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煜
(上海市第九人民醫(yī)院放射科 上海 201999)
擴張型心肌病屬于目前最常見的一種非缺血性的心肌病,此病癥,臨床表現(xiàn)為心肌功能失調(diào),導致心室擴大,降低了心室的收縮功能,從而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對患者生活與生命均產(chǎn)生嚴重影響[1]。因此,盡早對其開展診治,非常關鍵。目前,隨著磁共振技術的不斷進步,擴張型心肌病采用3.0T心臟磁共振技術診斷,在檢查中,通過了解心功能及心肌纖維化、解剖功能等異常情況,有效了解病變情況與范圍,進而提高診斷效果[2]。本次探究了擴張型心肌病中3.0T心臟磁共振技術的應用價值,報告如下。
2018年1月—2020年2月,選擇本院收治的60例擴張型心肌病患者與本院進行體檢的健康人60例進行研究,前者定為觀察組,后者定為對照組。觀察組: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齡范圍:28~59歲,年齡值(44.25±6.35)歲;病程11~59天,平均(35.24±11.05)年;本組患者,均以氣促、胸悶為臨床表現(xiàn),心臟超聲提示,心臟擴大,左室壁出現(xiàn)彌漫性運動減弱。對照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范圍:26~58歲,年齡值(43.01±5.24)歲;此組患者,檢查前無氣促、胸悶等癥狀,體格及心電圖檢查無異常,也無心血管病史。統(tǒng)計處理兩組基本資料,無差異(P>0.05)。本次研究,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無檢查禁忌證者;心率每分鐘低于100次者;無急性冠脈綜合征者;研究前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者。
參與者均開展3.0T心臟磁共振技術檢查,即選用檢查儀器(3.0T心臟核磁共振儀)與自動壓力注射器。在檢查前,詳細向患者說明檢查流程與注意事項,消除心理壓力,指導呼氣末屏氣方法,叮囑患者仰臥于掃描床上,連接好心電圖,檢查心率,最后做好壓力注射器與留置針連接。掃描方法如下:
心臟掃描以B-TEE序列為主,M2D模式,偏轉(zhuǎn)角為50°,層數(shù)20,層厚10mm,F(xiàn)OV450m,胸前心電門控為NO,掃描時間13s。定位掃描左室短軸、四腔心長軸位、左心室二腔長軸。
心肌灌注掃描:左室短軸位,掃描線需要保持與室間隔垂直,掃描序列DYN-sTFE-3sl,應用高壓注射器,將造影劑以4ml/s的速度注射,之后注射氯化鈉(0.9%),進行MS掃描模式,F(xiàn)FE掃描技術,以單次激發(fā)為主,TFE因子:47,Shim:default;SENSE因子:2,偏轉(zhuǎn)角為20度,TR/TE:2.3/1.12ms,層厚為10mm,層數(shù)為3層,層間躡為10mm,F(xiàn)OV:350×350mm,用心電門控技術,掃描時間1分鐘。
心臟電影技術:用真穩(wěn)態(tài)進動快速成像序列,參數(shù)TR為50ms,TE為1.7ms,翻轉(zhuǎn)角為70度,視野:340×360mm,收集短陣256×192,左室短軸保持8mm層厚,收集7層數(shù)據(jù)[3]。
對比兩組心功能指標。同時對3.0T心臟磁共振技術檢查診斷進行分析。
心功能指標:LVEDV、LVESV、EF、LAEDV、LAESV。
用SPSS23.0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采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采用(%)表示,P<0.05,統(tǒng)計學有意義。
觀察組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小于對照組,其它左心功能參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心功能指標比
觀察患者,出現(xiàn)室壁運動異常現(xiàn)象,以左室壁彌漫性運動減弱為主要表現(xiàn)。其中心臟超聲測量左室射血分數(shù)(36.5±15.4)%明顯高于心臟磁共振技術(23.6±5.7)%,P<0.05。觀察組患者出現(xiàn)心肌延遲強化現(xiàn)象,以左室心外膜中層及下層出現(xiàn)心肌片狀強化現(xiàn)象為主,且多數(shù)擴心病纖維化患者,出現(xiàn)肌壁間彌漫性分布,好發(fā)部位為中間部間隔與基底部,且當患者出現(xiàn)心肌纖維化時,還會增加心肌灌注。
擴張型心肌病屬于常見的一種心肌病,多因心腔擴大、心室功能減弱所致,在顯微鏡檢下,可以發(fā)現(xiàn)心肌細胞出現(xiàn)不規(guī)律的肥大與凋亡,且間質(zhì)與血管出現(xiàn)纖維化[4]。研究表明,擴張型心肌病地引起進展性的心臟衰竭與心臟猝死,預后不佳,且5年死亡率可達20%,因此,盡早診治擴張型心肌病,對提高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5]。
目前,臨床在擴張型心肌病診斷中,多采用超聲心動圖,其具有簡單、經(jīng)濟、快速等優(yōu)點,可以對全心結構、功能等進行判斷,但其空間分辨率較低,易受聲窗的限制,故降低檢查準確性。隨著核磁共振技術的大力發(fā)展,3.0T心臟磁共振技術用于擴張型心肌病中,在較高的空間分辨率下,可有效提高檢查診斷準確率,屬于目前心臟功能參數(shù)檢查的金標準[6]。此外,3.0T心臟磁共振技術有多序列、多參數(shù)的特點,一次掃描后,即獲得心室、心房等實際情況,了解心臟功能與結構,及時對擴張型心肌病進行診斷,評估治療效果,為臨床提供全面、準確的參考信息[7]。另外,3.0T心臟磁共振技術通過應用電影技術,可以了解左室壁分段標準,對擴心病患者心功能進行準確評估,及時了解預后情況。研究表明,擴張型心肌病患者的心肌纖維化,多發(fā)生于基底部或是左心室中間部,呈現(xiàn)彌漫性分布,此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可以因以上兩個部位細胞數(shù)量較多,血運豐富,從而增加病毒感染幾率[8]。且本次研究發(fā)現(xiàn),心肌纖維化與心肌灌注成正比,由此可知,擴張型心肌病因病機較為復雜,微血管功能會出現(xiàn)異?,F(xiàn)象,從而降低血流儲備,故增加心肌灌注。
綜上所述,在擴張型心肌病檢查診斷中,3.0T心臟磁共振技術的應用,可以清晰地顯示病變的形態(tài)、程度、心功能、部位、心肌灌注等情況,結合各序列檢查結果,可進一步提高擴張型心肌病診斷結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