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柏青
在門診中常發(fā)現(xiàn),一些心力衰竭患者往往謹小慎微、顧慮重重,不敢運動。在醫(yī)學上,讓心衰早期患者減少心臟負荷的主要方法就是休息,但不強調(diào)絕對臥床休息。重度心衰患者可以以臥床休息為主,偶爾可在床邊小坐,但也應注意預防久臥病床導致的并發(fā)癥。其實,多數(shù)心衰患者通過有規(guī)律的運動可明顯改善心臟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并可減少死亡的危險。
心衰患者在康復期應參與一些心臟能承受的、力所能及的運動,忌操之過急。
康復期的運動和活動都應從最小量開始,慢慢增加,切忌過量。一開始應在家人或醫(yī)護人員的陪同和監(jiān)護下做些室內(nèi)活動,能耐受后再做室外活動。室外活動可以是行走、爬樓梯、游泳、騎自行車、打太極拳、練太極劍等有氧運動,也可適當做一些四肢及關節(jié)的活動,時間不宜太長。部分病情較輕的患者還可適當做些低重量阻力運動(如啞鈴操等),一般運動1~2組、每組重復12~15次即可使肌肉得到足夠的鍛煉。阻力運動可增強四肢和軀干肌群的力量,減輕疲乏。但勿做爆發(fā)性的運動或活動,如突然跳躍、轉(zhuǎn)體、提重物、抱小孩等。
運動前評估? 先測量脈搏,若每分鐘脈搏超過100次,則不適合參加運動或活動。另外,運動前適當熱身可以促進血管擴張,至少做10分鐘伸展、慢走或其他活動。開始運動前患者應采取藥物治療控制心衰。有條件的患者應到醫(yī)院進行心肺功能檢測,決定安全有效的運動水平,并參照醫(yī)生開具的運動處方運動。
運動時警惕不適? 運動中若出現(xiàn)過度疲勞、胸悶、氣短、心前區(qū)疼痛、頭痛、惡心、面色蒼白等癥狀時,表示心臟無法承受此運動量,應立即停止,充分休息,并注意觀察癥狀是否緩解,若不能緩解則應進行治療。當患者出現(xiàn)心絞痛、氣短加重、體重增加或下肢浮腫等情況時,也應停止運動。雖然病情惡化通常與運動無關,但在癥狀控制前患者不要運動,以避免危險發(fā)生。
運動后看睡眠情況? 運動后的放松運動,可讓肌肉逐漸舒緩,減輕運動后肌肉的不適感。適量的運動或活動,會使患者精力較前充沛,睡眠好。若運動后無其他不適癥狀,說明運動是適度的;若出現(xiàn)不適癥狀或睡眠差,表示運動或活動量過大,要減少運動量或調(diào)整運動方式。
建議心衰患者每天運動1~2次,1次20~30分鐘,宜在飯后2~3小時或飯前1小時進行。選擇不太寒冷也不太熱的時候去運動。
心衰患者理想的目標是在預期的心率范圍內(nèi)步行或就地蹬車30~40分鐘(可分成每節(jié)10分鐘),每周3~5次。預期的心率為休息時心率加20次即可。通過間斷訓練,許多患者可達到這一目標。
(摘自《快樂老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