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沙沙,薛禎禎,王天奇,徐漢文,馬明輝
(山東省煤田地質局第四勘探隊,山東濰坊 261200)
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qū),以高速鐵路為主的交通網(wǎng)絡已基本建成,該地區(qū)廣泛分布著大量深厚軟弱土層。軟土通常具有強度低、滲透性小、壓縮性高等不良工程特性。CFG 樁樁-網(wǎng)復合地基以其承載力高、沉降小、工期合理等特點廣泛應用于我國高速鐵路的建設當中[1]。高速列車運行速度較高、動荷載較大,由動荷載引起下部結構動力響應可能致使線路產(chǎn)生病害,從而影響高鐵運營安全[2]。本文以甬臺溫鐵路客運專線某斷面為研究對象,基于Midas/GTS NX 建立軌道-路堤-地基的三維有限元分析模型,對CFG 樁樁-網(wǎng)復合地基動力響應進行研究。
甬臺溫鐵路軌道結構屬于雙線有砟軌道,軌道結構尺寸根據(jù)《新建時速200km 客貨共線鐵路設計暫行規(guī)定》[3]確定。高速鐵路正線軌道一般采用100.0m 定長的無螺栓孔鋼軌,鋼軌密度60.0kg/m,軌距1435.0mm。路基基床由基床表層和基床底層構成,基床表層有砟軌道厚0.6m,基床底層厚度為1.9m,如圖1所示。
圖1 K484+870 斷面
本文選取甬臺溫鐵路客運專線竣工里程K484+870 的路基橫斷面作為研究對象,該鐵路工段采用CFG 樁樁-網(wǎng)復合結構對軟土地基進行加固,如圖1 所示。該截面土層條件如下:①黏土,局部夾碎、礫石,褐黃色,硬塑;①1淤泥質黏土,灰色,軟~流塑;①2黏土,蘭灰色~褐黃色,硬塑;②凝灰?guī)r,全風化。
本文采用MIDAS/GTS NX 有限元軟件建立三維模型,對CFG 樁樁-網(wǎng)復合地基的動力響應進行分析,計算模型如圖2 所示。模型計算區(qū)域包括鋼軌、枕木、道砟層、路基及復合地基。在鋼軌頂面施加移動荷載,通過軌枕作用于道床頂面,然后再通過道床傳至基床和地基,使路基和地基產(chǎn)生動應力。
圖2 計算模型
表1 模型中材料的計算參數(shù)
在高速列車荷載作用下,鋼軌、混凝土軌枕、預應力管樁等構件的模量較大,變形較小,一般處于彈性工作狀態(tài)[4],故采用彈性本構進行模擬。對于地基和路堤材料,由于其模量相對較小,且需要考慮其塑性特性,采用彈塑性本構模型進行建模。彈塑性本構模型中,由于M-C 模型計算效率比較高,并且適用于計算土體和巖石等松散或膠結的粒狀材料,地基和路堤材料采用M-C 模型進行模擬。本文計算模型各部分所選取的本構模型及其他計算參數(shù)如表1 所示。
在有限元動力計算中,計算模型的尺寸有限,無法還原實際的無限地基。三維時域粘彈性人工邊界精度較高,等效離散后的人工邊界條件方程與有限元方法相結合[5],可以方便地求解無限域介質的瞬態(tài)波動問題,因此本文采用粘彈性人工邊界模擬動力波在模型邊界的傳播情況[6]。
樁身軸向受力情況如圖3 所示。本文對所建立模型的樁體進行編號,其中上行線路基對應1#~8#樁,下行線路基對應9#~16#樁,如圖3(a)所示。由圖3(a)可知,列車動荷載對樁體軸力的影響主要集中在上行線正下方的四根樁上,即5#、6#、7#和8#樁,其中,7#樁是受動力影響最大。
圖3 樁體軸向受力
為了分析樁身軸力沿地基深度的變化情況,單獨對7#樁軸向受力情況進行分析,如圖3(b)所示。由圖3(b)可知,7#樁所受的軸向壓力沿樁體深度方向上呈現(xiàn)出先增大后減小的變化趨勢,樁體所承受的最大軸力出現(xiàn)在樁頂以下6.8m 處左右。
從基床表層,土體中豎向動應力峰值沿深度的變化曲線如圖4 所示。由圖4 可知,地基土體中豎向動應力沿深度增加呈現(xiàn)不斷衰減的趨勢,然而在不同深度處動應力峰值的衰減速率不同。在基床表層以下4.2m 范圍內(nèi),由于路堤填料的剛度較大,動應力峰值的衰減速率較快,且基床表層以下4.2m 處恰好是CFG 樁樁頂處。在距基床表層4.2m 以下范圍內(nèi),由于地基土體主要由軟黏土組成,豎向動應力峰值衰減速率較小。在基床表層以下12.0~14.0m 范圍內(nèi),由于樁端與持力層相互作用的影響,地基土體中出現(xiàn)豎向動應力峰值局部放大的現(xiàn)象。
圖4 樁體剪力分布
(1)在列車動荷載作用下,CFG 樁身軸力沿深度方向先增大后減小,且軸力峰值出現(xiàn)在樁頂以下6.8m 左右。
(2)在列車動荷載作用下,土體豎向動應力峰值沿深度方向不斷衰減。在樁端與持力層相互作用的影響下,樁端處土體豎向動應力峰值存在局部放大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