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楊 楊建宇 范竹雯 鄭紹明 柳越冬 祝慶明嚴雪梅 陸錦銳 張朝杰 張德鴻 祝之友※
黃芩最早收載于《神農本草經》,屬唇形科植物,列為草根藥的上品,是我國著名的傳統(tǒng)中藥。目前野生較少,以栽培為主。黃芩是從秦漢時期就被應用于臨床,目前有2000多年的應用歷史[1]。中醫(yī)認為黃芩有緩解燥濕、目赤腫痛、清熱、積熱吐血、黃疸、目赤腫痛、積熱吐血等癥的功效。黃芩功效強大,需求量不斷增加,使其應用與開發(f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鑒于此,筆者即就黃芩相關知識進行檢索,綜述黃芩的歷史沿革、采集與炮制方法、品鑒手段、質量評價、藥理作用以及應用效果,期望在指導臨床應用的同時,為本藥材的新應用提供依據。
全世界黃芩屬植物有300多種,我國就有102種,其中變種占50多種。黃芩具有適應性強、耐寒耐旱的生長特點,分布在我國各地,多為野生。黃芩為唇形科植物黃芩的干燥根,屬F頂序黃芩組、狹葉黃芩亞組的黃芩系[2]。黃芩最早記載于《神農本草經》,其味苦色黃而氣寒,苦能燥濕,寒可清熱,色黃而入中州,故長于清中焦之熱,燥中焦之濕,“主諸熱,黃疸……逐水,下血閉”?!夺t(yī)學衷中參西錄》中認為黃芩“又善入肝膽清熱,治少陽寒熱往來”。滇黃芩、麗江黃芩、晉黃芩以及甘肅黃芩是經歷代本草考證為黃芩的四種原植物,但僅《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版)收載的才是黃芩正品原植物,集中分布在內蒙古、河北、山西等省區(qū)。黃芩供不應求,多地將其同屬植物根替代入藥,同屬植物有麗江黃芩、甘肅黃芩、滇黃芩、大黃芩、粘毛黃芩等等。
黃芩廣泛分布在河南、山東、內蒙古、河北、山西、黑龍江、遼寧、甘肅、吉林等地區(qū),內蒙古、山西以及河北地區(qū)黃芩產量較其他產地大[3]。藥材市場出售的黃芩質量參差不齊,這與黃芩的品種、生產地、儲存以及生長年限有關。作為大宗常用藥的黃芩不僅是多種中成藥的原料還廣泛應用于臨床配方,有統(tǒng)計資料顯示,70%的中成藥中均含有黃芩。有研究者為保證黃芩用藥質量針對不同儲存條件以及不同生長年限黃芩的質量進行研究,唐波等[4]測定結果表明黃芩中黃芩苷的含量最高當屬3年生黃芩;蘇淑欣等[5]研究發(fā)現家種黃芩的黃芩苷含量高于野生黃芩;也有研究表明黃芩苷含量較高當屬7、8月份產黃芩。過去黃芩藥材主要為野生采摘,造成了較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破壞,為緩解此現象已加大規(guī)模開展人工種植,廣泛開展人工栽培。
唐代《外臺秘要》中始有炮制記載,有炒黃芩、焦黃芩、黃芩炭、酒黃芩、蜜黃芩等炮制品種[6]。黃芩的常規(guī)炮制方法是采用沸水煮或隔水蒸透后趁熱切片干燥。黃芩中黃酮類成分的含量受炮制方法及藥用部分新老的影響,其中蒸黃芩、煮黃芩的總黃酮含量最高,燙黃芩次之,冷水浸潤切的最少。有研究顯示,黃芩中黃芩苷占比15.01%,冷水浸16 h后僅含7.49%,而蒸黃芩則含12.50%[7],將藥材置于臥式熱壓滅菌柜,條件設為1.9 kg/cm壓力,120 ℃,30 min取出趁熱切片,干燥后加入12%~15%黃酒悶潤后炒干攤晾即得黃芩苷。此法對切片有利,既避免了與水的接觸,又起到了殺酶保苷的效果[8]。
在品質鑒定方面,許多研究者通過對黃芩苷的測定來控制黃芩質量。有研究通過對多個地區(qū)多批黃芩檢測發(fā)現產地不同的黃芩指紋圖譜差別較小,黃芩苷的含量卻有很大差異,但并不能僅使用黃芩苷這一指標來決定黃芩的質量并反映黃芩藥材的真假[9];通過對不同產地多種黃芩比較發(fā)現其有效成分含量以及性狀有明顯差異,此差異可用于鑒別黃芩品種[10]。黃芩除了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收載的正品外,其同屬植物的根在部分地區(qū)也可做藥用[11];將麗江黃芩、大黃芩、滇黃芩、晉黃芩、甘肅黃芩、粘毛黃芩以及川黃芩的外觀形狀以及顯微特征進行對比描述,可用于黃芩種類的鑒別[12];通過對前面七種藥用黃芩中的黃芩苷含量進行測定,發(fā)現不同種的藥用黃芩中兩種主要的黃芩苷有較大差異,而且只有正品黃芩收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應注意鑒別品種后進行使用[13]。
