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樹鵬 蔣培強 譚璐東 蘇靖涵 劉亞輝
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肝膽胰外二科,長春 130000
【提要】 胰腺侵襲性纖維瘤的發(fā)病率低,臨床罕見,該病具有一定的侵襲性,對該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完整手術切除病灶,從而達到術后長期生存。
患者女性,35歲。以“急性上腹部疼痛1 d”急診入院,伴有惡心、嘔吐不適。既往無家族性遺傳病史,嗜酒史及嗜煙史,無基礎疾病。體檢:上腹部輕度壓痛,無反跳痛及肌緊張,未觸及腹部包塊。腹部CT見胰體尾部巨大囊實性混雜密度影,大小約13.0 cm×7.7 cm,內(nèi)見分隔及稍高密度斑片狀病變,與胰體尾部及胃后壁分界不清(圖1A),影像診斷為胰體尾部占位性病變合并出血。實驗室檢查:WBC 4.12×109/L,RBC 3.64×1012/L,血紅蛋白105 g/L,血小板134×109/L;肝功明顯異常;腫瘤標志物CA19-9 6.86 U/ml,CA242 2.99 U/ml,CA125 33.18 U/ml, AFP 3.68 ng/ml。擇期行遠端胰腺及脾切除術。術后恢復良好,無胰漏及出血等并發(fā)癥。病理大體檢查見腫瘤體積11 cm×8 cm,切面呈灰白色及褐色,囊實性、質韌、局部囊壁厚0.9 cm,內(nèi)壁呈褐色,粗糙;鏡下見腫瘤組織由膠原纖維束及梭形細胞組成,粗大的膠原纖維束及梭形細胞波浪交錯排列,梭形細胞核大小規(guī)則,染色質細而分布均勻 (圖1B);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β-catentin胞核+(圖1C),Desmin-(圖1D),AEI/AE3-,CD34-,α-SMA部分+,CD117-,Dog-1-,S100-。病理診斷為胰腺侵襲性纖維瘤。
圖1 胰腺侵襲性纖維瘤的腹部CT表現(xiàn)為胰腺體尾部囊實性占位(1A),鏡下見粗大的膠原纖維束及梭形細胞波浪交錯排列,梭形細胞核大小規(guī)則,染色質細而分布均勻(1B ×100),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胞核β-catentin陽性表達(1C),Desmin陰性表達(1D)
討論侵襲性纖維瘤最初是由學者Muller于1938年提出并命名,后由Sanger進一步補充并提出相關鑒別要點后一直沿用至今[1]。侵襲性纖維瘤是由于肌成纖維細胞異常增殖引起,該腫瘤的發(fā)病率較低,約占所有全身軟組織腫瘤的3%左右[2],而發(fā)生于胰腺的侵襲性纖維瘤更為罕見。發(fā)病的原因目前尚不明確,可能與內(nèi)分泌、創(chuàng)傷、手術、硬纖維瘤家族史、妊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多種因素有關[3]?;颊吣挲g15~60歲,以青春期及30歲左右患者為主。胰腺侵襲性纖維瘤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不適,腫瘤主要位于胰腺尾部,大部分為實性,少數(shù)為囊實性[3]。本例患者病灶位于胰尾部,呈囊實性且伴有出血。確診主要依賴于病理免疫組織化學檢查,β-catenin陽性對侵襲性纖維瘤和其他軟組織的腫瘤鑒別有重要的意義[4]。本例患者免疫組織化學染色顯示β-catenin陽性表達。
雖然侵襲性纖維瘤是良性腫瘤,但它侵襲性生長,且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的分界,不過遠處轉移比較少見。手術切除是治療侵襲性纖維瘤最有效的方法,多主張切除范圍要擴大,以確保達到R0切除[4]。文獻顯示術后平均復發(fā)率24%~77%,平均復發(fā)時間為13~23個月,95%的患者會在5年內(nèi)復發(fā),同時二次手術后復發(fā)率更高,且復發(fā)間隔時間更短[5],切緣陽性及有無再次手術史是術后復發(fā)的獨立影響因素[6]。由于其術后高復發(fā)率,放化療及抗激素治療、靶向治療等新輔助治療對其有一定的意義[7]。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