄰椎間盤的刺激并加速其發(fā)生退行性變。為了克服上述弊端,零切跡椎間融合器(Zero-P)被應用于頸椎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且被證實其可減少術后吞咽困難和鄰近節(jié)段疾病的發(fā)生[7-8]。然而,Nemoto等[9]發(fā)現(xiàn),盡管Zero-P可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但一些病例在隨訪中出現(xiàn)了椎間融合器沉降及頸椎曲度的丟失。
理論上,鋼板的存在能為椎間隙提供更好的支撐,從而更好地維持頸椎曲度和椎間高度,但目前關于PCC與Zero-P在單節(jié)段頸椎椎間盤突出癥術后頸椎曲度的維持方面的比較研究較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2016年5月—2018年3月在ACDF術中采用Zero-P或PCC治療的136例單節(jié)段頸椎椎間盤突出癥患者臨床資料,并對其臨床和影像學結果進行比較,現(xiàn)報告如下。
2016年5月—2018年3月,在本院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為單節(jié)段頸椎椎間盤突出癥,且病變節(jié)段與臨床癥狀一致,非手術治療時間超過6周,四肢放射痛、麻木或無力癥狀仍然存在的248例患者接受ACDF治療。將年齡為25~75歲、隨訪時間超過24個月且資料完整者納入本研究。排除合并頸椎骨折、后縱韌帶骨化、腫瘤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s性側索硬化癥)者,既往有頸椎手術史者,存在全身或局部感染、重度骨質疏松等影響手術因素者。共納入患者136例,其中71例術中采用Zero-P(Zero-P組),65例采用PCC(PCC組)。2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機構審查委員會批準備案,所有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Tab. 1 General data of 2 groups
所有手術由同一位主任醫(yī)師帶領的手術組完成?;颊呷砺樽沓晒螅⊙雠P位,肩背部墊小枕,頸部自然后伸,頸部術區(qū)常規(guī)消毒鋪巾。在頸前右側做橫切口,根據(jù)標準的Smith-Robinson路徑[10]顯露椎體及其兩側椎間盤前部。透視下明確定位無誤后,采用Caspar撐開器撐開椎體,以尖刀切除病變節(jié)段椎間盤前部纖維環(huán),以髓核鉗取出發(fā)生退行性變的髓核組織,刮除終板軟骨,以槍狀咬骨鉗咬除突入椎管的椎間盤組織、增生肥厚的后縱韌帶及椎體后緣骨贅,以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術區(qū),觀察受壓脊髓逐漸恢復正常形態(tài)。以三關節(jié)咬骨鉗咬除椎體前緣骨贅。Zero-P組選擇大小合適填壓有碎骨的Zero-P(強生,美國)置入椎間隙,取出椎體撐開釘,骨臘封閉釘孔,擰入螺釘并鎖定;PCC組選擇大小合適的填壓碎骨的椎間融合器(強生,美國)置入椎間隙,取出椎體撐開釘,骨蠟封閉釘孔,取合適長度的鈦板(強生,美國)預彎后固定于椎體前壁上,擰入螺釘并鎖定。透視下見鋼板、螺釘、融合器位置良好后再次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術區(qū),檢查確認無明顯出血點,切口旁另切1個小口引入1根負壓引流管。逐層縫合聯(lián)合腱膜、頸闊肌、皮下組織,以可吸收線縫合皮膚。確認負壓引流通暢后無菌包扎創(chuàng)口。
術后霧化吸入地塞米松磷酸鈉注射液10 mg與10 mL氯化鈉注射液混合液3 d,緩解氣管和食管不適。引流管于術后24~48 h取出。術后1 d 患者可在頸托保護下下床,術后頸托佩戴1周。
記錄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術前及術后1、6、12和24個月,采用日本骨科學會(JOA)評分[11]評估患者神經(jīng)功能;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12]評估患者頸部和手臂疼痛情況;采用正側位、過伸過屈位X線片測量C2~7頸椎曲度(C2下終板與C7下終板間的夾角)、手術節(jié)段Cobb角(手術節(jié)段上位椎體上終板與下位椎體下終板間的夾角)及鄰近椎體高度(手術節(jié)段上位椎體上終板與下位椎體下終板間的垂直距離);根據(jù)Lin等[13]的方法評估椎間融合情況:在過伸過屈位X線片上測量融合節(jié)段及鄰近節(jié)段棘突間隙差值(ISM),當鄰近節(jié)段ISM>4 mm(提示屈伸足夠)且融合節(jié)段ISM<1 mm定義為椎間融合,否則為不融合。所有影像學資料的測量均由未參加手術的同一位脊柱外科醫(yī)師完成,并且由其他2位脊柱外科醫(yī)師對結果進行審查和確認。
