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霞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山東青島 266033)
海綿城市是城市中具有海綿體,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雨水釋放并加以利用[2]。海綿城市建設遵循生態(tài)優(yōu)先的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最大限度實現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
青島西海岸新區(qū)是國家海洋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確定的建設新區(qū)。新區(qū)海域面積5000km2,海岸線280km,擁有1 個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2 個省級旅游度假區(qū)、5 個國家4A 級景區(qū)。
項目位于青島西海岸生態(tài)居住區(qū),總用地面積為6.5hm2,建設高層住宅10 棟,經濟發(fā)展用房5 棟。其中東、西、南側為商業(yè),住宅位于項目中部,由北向南為26 層、22 層、20 層、17 層,高低錯落,如圖1 所示。
圖1 項目區(qū)域
2.1.1 徑流總量控制目標
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是得到控制的年均降雨量與年均降雨總量的比值。根據青島市暴雨強度公式q=902.934×(1+0.919lgP)/(t+4.160)0.534,設計降雨量27.4mm,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如圖2 所示。
圖2 “徑流總量控制率-設計雨量”曲線
2.1.2 徑流污染控制目標
采用SS 作為徑流污染物的控制指標,低影響開發(fā)雨水系統(tǒng)的年SS 總量去除率為50%,年SS 總量去除率計算公式為:年SS總量去除率=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低影響開發(fā)設施對SS 的平均去除率。
本項目通過設置透水路面、植草磚停車位、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收水邊溝等海綿設施,加強雨水入滲,控制雨水徑流量,充分發(fā)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生態(tài)化發(fā)展模式,如圖3 所示。
圖3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路線
徑流量控制計算如表1 所示,綜合徑流系數0.43,通過生態(tài)化設施,年徑流總量控制率75%,徑流污染控制率59%。
表1 徑流量計算
透水鋪裝地面是可滲透、滯留和滲排雨水并滿足一定要求的地面鋪裝結構。
項目人行道采用透水磚鋪裝,100mm 透花崗巖、200mm 透水磚。車行道采用透水混凝土,設施帶結構:60mm 硅砂通體透水磚、30mm 1:6 干硬性水泥砂漿、200mm 透水混凝土、原土層,如圖4 所示。
圖4 車行道透水鋪裝
設施帶結構:800mm 預制嵌草水泥磚、300mm 黃土砂墊層、300mm 透水混凝土墊層、原土層,如圖5 所示。
圖5 生態(tài)停車位
下凹式綠地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淺凹綠地,被用于匯聚并吸收來自屋面和地面的雨水,通過植物、沙土的綜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凈化,并滲入土壤,涵養(yǎng)地下水,或補給景觀用水、廁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種生態(tài)可持續(xù)的雨水利用設施。
項目設計結合豎向地形,在場地低洼處設置下凹式綠地(或雨水花園),設施帶結構:200mm 滯水層、600mm 種植土層、200g/m2防水土工布、300mm 礫石排水層、原土層。
收水邊溝主要用于收集、輸送、排放徑流。設施帶結構,如圖6 所示。
圖6 收水邊溝
海綿建筑與小區(qū)是生態(tài)型的建設開發(fā)理念,通過設置透水路面、植草磚停車位、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收水邊溝等海綿設施,控制雨水徑流量,建設海綿型建筑與小區(qū),具有涵養(yǎng)地下水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