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曰國
齊桓公、管仲與鮑叔的故事,一直是中華大地源遠流長的佳話。因這一佳話成為今年高考全國語文Ⅰ卷的作文題,于是,筆者也以此為題論說《管子》中的用人之道。
《管子》是經邦治國之書,為先秦時期各學派的言論匯編,書名來自管仲,書中大部分篇章都涉及國家管理的話題?!豆茏印氛J為,要管理好國家,最關鍵的是人才,要“舉而得其人”。
《管子》的《君臣下》篇論述,“賢人不來,則百姓不用”。意思是說,君主選賢任能,才能管理好民眾?!毒忌稀菲赋觯瑖也蝗鄙偃瞬?,缺少的是君主的發(fā)現。君主如果能夠“舉而得其人”,將優(yōu)秀人才選拔任用到合適崗位,就可以比較輕松地治理好國家——“坐而收,其福不可勝收也”;相反,如果君主任用的官吏不能勝任職務,就會造成難以挽救的后果——“敗事不可勝救”。
管理國家需要“舉而得其人”,那么,選拔人才的標準是什么呢?《管子》認為,一個是“德”,另一個是“能”。各級官員必須“德當其位”“能當其官”。同時認為,“舉德以就列,不類無德;舉能以就官,不類無能”。也就是說,不能讓無德無能的人進入官員行列。
《管子》特別強調“德”的重要性?!赌撩瘛分姓f:“錯國于不傾之地者,授有德也?!币WC國家的長治久安,必須選拔品德高尚的人來管理。怎樣才算“有德”呢?《樞言》篇說:“日益之而患少者,唯忠;日損之而患多者,唯欲。多忠少欲,智也,為人臣者之廣道也?!薄吨亓睢菲仓赋?,作為官員,不能蒙騙上級、結黨營私、貪圖名利,應該“竭能盡力而不尚得,犯難離患而不辭死”。忠于職守,減少貪欲,是《管子》所提倡的官德的要義。
《管子》還提出,有兩種人即“訾讆之人”,不能委以重任。誹謗好人曰“訾”,吹捧壞人曰“讆”。這兩種人顛倒黑白、混淆是非,敗壞風氣、禍國殃民,“任之大事,則事不成而禍患至”。
同時,“矜物之人,無大士焉”“釣名之人,無賢士焉”,即驕傲自滿、沽名釣譽之徒,很難成就大器,這種人也不要選拔任用。而且,《管子》提倡謙虛謹慎,并不是主張人人都要謹小慎微?!缎蝿荨菲f“小謹者不大立”,即過分注重小節(jié)的人,做事往往縮手縮腳,成不了大事。
當然,選拔人才不是目的,關鍵是要合理使用人才。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選人用人者還應充分了解下屬的長處和短處,“盡知其長短”,然后“任之以事”。只有“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才能保證事業(yè)的成功,“事無不成”“功無不立”。
古代如此,當今亦然。審視當下,《管子》中對于選才、用才的智慧,對今日之國人亦會有所增益、有所鞭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