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黨校(410001) 張澤堯
自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提出以來,全國各地涌現出不少新農村和美麗鄉(xiāng)村,縱觀這些村容村貌變化的背后,不難發(fā)現,其中都離不開協商民主制度的支撐。協商民主制度在鄉(xiāng)村振興的過程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和起到了哪些關鍵性的作用?
以精準扶貧首倡地十八洞村為例,在短短6 年時間里,這個邊陲小村實現了全村人均年純收入從1668 元增加到2018 年的12128 元、村集體經濟從空白發(fā)展到70 萬元、貧困發(fā)生率從56.76% 下降到1.28% 的巨大變化。背后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既有歷史機遇也有使命感召,但是如果缺少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協商民主的有序推進,十八洞村從脫貧到小康再到振興的節(jié)奏則勢必放緩。
協商民主能精準識貧以往貧困戶是關系戶、富人戶的現象時有發(fā)生,十八洞村工作隊在精準扶貧之初如何識真貧、扶真貧的問題上,通過采取以工作隊為主導、村支兩委為主力、村民為主體的識貧思路,多次開展高頻次、全方位調研座談會和民主懇談會,充分聽取村民意見,諸如村民提出的“家里買了農用車不評,3 年內修建自有住房的不評”。從而在村民意見的基礎上歸納出貧困人口識別“九個不評”標準和“由村民群眾作出投票評選貧困對象”草案。此后又在這一基礎上摸索出了“戶主申請,群眾投票識別,三級會審,公告公示,鄉(xiāng)鎮(zhèn)審核,縣級審批,入戶登記”識別貧困戶七步法,實現了公平、公正、民主、客觀地識貧、找貧,消除了村民在識貧、找貧方面的意見分歧。
協商民主能精準扶貧以往扶貧不是搞“運動式扶貧”就是“輸血式扶貧”,返貧率極高。在這個問題上,十八洞村工作隊意識到,只有讓“脫貧計”變成“致富經”,才能杜絕村民返貧。這就必須激發(fā)村民原生動力,讓村民在思想上發(fā)生“要我脫貧”變成“我要脫貧”的根本轉變。多次的入戶走訪,多次的促膝長談,村民的心慢慢打開了,村民的話慢慢變多了,村民致富的想法也慢慢清晰了:從“我想出去打工、養(yǎng)牛、養(yǎng)豬”到“我能不能搞個農家樂”“我能不能弄苗繡”,再到“我們能不能搞集體經濟”“我們能不能搞農村旅游”。顯然,協商民主的實踐不僅實現了幫扶措施精準,也改變了群眾思想,更是改變了群眾的站位,拓展了群眾的視野與格局。
協商民主能化解矛盾工作隊清醒地意識到,基礎設施建設是十八洞村舊貌換新顏的前提與基礎,必須要下氣力清除村民致富的攔路虎、啃下鄉(xiāng)村振興的硬骨頭。然而村民在基礎設施建設的態(tài)度上,卻讓工作隊始料不及。在扶貧之初,為了在村后山修一條機耕道,就曾出現村民攔住挖機死活不讓施工的情況;在農網改造過程中也曾出現因電線桿立在村民田地里而跟村干部紅臉的情況。如何消除村民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抵觸情緒?通過多次召開村民代表大會,讓問題在決策之前和決策實施之中廣泛協商,如今十八洞村不僅路、水、電、網等各項基礎設施完善,獨具民族特色的進村大門更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鄉(xiāng)村振興,不僅要振興鄉(xiāng)村的“殼”,更要振興鄉(xiāng)村的“魂”。而鄉(xiāng)村振興的魂歸根結底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激發(fā)村民協商意識和提升村民協商水平,始終圍繞產業(yè)建設、生態(tài)建設、鄉(xiāng)風建設、治理模式、生活提質等方面有序協商,從而找到適合本村、獨具特色的發(fā)展路徑。因此,十八洞村能夠實現從脫貧走向振興,也正是得益于深入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牢牢把握住了“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諦”,才有了今日民主、文明、和諧的十八洞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