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拉·杰格爾
2020年4月發(fā)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指出,南極冰川下有溫帶雨林的遺跡。2017年,德國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亥姆霍茲極地和海洋研究中心的約翰·克拉奇團隊,利用遙控機器人鉆機,從南極洲西部派恩島冰川附近的海床上,鉆取了一個來自海平面27米以下、長約3米的沉積巖心。當看到沉積巖心柱時,地質學家約翰·克拉奇發(fā)現(xiàn)底部巖層完全是另一種顏色,與上部巖層明顯不同。
回到實驗室,約翰·克拉奇團隊對該巖心柱底部3米的沉積物進行了多指標分析,并重建了該沉積序列年代的古環(huán)境氣候。
基于生物地層學和古地磁學,該巖心柱底部3米應處于白堊紀中期(約9200萬~8300萬年前),那時恐龍在地球上游蕩,熱帶地區(qū)的海洋表面溫度達到35攝氏度,全球海平面比現(xiàn)在高170米。白堊紀(1.45億~6500萬年前)是地球歷史上最熱的時期,中小規(guī)模的冰原只存在過10次左右,白堊紀氣候是地質歷史上最典型的溫室氣候。
從巖性上看,3米厚的巖心柱由兩部分組成:下部具有清晰層理結構的碳質泥巖和上部約5厘米厚的褐煤層。CT掃描巖心柱的數(shù)字圖像揭示出沉積物中保存了非常密集且完好的根系網(wǎng)絡,還在泥土中發(fā)現(xiàn)古老的花粉、孢子和開花植物遺跡。從顯微鏡下可以清楚辨認出單個的細胞結構。孢粉分析結果顯示,巖心柱的植被類型以羅漢松科和南陽杉科的針葉林為主,同時還含有大量豐富的蕨類植物和藍藻生物。英國諾森比亞大學的古生態(tài)學家烏爾里?!に_爾茲曼稱:“大量的植物遺骸表明,南極洲西部海岸在當時是一片濃密的以針葉林為主的復雜溫帶雨林,與今天在新西蘭皮特島發(fā)現(xiàn)的雨林相似?!?/p>
約翰·克拉奇團隊通過分析孢粉組合的特征和生物標志化合物,估算出在白堊紀中期,南極洲西部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12攝氏度,夏季溫度高達20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接近1120毫米。該氣候大致與今天的英國一致。
白堊紀時期,南極洲西部的古緯度為南緯82°,在一年有四個月極夜的高緯度地區(qū),能保持這樣溫和的氣候,茂密的植被覆蓋是一大重要因素。密集茂盛的表層植被的行星反照率低,意味著它能有效吸收更多地面長波輻射,為地表留住較多熱量;而冰層反射率高,降溫冷卻作用強。研究人員也據(jù)此推斷出在白堊紀中期,南極大陸幾乎沒有冰層覆蓋的可能性。
為了進一步研究白堊紀南極大陸“溫室”氣候背后的驅動因子,約翰·克拉奇團隊建立全球古氣候模型,并展開二氧化碳氣候敏感性試驗。模擬結果顯示,僅當二氧化碳濃度達1120ppmv(百萬分之一)以上時,模型模擬出的南極夏季地表溫度才與重建結果相吻合。盡管如此,模擬的年平均氣溫仍遠低于重建結果。阿爾弗雷德韋格納研究所的氣候模型專家格瑞特·羅曼說:“在此之前,一般學界的假設是白堊紀的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大約是1000ppmv(百萬分之一);但在基于南極氣候模型的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要處于1120到1680 ppmv(百萬分之一)之間,氣溫才能達到當時南極的平均溫度?!边@表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急劇上升,是導致白堊紀中期南極大陸氣溫升高的另一大必要前提。而白堊紀火山噴發(fā)的總體效應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很高。當時火山噴發(fā)規(guī)模是現(xiàn)代的十倍,在海底擴張、玄武巖體積增長過程中,伴有大量二氧化碳從地球內部向大氣噴發(fā)。不僅如此,根據(jù)化石研究,白堊紀中期出現(xiàn)有花植物,有花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現(xiàn)代的五倍。因此二氧化碳是白堊紀主要的強效溫室氣體。
南極巖心柱的鉆取和分析,不僅發(fā)現(xiàn)白堊紀時期的南極曾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溫帶雨林;更是填補了南極大陸古氣候和古環(huán)境記錄的空白,為古氣候模型的建立,進一步探究白堊紀溫室氣候的驅動因子提供了關鍵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