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濤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外科 鄭州450016)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由風濕性心臟病引起,可致全身循環(huán)系統(tǒng)生理功能紊亂、多器官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瓣膜置換術是治療心瓣膜病的有效方法[2]。瓣膜置換術后患者需積極抗凝干預,預防血栓形成,改善臨床預后。由于長期西醫(yī)用藥安全性尚存在爭議。近年來,中醫(yī)對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有著更為深入的了解,結合中醫(yī)特色技術及整體觀念,提出補中益氣方治療。本研究旨在探討風濕性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服用補中益氣湯的應用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2 月就診的符合入組條件的研究對象86 例,按隨機對照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 例。對照組男26 例,女 17 例;年齡 30~68 歲,平均(45.87±6.92)歲;心功能分級:Ⅲ級31 例,Ⅳ級12 例。觀察組男23 例,女 20 例;年齡 30~66 歲,平均(46.13±6.90)歲;心功能分級:Ⅲ級30 例,Ⅳ級13 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進行比較。本研究符合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標準。
1.2 入組條件 納入標準:(1)符合《心臟外科學》[3]中風濕性心臟瓣膜病診斷標準;(2)患者均接受風濕性心臟瓣膜置換術;(3)未曾有心臟病手術史;(4)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術后循環(huán)不穩(wěn)定者;(2)同時參與其他研究或治療者;(3)合并心臟疾病、血栓栓塞病史、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4)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5)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術后給予綜合常規(guī)治療,囑患者低脂、低鹽、少油飲食;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療,術后當日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30078),每次 100 mg,每天 1 次;術后第 2 日口服華法林鈉片(國藥準字H31020993),每次2.5 mg,每天1 次;每7 天根據國際標準化比值(INR)調整藥物劑量,維持藥物劑量為2.0~3.0 mg。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行補中益氣湯治療,基本方:黃芪30 g,黨參 20 g,紅花 10 g,當歸 10 g,白術 10 g,柴胡 10 g,牛膝 10 g,丹參 12 g,赤芍 15 g,升麻 6 g,陳皮6 g,炙甘草15 g。每日1 劑,我院科室統(tǒng)一煎煮,每劑取藥汁200 ml,術后24 h 開始服用,每天分早晚2 次服用,每次100 ml。兩組連續(xù)治療3 個月。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臟指標,包括左室射血分數(LVEF)、心排血量(CO)及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2)比較兩組中醫(yī)癥候評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對患者氣短、神疲乏力、自汗懶言、舌質紫暗、脈澀或沉弦等癥狀進行評估,按嚴重程度分為 0、1、2、3 分,評分越高表明癥狀、體征越嚴重;(3)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腹脹、便秘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中醫(yī)癥候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中醫(yī)癥候評分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治療后中醫(yī)癥候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觀察組較對照組降低更為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中醫(yī)癥候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中醫(yī)癥候評分比較(分,)
組別 n觀察組對照組43 43 34.722 16.591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11.05±1.31 10.98±1.30 0.249 0.402 3.21±0.69 6.72±1.07 18.078 0.000
2.2 兩組術后腹脹、便秘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腹脹、便秘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腹脹、便秘發(fā)生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心臟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LVEF、CO 及 LVEDd 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LVEF、CO 較治療前增加,LVEDd 較治療前下降,觀察組治療后LVEF、CO 水平高于對照組,LVEDd 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表3 兩組心臟指標比較()
表3 兩組心臟指標比較()
LVEDd(mm)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組別 n LVEF(%)治療前 治療后CO(L/min)治療前 治療后43 43 tP 51.86±5.31 52.03±5.29 0.149 0.441 66.91±4.37 57.27±4.15 10.489 0.000 4.58±0.57 4.60±0.56 0.164 0.435 5.91±0.87 5.06±0.79 4.473 0.000 56.21±6.74 55.64±6.80 0.390 0.349 47.26±2.97 52.15±3.24 7.296 0.000
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是臨床常見的以瓣膜進行性病理損害為主的心臟疾病,多見瓣膜狹窄、關閉不全,若未及時處理甚至會加重心臟負荷,致心臟功能性損害,嚴重者甚至因心力衰竭而死亡。外科手術是治療風濕性心臟瓣膜病的主要手段,早期手術可避免嚴重心衰,獲得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5]。但風濕性心臟瓣膜病患者行外科手術治療時術后多合并心功能異常,手術創(chuàng)傷、麻醉藥物等會抑制血液循環(huán),致血壓下降、心率減緩及血流減緩,同時手術操作會激活纖溶系統(tǒng),造成機體凝血功能異常。阿司匹林、華法林是術后常用藥物,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效果確切,但維持治療安全性方面尚未充足證據。
中醫(yī)認為風濕性心臟病發(fā)病機制為脾胃功能失調致臟腑功能紊亂,脾胃為后天之本,加上先天不足,引起風濕性心臟病。心為陽中之陽,心陽受損,致機體陽氣不足、鼓動無力,造成血行、心脈受損;同時心主血脈,可生血行血;水谷精微經心火化赤為血,使血液持續(xù)補充;心氣推動血液于脈管運行,實現營養(yǎng)物質輸送[6]。心虧損則使氣血調理紊亂,臟腑功能紊亂,致心瓣膜功能障礙。風濕性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正氣耗損過多,心失生血,導致氣血虧虛、血行無力。因此對風濕性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應予以益氣養(yǎng)血、養(yǎng)心補中治療。
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具有益氣補中、升陽固表、排膿托毒的作用;黨參味甘,性平,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肺、養(yǎng)血生津的功效;紅花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之功效,用于癥瘕痞塊、胸痹心痛、瘀滯腹痛、胸脅刺痛;當歸有補血和血、調經止痛、增強免疫的作用;白術藥用功能為運脾藥,性味苦,溫辛烈,具有健脾化濕、清濁止痛的作用;柴胡為常用解表藥,味辛、苦,性微寒,具有疏肝解郁、和表解里、升陽舉陷的功效;牛膝歸肝、腎經,有強筋壯骨、活血化瘀、補肝益腎、引血下行的作用;丹參歸心、肝經,具有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涼血消癰的功效;赤芍歸肝經,具有清熱活血、涼血止血、通絡化瘀的作用;升麻歸肺、脾、大腸、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和表解里、升陽舉陷的作用;陳皮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除濕的作用;同時輔以炙甘草調和諸藥,可消除藥物烈性,增強藥物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LVEF、CO水平高于對照組,LVEDd 低于對照組,治療后中醫(yī)癥候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風濕性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經補中益氣湯治療,能夠逆轉心臟結構重構,提高心臟射血分數,在最大程度上促使患者心功能改善。同時觀察組患者術后腹脹、便秘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從現代醫(yī)學看來,補中益氣湯的應用通過胃脘神經節(jié)段及中樞功能,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促使胃腸蠕動,以此預防便秘、腹脹的發(fā)生。綜上所述,風濕性心臟瓣膜置換術后患者服用補中益氣湯,可促進患者心臟功能恢復,減輕胃腸道并發(fā)癥,臨床價值高,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