道地藥材,指的是在特定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生產的藥材,特點是量大、質優(yōu)、效果突出、穩(wěn)定均一[14]。國內常用中藥材有500多種,其中道地藥材占比40%。有統(tǒng)計資料顯示,70%的中成藥中均含有黃芩。過去黃芩藥材主要為野生采摘,造成了較嚴重的資源浪費與破壞,為緩解此現象已加大規(guī)模開展人工種植,廣泛開展人工栽培。因此了解黃芩的質量評價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質量評價方法有高效液相色譜法、薄層層析法、薄層層析一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等。其中高效液相色譜法較其它方法應用廣泛且操作最簡便[15]。
黃芩的內在質量因不同產地有部分差異。有研究對10個不同產地正品黃芩中黃芩苷及元素的含量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和原子吸收光譜進行分析比較,得出產地會對黃芩內化學成分的積累有一定影響[16];使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多個代表性產地的黃芩中黃酮類化合物進行測定,以此來對其道地性進行評價[17];通過比較不同來源黃芩的質量及產量發(fā)現山東平邑的黃芩質量較好[18];用反相HPLC法對不同產地黃芩中的黃芩苷含量進行測定表明不同產地黃芩中黃芩苷的含量差異較明顯[19]。有研究表明3年生黃芩中黃芩苷的含量最高,7、8月份黃芩莖葉中總黃酮含量較高,為最佳采集時間[9,20]。家種黃芩與野生黃芩在理化分析與性狀方面的差異主要與種植氣候條件有關,測定其不同部位黃芩苷的含量顯示家種黃芩明顯高于野生黃芩[21];同時使用X熒光光譜法測定不同種屬黃芩中的微量元素,發(fā)現微量元素的含量有較大差異[22]。
不同研究者關于黃芩的藥理作用有不同的說法,張潔古曰:“枯而飄者,瀉肺火,消痰利氣,細實而堅者;瀉大腸火,養(yǎng)陰退陽,中苦而飄者;除風濕留熱于肌表,細實而堅者;滋化源于膀胱”。“枯而大者,輕飄上升以清肺,肺清則痰自理矣;實而細者,沉重下降以利便,便利則腸潺自去”,在《本草求真》中黃宮秀這樣描述。一般認為,枯芩的清肺火之功較優(yōu)。而條芩善清大腸之火,瀉下焦?jié)駸醄14]。陳士鐸云:“古人云,黃芩乃安胎之圣藥,蓋因胎中有火,放用之于白術、歸身、熟地之中,自然胎安,倘無火而虛寒胎動,正恐得黃芩而反助其寒”[23]。朱丹溪云:“黃芩、白術乃安胎圣藥,俗以黃芩為寒而不用,蓋不知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yǎng)胎”。
當前,我國醫(yī)學工作者在使用中對黃芩的也做出了一些研究,發(fā)現黃芩甙及其銅、鋅配合物對超氧自由基具有明顯的清除作用[24];有研究結果顯示黃芩甙的清除作用強于羥自由基特異性清除劑甘露醇,同時還可清除超氧陰離子[25];黃芩對HIV-I病毒逆轉錄酶和細胞病變起到抑制作用,抑制HIV-I在H9細胞中生長[26];黃芩水提物外用治療放射性皮炎有良好效果,方便、無毒、防護效果好[27];黃芩水提物的復方制劑可在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基礎上明顯減緩放射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8]。現代藥理學研究發(fā)現,黃芩的主要藥理作用有:①抗炎作用,黃芩莖葉中提取分離的總黃酮起到抗炎作用,其作用強度較阿司匹林高,能抑制炎癥病變以及炎癥后期結締組織生成;②抗菌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陰性菌、陽性菌以及螺旋體起到抑制作用,同時也可抑制白色念珠菌和尖孢鐮刀菌;③抑制病毒作用,通過細胞培養(yǎng)發(fā)現黃芩可抑制艾滋病病毒,并對人免疫缺陷病毒-1逆轉錄酶的活性有抑制作用;④抑癌作用,黃芩苷、黃芩素和漢黃芩素通過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和與生長相關的信號因子減少生長因子的mRNA表達,從而起到抑制癌細胞增殖的作用,其中黃芩素抑制癌癥作用強于黃芩苷和漢黃芩素。研究表明,黃芩通過適當配伍可廣泛應用于臨床,充分發(fā)揮其藥用價值。黃芩伍白芍合用,一清一斂,相互制約,可治療腹痛不痢、身熱口苦諸證。黃芩苦寒瀉熱,半夏辛散降逆,二藥合參,可治胃氣不和、心下痞等證。黃芩清肺熱,瀉上焦?jié)駸?,二藥合用,可治療肝火上炎、肝風內動、頭暈目眩等。
本文從黃芩的歷史沿革、采集、炮制方法、品鑒方式與質量評價、藥理作用以及應用效果等幾個方面對其研究概況進行綜述,著重分析了本品藥理作用,加強其在理論、實驗、臨床方面的研究,保證黃芩品質優(yōu)良,合理應用于疾病治療中,更大的改善患者治療效果。