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航天總醫(yī)院的醫(yī)生,叫廖欽文。這天深夜,在診室里,護士小辛對我說:“外邊還有三個病人?!彼贿呎f著,一邊拉開診室門,安排下一位患者進來。
我下意識地抬頭看了一眼掛鐘,23點22分。這時,進來一個患者,是由家屬陪同來的?;颊呷畞須q,神情堅毅,衣著整潔,話語簡練,他說:“大夫,我發(fā)燒了。”從發(fā)熱門診醫(yī)生的專業(yè)角度來看,患者狀態(tài)還不錯,神志清醒,呼吸平穩(wěn),無急性病面容。
患者不停地陳述著:“低燒六天了……有咳嗽,沒痰……我老婆昨天也開始發(fā)燒了……家里還有個發(fā)燒的老人……”
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告訴我,這應該是病毒感染。我問:“你最近十四天有去過湖北或接觸過從湖北來的人嗎?”這是此次疫情出現(xiàn)后,每個發(fā)熱患者都會聽到的問話。
他答道:“我1月19日開車回了湖北天門老家,24日開車返回,第二天就發(fā)燒了,在老家沒接觸過發(fā)燒病人。”
我聽得一激靈,一顆心提到了嗓子眼,“新型冠狀病毒”幾個字像電流一樣,刺激著我的每個神經(jīng)細胞,“防治指南”里的診斷標準一遍遍地在我腦海里閃過。
是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嗎?我會不會過度敏感了?短暫的思想斗爭后,“湖北+發(fā)燒+傳染性”這三個特點堅定了我的判斷:高度疑似患者必須盡快完成血常規(guī)和肺CT 檢查,醫(yī)護人員一定要做好防護,我必須盡一切可能把醫(yī)護檢人員和其他患者的感染風險降至最低,等到確診再防護,一切就都晚了。
拿定主意后,我加快手上開單的速度,嘴也沒閑著,用比平??煲槐兜恼Z速交代患者及家屬,兩人必須同時做檢查,并告訴他們?nèi)绾我宰羁斓乃俣壤U費、采手指血,怎樣少走彎路到達放射科。我再三叮囑他們,在醫(yī)院就診期間全程戴好口罩,除了做檢查,不要在其他地方逗留。好在夫婦兩人情緒穩(wěn)定,接受信息能力很強,這讓我對處理好這個突發(fā)事件多了一份信心。
安排完這一切,我長出了一口氣,快速回憶了一遍有沒有什么遺漏,患者剛離開診室,我就“噌”的一下站了起來,用急促的語氣跟護士小辛交代著:“打開窗戶,開紫燈,盡快退到診室外面!”我一邊說著,一邊擋住了下一個患者進來的腳步。這個患者疑惑不解地問:“怎么了,大夫?”我撒了個善意的謊:“診室每天例行消毒時間到了,我在外邊跟您了解病情吧。”
就這樣,我以最快的速度詢問完剩下兩個發(fā)熱患者的情況,獨自返回診室開出化驗單,引導他們盡快離開了。緊接著,之前幾個患者陸續(xù)回來找我看化驗結(jié)果,還好都是普通感冒,他們也很快離開了。
時鐘指針很快走到了2月1日零點,那對夫婦還沒有回來,我和小辛、檢驗員小常坐在沒開紫外線燈的大廳里??湛盏拇髲d有一種不真實的寧靜,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嗎?小常打破了平靜,說:“白細胞不高,淋巴比例降低,不太像普通病毒感染的血常規(guī)表現(xiàn),甲流、乙流、支原體均為陰性?!边@結(jié)果預示著患者離疑似病例又近了一步,我忽然有點慶幸自己“絕不放過一個”的想法。
突然,電話鈴聲響起,在寂靜的深夜里很是刺耳。我沖過去接起電話,原來放射科主任緊急閱片,確定病人“雙肺多發(fā)感染、呈磨玻璃灶、病變多位于胸膜下”。至此,最后一條診斷標準的符合,啟動了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北京航天總醫(yī)院門急診新冠肺炎的應急預案。
作為接診的第一環(huán),我立刻通知了感染科主任,然后加入了布置隔離觀察室的工作。與此同時,感染科主任提請專家組會診等后續(xù)工作也有序展開了。
等患者夫婦回到診室,專家組研判結(jié)果也出來了:確定為新冠肺炎疑似病例。我們立即安排患者進入收拾妥當?shù)母綦x觀察室。由于患者家屬的肺CT尚為陰性,不符合疑似病例診斷標準,就讓她駕車回家隔離。我在診室外處理完最后兩名患者,隨即暫停接診并消毒。
我穿好“猴服”,戴上護目鏡、面屏、雙層手套,準備蘸取患者咽部分泌物送CDC進行核酸檢測,這是整個診療過程中傳染可能性最大的環(huán)節(jié)。從剛接診的猶豫,到后來一步步證實了我的判斷,這個時候的我已經(jīng)沒有恐懼了,唯一擔憂的是操作不當,辜負了領導和同事們的期望?!凹佑?,小心!”護士小辛的話打消了我最后的顧慮,我精準、快速地完成了曾經(jīng)重復過千百回的操作。
然后,我開始了漫長而煎熬的等待。為了減少人員感染的風險,我們?nèi)齻€人待命,通知下一批值班人員暫不接班,把危險留給了自己。
最終,患者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結(jié)果反饋回來了,陽性。這是2020年抗疫戰(zhàn)役打響以來,北京航天總醫(yī)院的第一例確診患者。護送患者進入隔離病房后,我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門診完成終末消毒。聞著滿屋的消毒水味兒,看著悠悠紫光籠罩下空無一人的診室,我們仨關(guān)上了門,退出了發(fā)熱門診。三小時后,這里將再次迎來發(fā)熱的患者。
這就是我,一名航天醫(yī)生,與新型冠狀病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很欣慰自己不辱使命,履行了一名醫(yī)務人員的職業(yè)堅守,說實話,身處其中沒有過多的時間去感受恐懼。新的一天是我居家隔離的開始,也許那個時候我會后怕,但不管怎樣,這一班崗我站好了……
(發(fā)稿編輯:姚自豪)
(題圖:陳明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