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燕 何敏發(fā) 周宏健
摘要 ? ?本文利用安慶站1961—2019年共59年的逐日5、10、20、40 cm平均地溫資料,采用線性傾向估計、Mann-Kendall突變檢驗、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對安慶站地溫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各層年平均地溫變化相似,各層的年平均地溫呈增溫趨勢;春季各層地溫呈增溫趨勢,其他季節(jié)無明顯增降溫趨勢;各層地溫的月變化總體呈現(xiàn)拋物線變化,冷月份中,距離地表越深溫度越高;暖月份中,距離地表越深溫度越低。M-K突變檢驗表明,5 cm地溫于2001年發(fā)生突變,地溫顯著升高,其他層次未發(fā)生突變。利用小波分析可以看出,各層地溫59年來存在3~5年高頻振蕩周期和8~14年低頻振蕩周期。
關鍵詞 ? ?地溫;變化特征;線性傾向估計;小波分析;M-K突變檢驗;安徽安慶;1961—2019年
中圖分類號 ? ?P42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20)15-0204-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1 ? ?資料與方法
選取安慶站1961—2019年逐日5、10、20、40 cm平均地溫資料,對5個層次日平均氣溫作算數(shù)平均,得到月、年平均地溫序列,按3—5月為春季、6—8月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為冬季生成季序列。
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分析地溫的變化趨勢;用Mann-kendall突變檢驗對地溫進行突變檢驗;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分析地溫周期變化特征[1-3]。
2 ? ?地溫變化特征分析
2.1 ? ?地溫年變化特征
1961—2019年安慶市5、10、20、40 cm年平均地溫變化曲線見圖1??梢钥闯?,各層年平均地溫變化相似,最高值出現(xiàn)在2007年,最低值出現(xiàn)在1980年。階段性變化明顯,1961—1975年波動下降,1980—2007年波動上升。采用線性傾向估計法分析地溫的變化趨勢,5、10、20、40 cm的氣候傾向率分別為0.119、0.092、0.079、0.058 ℃/10 a(均通過95%的信度水平顯著性檢驗),各層的年平均地溫呈增溫趨勢,增幅為0.058~0.119 ℃/10 a。5 cm年平均地溫增幅最大,40 cm增幅最小,且隨著深度的增加增幅減小。
2.2 ? ?地溫季節(jié)變化特征
由表1可知,只有春季各層地溫相關系數(shù)通過了99.9%信度水平顯著性檢驗,春季各層地溫呈增溫趨勢,10年增幅在0.227~0.357 ℃之間,5 cm增幅最大,40 cm增幅最小。夏季各層相關系數(shù)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秋季5 cm地溫相關系數(shù)通過90%信度顯著性檢驗,氣候傾向率為0.012 ℃/10 a,呈增高趨勢,其他層次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冬季同樣只有5 cm地溫通過90%信度水平顯著性檢驗,氣候傾向率為0.097 ℃/10 a。
2.3 ? ?地溫月變化特征
從圖2可以看出,各層地溫的月變化總體呈現(xiàn)拋物線變化。5 cm地溫最大值出現(xiàn)在7月,最小值出現(xiàn)在1月。10、20、40 cm地溫最大值出現(xiàn)在8月,最小值出現(xiàn)在1月。10月至次年2月地溫由高到低依次是40 cm≥20 cm≥10 cm≥5 cm,3—9月地溫由高到低依次是5 cm≥10 cm≥20 cm≥40 cm。說明冷月份中,距離地表越深溫度越高;暖月份中,距離地表越深溫度越低。
3 ? ?地溫突變特征
用M-K法檢測1961—2019年安慶5、10、20、40 cm年平均地溫序列的突變。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即u0.05=±1.96。由圖3可知,5 cm地溫于2001年發(fā)生突變,地溫顯著升高,其他層次未發(fā)生突變。
4 ? ?地溫周期特征
小波系數(shù)的變化趨勢與氣候信號的起伏基本一致,等值線中心為冷暖中心,中心值的大小可以反映出波動震動強度,小波系數(shù)的零點可能對應于氣候突變點[4-6]。由圖4可知,為了分析各層地溫的年際周期變化特征,本文選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對安慶各層地溫時間序列作小波變換,得到小波系數(shù)實部等值線圖??梢钥闯觯鲗拥販?9年來存在3~5年高頻振蕩周期和8~14年低頻振蕩周期。
5 ? ?結論
(1)從各層地溫的年、季和月變化來看,各層年平均地溫變化相似,各層的年平均地溫呈增溫趨勢;春季各層地溫呈增溫趨勢,其他季節(jié)無明顯增降溫趨勢;各層地溫的月變化總體呈現(xiàn)拋物線變化,冷月份中,距離地表越深溫度越高;暖月份中,距離地表越深溫度越低。
(2)從各層的地溫突變情況來看,5 cm地溫于2001年發(fā)生突變,地溫顯著升高,其他層次未發(fā)生突變。
(3)從各層地溫變化周期來看,各層地溫59年來存在3~5年高頻振蕩周期和8~14年低頻振蕩周期。
6 ? ?參考文獻
[1] 陳成國,石慧蘭,王桂蘭.1961—2010年德州市地溫變化特征[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12,28(1):86-89.
[2]陳超,周廣勝.1961—2010年桂林氣溫和地溫的變化特征[J].生態(tài)學報,2013,33(7):2043-2053.
[3] 蔡鵬,李芳,王政權,等.1961—2015年山東省濟寧市地溫與氣溫變化的相關分析[J].冰川凍土,2016,38(6):1538-1543.
[4] 賈慶宇,周莉,謝艷兵,等.盤錦濕地蘆葦群落生物量動態(tài)特征研究[J].氣象與環(huán)境學報,2006,22(4):25-29.
[5] 朱智,師春香,張濤,等.多種再分析地表溫度資料在中國區(qū)域的適用性分析[J].冰川凍土,2015,37(3):614-624.
[6] 任國玉,徐銘志,初子瑩,等.近54年中國地面氣溫變化[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5,10(4):719-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