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雨慶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撈起,暈開了結局,如傳世的青花瓷自顧自美麗,你眼帶笑意……”看著這些歌詞你是不是也不由自主哼出了曲調呢?流行音樂憑借其通俗的內容和活潑的形式一直是大眾的“心頭好”,尤其受年輕人和學生青睞。不少年輕人在走路時聽音樂,睡覺前聽音樂,甚至在學習時也要戴上耳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那么,邊聽音樂邊學習,到底會不會影響學習效果呢?在做出回答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無關言語效應”。
早在1976年,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科里和威爾士就提出了“無關言語效應”的概念。他們認為,“無關言語效應”是指與記憶任務無關的言語的聽覺輸入會干擾個體當前視覺記憶任務的現(xiàn)象。簡單來說,“無關言語效應”就是指當你在看材料進行記憶時,同時聽到了與你記憶的內容無關的言語輸入,那么你的記憶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無關言語效應”為什么會產(chǎn)生
心理學家和我們一樣,對“無關言語效應”產(chǎn)生的原因充滿了好奇,并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可是研究結果卻不完全相同,研究的內容也存在差異,因此也就提出了不同的模型與解釋。
最早的解釋來自于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斯伯林的記憶模型,他認為個體在接收感覺刺激后,先將其轉換為感覺記憶,再由感覺記憶整合轉換為短時記憶,最后短時記憶通過復述進入長時記憶。感覺記憶中包括視覺感覺記憶和聽覺感覺記憶,當人們接收到聽覺刺激時,大腦中的一個緩沖器會先對聽覺刺激進行加工,加工后形成語音記憶,但是這些語音記憶都是“潛伏”狀態(tài)的,只有出現(xiàn)相關刺激時,它們才會被提取。這就好像潛伏著的“戰(zhàn)士們”,當它們聽到“號角”時,才會立刻從隱蔽處鉆出來。因此,當我們在進行視覺即時序列回憶時,若有與聽覺記憶相關的內容,就免不了受到聽覺感覺記憶的干擾。
為了進一步探究“無關言語效應”的內在機制,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心理學家薩拉姆和英國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家巴迪力在1989年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要求被試者在忽略背景音樂的情況下進行即時視覺序列回憶(向實驗中的被試者呈現(xiàn)由幾個項目(如字母或數(shù)字)組成的一個序列,呈現(xiàn)一定時間后,要求被試者對其進行回憶,項目數(shù)較少的序列常用于測量短時記憶),需要記憶的內容為由9個數(shù)字組成的序列,背景音樂分為三種:白噪聲、器樂、聲樂。(白噪聲是指一段聲音中的頻率分量的功率在整個可聽范圍(0~20千赫茲)內都是均勻的;器樂是由樂器演奏出來的音樂;聲樂則是指由人演唱出來的音樂。)實驗結果表明,當背景音樂是聲樂時,被試者的任務表現(xiàn)顯著地變差了,而器樂則沒有產(chǎn)生這么顯著的影響。
為什么只有聲樂會影響被試者的記憶表現(xiàn)呢?心理學家對這種現(xiàn)象的解釋是,工作記憶分為語音回路、視空間模板和中央執(zhí)行器。語音信息是通過語音回路進行記憶的,視覺信息一般通過視空間模板進行記憶,而一些可發(fā)音的視覺材料(如數(shù)字、單詞等)需要先通過默讀進行編碼,使其進入語音回路進行記憶。也就是說,當人們需要記憶的材料是可以發(fā)音的材料時,語音回路中同時存在著由視覺刺激和由聽覺刺激編碼而成的語音信息。因此,當人們對可發(fā)音的視覺材料進行記憶時,容易受到無關言語信息的干擾。聲樂相較于器樂而言,與默讀產(chǎn)生的信息在發(fā)音上有更多的相似之處,因此聲樂對視覺序列回憶任務產(chǎn)生的影響更大,這也稱為“發(fā)音相似干擾”。這就好比讓你辨別一對長相極其相似的雙胞胎,他們相似程度越高,對任務造成的影響越大,你需要花的時間就越長。
“無關言語效應”
有哪些影響因素
除了發(fā)音的相似性以外,天津師范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白學軍和高淇所做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無關言語效應”還會受到學習材料的影響。該研究分為兩個實驗。
實驗一以大家比較熟悉的中英名詞為識記內容,實驗條件分為三種:無音樂、中文音樂、英文音樂。背景音樂分別為同一首流行歌曲的中文版《隨它吧》和英文版《Let it go》,這兩首歌除了歌詞不同,其他方面都毫無區(qū)別。研究者要求被試者忽略背景音樂,對中英文詞匯進行識記。結果表明,與其他兩種條件相比,被試者在無音樂條件下回憶出的詞匯量最多,且英文音樂條件下的回憶量顯著高于中文音樂條件下的回憶量。
實驗二則以我們不熟悉的中英名詞為識記內容,實驗條件和實驗要求與實驗一相同。結果表明,在中文音樂條件下,中文詞匯記得更多;在英文音樂條件下,英文詞匯記得更多,這與薩拉姆和巴迪力在1989年提出的“發(fā)音相似干擾”沖突,說明學習任務的難易度會影響“無關言語效應”的大小。
我們綜合以上這兩個實驗,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有歌詞的流行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時,會影響我們的識記。當識記任務比較簡單時,我們越不熟悉背景音樂歌詞的語言,背景音樂對我們學習的影響越小;當識記任務比較難時,我們越熟悉背景音樂歌詞的語言,背景音樂對我們的學習影響越小。
首都師范大學的研究者王芳和高培霞則在控制背景音樂的情緒性(積極和消極)和音樂的熟悉度的條件下,要求被試者進行圖片再認任務。研究過程中有兩套圖片,一套先呈現(xiàn)一次,要求被試者進行識記,接著再呈現(xiàn)另一套,要求被試者判斷某張圖片是否在第一階段出現(xiàn)過,因變量為被試者再認任務的再認率,并要求被試者判斷背景音樂的熟悉度和情緒性。結果表明,對于消極的音樂,在熟悉的音樂當背景音樂時,被試者的再認率高于不熟悉的背景音樂下的再認率。這說明背景音樂的熟悉度也會影響“無關言語效應”。
芝加哥大學的心理學家科里和威爾士在1976年時發(fā)現(xiàn),是否復述也會影響“無關言語效應”。被試者需要對數(shù)字序列進行即時回憶,一組被試者口中裝有發(fā)音抑制器,即不能對材料進行復述,另一組則可以對材料進行復述。結果表明,沒有裝發(fā)音抑制器的被試組即時回憶的表現(xiàn)更好。
看到這里,你的心中是否對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有了答案呢?事實證明,我們以為邊聽音樂邊學習是在放松自己,實際卻是在給大腦增加負擔。因此,最好不要在學習時聽音樂,如果一定要聽的話,不妨聽一些純音樂或者白噪聲,例如下雨的聲音、海浪拍打巖石的聲音??赡苡腥藭f,那我偏要聽有歌詞的呢?那就在學習任務比較簡單時,選擇聽外語歌曲,因為對歌詞語言越不熟悉,背景音樂對我們學習的干擾越小;反之,學習任務比較難時,選擇聽歌詞語言比較熟悉的音樂,例如中文歌曲。
“天青色等煙雨,作業(yè)在等你”,下次寫作業(yè)可要記得摘下耳機喲。
(劉誼人摘自《百科知識》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