使用SPSS 2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手術順利完成,未發(fā)生食管、氣管、主要血管或脊髓損傷等并發(fā)癥。Zero-P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PC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2組術中出血量相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2組患者術后JOA評分、VAS評分、C2~7頸椎曲度、手術節(jié)段Cobb角及鄰近椎體高度均較術前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術后24個月,Zero-P組C2~7頸椎曲度、手術節(jié)段Cobb角和鄰近椎體高度較術后1個月降低,與PCC組相比差異亦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末次隨訪時所有患者均獲得骨性融合。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見圖1、2。
表2 2組患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Tab. 2 Statistical data of 2 groups
圖1 Zero-P組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Fig. 1 Imaging data of a typical case in Zero-P group
圖2 PCC組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Fig. 2 Imaging data of a typical case in PCC group
徹底減壓并有效重建頸椎穩(wěn)定性和曲度是頸椎退行性疾病外科治療的主要目標。在本研究中,盡管Zero-P組和PCC組臨床結果相當,但PCC組的遠期影像學結果優(yōu)于Zero-P組。郭龍等[14]的研究發(fā)現(xiàn),Zero-P提供強大穩(wěn)定性的同時能有效控制手術創(chuàng)傷,并可以大大降低術后吞咽困難發(fā)生率,認為Zero-P組術后生活質量更好。Yang等[8]認為與PCC相比,Zero-P不僅可降低吞咽困難的發(fā)生率,也可降低鄰近節(jié)段退行性變的發(fā)生率,術后內固定沉降和不融合的發(fā)生率也低。Vanek等[15]發(fā)現(xiàn)Zero-P組與PCC組術后6周頸椎Cobb角有一定變化。Lee等[16]對Zero-P、單椎間融合器和PCC 3組進行了12個月的隨訪觀察,發(fā)現(xiàn)Zero-P組的臨床療效與PCC組相似,但Zero-P組在融合器沉降和椎體間融合方面遜于PCC組。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術中出血量無明顯差異,但手術時間有顯著差異。可能相關的因素:①Zero-P組無需顯露上下椎體,只需顯露椎間隙,減少對相鄰椎間盤前纖維環(huán)干擾的同時縮短了手術操作的時間;②PCC組為了鋼板能較好地與椎體前緣貼合,常規(guī)會使用高速磨鉆進行骨贅打磨;③術中擰入螺釘時,Zero-P組釘?shù)涝谝欢ǚ秶鷥?,以上、?0°的角度在套筒輔助下擰入螺釘,有較高的準確率,而PCC組則可能存在因鋼板長短不合適或螺釘方向不佳而進行調整的可能。
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術后JOA評分和VAS評分均較術前顯著改善,臨床癥狀改善滿意。但Zero-P組術后24個月時C2~7頸椎曲度、手術節(jié)段Cobb角和鄰近椎體高度與術后1個月相比均有所丟失。本研究組認為,癥狀緩解與減壓程度相關,影像學改變是否會影響臨床癥狀仍需進一步的隨訪研究。本研究組分析Zero-P組影像學結果不如PCC組有以下原因。①頸椎椎體上下終板解剖形態(tài)存在明顯差異。上終板呈圓頂形,下終板呈凹形。而Zero-P上下表面是非解剖設計,在椎間隙測量和放置融合器的過程中,如果相鄰上下終板未完全清理和重塑,與假體不匹配,可影響椎間融合速度;但過度清理或切除終板會導致骨骼板受傷,從而導致融合器的下沉。②頸椎退行性疾病常伴椎體前緣骨贅形成,為了盡可能重塑椎體外形及預防術后吞咽困難的發(fā)生及便于融合器置入,需要徹底清除骨贅,因此將不可避免地增加椎體前緣骨量的缺失。Barsa等[17]證實,去除椎體前的骨贅會影響椎體上、下終板對融合器的支撐,并增加術后融合器下沉的風險。Nemoto等[9]建議保留椎前骨贅為融合器提供重要的支撐。本研究PCC組術中用高速磨鉆徹底清除骨贅,而Zero-P組則未清除椎前骨贅。③融合器的沉陷不僅受融合器大小及位置、終板接觸面積和固定設計的影響,還與患者的骨質相關[8,14-16]。Qi等[18]報道,在中期隨訪中,Zero-P組老年多節(jié)段頸椎病患者會出現(xiàn)頸椎曲度丟失、融合節(jié)段高度丟失,且有不同程度的融合器沉降發(fā)生。本研究患者平均年齡超過50歲,骨密度T值符合骨質減少診斷,因此,內固定對影像學結果的影響較明顯。
本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于是單中心回顧性非隨機性對照研究。且采用腰椎骨密度間接反映頸椎的骨密度,可能也是其局限性之一。此外,理論上當椎間隙融合后,融合器沉降和頸椎曲度的丟失將停止。但現(xiàn)有的影像學變化是否會影響遠期臨床結果尚不清楚,應在長期隨訪研究中予以證實。
綜上,PCC可獲得與Zero-P相同的臨床效果,雖然PCC在控制手術時間方面不如Zero-P,但在術后24個月的隨訪中PCC可更好地維持頸椎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