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迪 何怡
【摘要】目的:探討共情護理對癌痛患者疼痛評估準確率及希望水平的影響。方法:選擇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癌痛患者76例進行研究,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chǔ)上實施共情護理,對兩組疼痛評估準確率及希望水平進行比較。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疼痛評估準確率為94.74%,明顯較對照組76.32%高(P<0.05);兩組干預前的希望水平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希望水平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共情護理可提高癌痛患者疼痛評估準確率及希望水平,值得推廣。
【關(guān)鍵詞】共情護理;癌痛患者;疼痛評估準確率;希望水平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08-188-01
疼痛為癌癥患者最常見的一種自覺癥狀,WHO統(tǒng)計顯示全球癌癥患者伴疼痛的比例在30.25%~50.26%之間,晚期患者超過60.00%[1]。疼痛帶給癌癥患者極大痛苦,可進一步加重患者精神心理負擔,降低依從性及生存質(zhì)量,故加強癌痛患者的護理干預有重要臨床意義。共情護理指體驗他人內(nèi)心真實感受并作出適當反饋,進而達到促進護患溝通的目的。本研究將共情護理用于癌痛患者中,旨在觀察對其疼痛評估準確率及希望水平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從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期間抽取76例癌痛患者,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8例。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齡51~78歲,平均(64.21±3.57)歲,原發(fā)病類型:肝癌7例,肺癌12例,乳腺癌7例,食道癌6例,鼻咽癌6例。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齡52~77歲,平均(64.25±3.61)歲,原發(fā)病類型:肝癌8例,肺癌13例,乳腺癌6例,食道癌5例,鼻咽癌6例。兩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包括生命體征監(jiān)測、健康宣教、疼痛護理、心理干預、并發(fā)癥護理等,觀察組在此基礎(chǔ)上行共情護理,具體措施見下:
(1)耐心傾聽:查房時主動詢問患者疼痛情況,鼓勵其表達自身內(nèi)心想法,全神貫注傾聽,中途不打斷、不進行價值判斷,通過眼神示意、握手、點頭等方式鼓勵其表達自身情感,靈活運用肢體、表情等非語言表達方式回應患者。(2)換位思考:護士在交流過程中將自己想象成患者,以患者視覺看待問題,體會其面對癌癥的絕望感受及疼痛的折磨。(3)信息整理:換位思考及交流過程中護士需不斷整理信息,對患者不良情緒原因進行歸納,進一步理解其感受。(4)信息反饋:從患者眼神、肢體等方面及時發(fā)現(xiàn)其問題,根據(jù)患者行為體驗及情感及時梳理其訴求信息,解決其疑惑,并通過撫摸、擁抱、拍肩、握手、言語鼓勵等方式對患者表達的情感做出回應,引導其做出進一步反應。(5)共情體驗:對患者信息進行分析,掌握其真實感受,理解其因癌癥帶來的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通過“別擔心”“是這樣嗎”、“你往好的方面想”等化解患者不良情緒,詢問患者是否覺得被認同或理解,盡量滿足其合理需求。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疼痛評估準確率,采用數(shù)字評分法,以0~10數(shù)字表示疼痛程度,患者根據(jù)個人疼痛程度在數(shù)字上進行記號,并與護士評估結(jié)果進行比較,疼痛評估準確率=護士評估正確例數(shù)/患者總例數(shù)×100.00%。應用Herth希望量表(HHI)對兩組進行評價,總分12~48分,分數(shù)越高提示希望水平越高。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研究分析軟件為SPSS19.0,(x±s)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jié)果
2.1?兩組疼痛評估準確率分析
觀察組患者疼痛評估準確率為94.74%(36/38),明顯較對照組76.32%(29/38)高(x2=5.208,P=0.022)。
2.2?兩組希望水平分析
兩組干預前的希望水平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干預后希望水平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疼痛為癌癥患者常見的癥狀之一,強烈的疼痛容易使患者產(chǎn)生一系列心理應激及負性情緒,對癌癥進程及手術(shù)治療造成一定影響。近年來醫(yī)學模式發(fā)生轉(zhuǎn)變,現(xiàn)代醫(yī)學對護理要求不斷提高,科學的護理方案對疾病治療及預后發(fā)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共情護理為一種基于共情理論的新型護理模式,其通過利用共情技巧對患者內(nèi)心感受進行了解掌握,并作出適當反饋,進而促進護患溝通[2]。共情護理核心為積極傾聽與反饋,本次研究中護士在與患者溝通過程中,通過耐心傾聽、換位思考、信息整理、反饋、共情體驗等共情技巧對患者開展護理干預,其目的在于更好理解患者內(nèi)心感受,促進及維持其身體及情感良好狀態(tài)[3]。通過從患者角度思考問題,理解其內(nèi)心情感及心理需求,幫助患者應對各種問題,可獲取其信任,緩解不良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希望為主宰生活的內(nèi)在力量,為提高個體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癌癥患者而言其比常人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患者對生活的希望水平越高,越能幫助其克服困難,減輕疼痛及應激反應,為癌癥患者應對疾病的重要策略[4]。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干預后希望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共情護理為一種可靠的溝通技巧,可有效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提升配合性,進而提高其希望水平。觀察組疼痛評估準確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可能為通過開展共情護理,可使護士全面了解患者內(nèi)心感受,聽取其主訴,為評估疼痛提供佐證,進而提高疼痛評估準確率。
綜上所述,共情護理可提高癌痛患者疼痛評估準確率及希望水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靜冉,楊杰敏.共情護理對乳腺癌患者根治手術(shù)后希望水平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6,23(10):1272-1274.
[2]?劉才英,胡文鳳.共情護理對癲癇所致精神障礙患者希望水平的影響研究[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8,39(8):959-960.
[3]?姚愛英,徐貞珍.共情護理對食管癌手術(shù)患者希望水平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5,21(4):397-399,400.
[4]?戴冠云.共情護理對食管癌手術(shù)患者希望水平的影響[J].當代護士(上旬刊),2017,25(1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