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虹
【摘 要】近年來,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廣電媒體行業(yè)日新月異,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也出現(xiàn)了許多新的變化,在新形勢下遇到更多發(fā)展機會的同時,也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和挑戰(zhàn)。本文主要對當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現(xiàn)狀進行分析,提出有效策略提升廣播電視臺記者采訪質量。
【關鍵詞】廣播電視臺 ? 新聞記者 ? 采訪現(xiàn)狀
新媒體時代給我國傳媒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新聞采訪是廣播電視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廣電新聞記者采訪工作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許多變化,如工作內容更加復雜、采訪范圍更加廣泛、社會對新聞的需求更高等。
一、新形勢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工作遇到的機遇
要想了解新時代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現(xiàn)狀,必須明確這項工作的基本內容、形式以及性質等內容。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主要是:記者借助訪談和交流的手段、模式,對社會上發(fā)生的有新聞價值和意義的事或人進行報道、調查和訪問,及時讓社會大眾知曉,并借助新聞平臺、資源和網絡進行快速傳播。其中,尤其要注意的是,這項工作具有實時性,記者能否在采訪中營造平等、相互尊重的采訪氛圍對采訪的最終效果至關重要。隨著新媒體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新聞記者也正面臨更多的機遇。
1.技術支持——漸趨便捷化。在信息時代,科技發(fā)展飛快,各種硬件設施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對新聞記者工作來說,配備基礎采訪設備是工作順利進行的基礎,便捷好用的設備是新聞記者采訪工作最得力的助手。
同時,新形勢下的新聞信息傳播形式發(fā)生很大變化,新聞信息來源和渠道大大擴展,為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一方面,記者可以通過眾多的開放平臺獲取信息,較以前更為便捷、自由,大大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另一方面,記者可以通過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對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進行遠程的、長時間的跟蹤報道,這有助于拓寬新聞采訪的覆蓋面,節(jié)省工作開支,減小記者采訪工作的難度。
2.經營模式——產業(yè)化趨勢。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廣播電視臺為謀求長遠發(fā)展,產業(yè)化經營趨勢更加明顯。集團化的公司制運營模式為廣播電視臺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和動力,同時,為新聞記者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學習渠道和平臺,通過學習新媒體的工作模式,了解其運營方式,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能夠加以對比,取長補短,發(fā)現(xiàn)自身的問題和不足,努力改進和創(chuàng)新自身的工作方式。比如,運用電話采訪、網絡采訪和視頻采訪等新形式,創(chuàng)建微信公眾號提前預告采訪主題等,有助于記者提升采訪質量。
二、新形勢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工作面臨的挑戰(zhàn)
隨著新媒體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新聞信息傳播形式更加多樣,使得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
1.新媒體的沖擊。當下,各種新媒體形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其新聞信息內容豐富,包含文字、圖片和視頻,而且時效性更強,獲取方式更便捷。這給傳統(tǒng)新聞采訪帶來了較大的沖擊。而傳統(tǒng)的廣播電視臺新聞采訪,通常需要經過復雜的策劃、制作和審核、發(fā)布過程,以至于在新聞信息的發(fā)布時間上,往往會落后于其他媒體平臺;而且,新媒體時代下,記者需要從海量的信息來源中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新聞,各種消息真假難辨、混淆視聽,使記者工作開展舉步維艱。這更加凸顯了新聞采訪時效性不強的弊端,使得廣播電視臺新聞采訪處于被動局面。
2.采訪記者能力有限。新聞采訪是與百姓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互動參與性較強,具有現(xiàn)場性和生動性,這是新聞采訪最吸引觀眾的特點。新聞采訪是基于信息和新聞素材基礎之上進行的研究思考活動,對新聞記者的要求較高。但實際上,許多記者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首先,每一次新聞采訪都應有明確的采訪中心。但在當下,許多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只想博人眼球,一味地求新求奇,并沒有圍繞主題展開采訪,中心內容不明確甚至出現(xiàn)文不對題的情況。更有甚者,一些記者為搶奪新聞先機,事件還未弄清楚前就盲目采訪報道,對采訪對象的話斷章取義。這樣的“標題黨”類采訪內容亂七八糟,逐漸消磨觀眾的好感度。這對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長遠發(fā)展極為不利。
其次,新聞采訪并不僅是對新聞信息進行傳播,一次成功的采訪應該也能傳播相關知識。新聞記者需要在準確搜集新聞信息的基礎上,對新聞進行有效解讀,并通過媒體人的視角向觀眾傳達觀點。但實際上很多記者水平有限,根本無法達到這樣的要求,其采訪僅僅停留在對事件的描述上,根本無法深化采訪內容。這樣的采訪無法滿足觀眾對新聞深層次的需求,使得觀眾對采訪的期待越來越低。
最后,如今傳媒行業(yè)門檻越來越低,許多記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難以評價。文字稿存在漏洞,經不起推敲;采訪提問抓不住重點,沒有意義;缺乏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職業(yè)道德感不強。仗著資歷老,墨守成規(guī),清高自傲,喜歡按照慣有“套路”,換湯不換藥,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抵制新式手段,嚴重影響采訪質量的提升。
3.采訪過程的不確定性。新聞采訪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交流性強,而這種實時性的交流采訪對采訪記者的控場能力要求較高,采訪中的不確定性更能影響采訪的效果。有些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無法準確把控現(xiàn)場氛圍,或高高在上,過于嚴肅,缺乏人情味,使得被采訪人很難自在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或針鋒相對,或流于形式,采訪缺少趣味性,缺乏真情實感,互動感差,難以得到觀眾的認可。
三、結語
在新媒體背景下,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的采訪面臨眾多機遇,也面臨著重重挑戰(zhàn)。新聞記者只有正視問題,緊跟時代發(fā)展趨勢,不斷提高個人采訪技術水平,提高采訪質量,方能憑借高質量新聞贏得觀眾的認同。
(作者單位:朝陽廣播電視臺)
【參考文獻】
[1]徐宗榮.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現(xiàn)狀研究[J].記者搖籃,2019,42-43;[2]廖嵐.探索新媒體背景下地方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現(xiàn)狀與對策[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7):129-130;[3]陳華.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現(xiàn)狀研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5,(9):139,142;[4]楊建生.新聞記者采訪的現(xiàn)狀與解決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